(1)曷嘗:何嘗,何曾。 歷日月星辰:語出《尚書·堯典》,原文是「歷象日月星辰」。 意思是,取法(象)於日月星辰的運行,制為曆法。 星,鄭玄釋為「四方中星」,如東方中星為氐、房、心;北方中星女、虛、危;西方中星為胃、昴、畢;南方中星為柳、七星,張。 中星定則四季定,所以二十八宿首重中星;辰,鄭玄釋為「日月所會」。 日行每歲一周天,月行每月一周天,所以日月每月交會一次,稱為一辰。 每歲十二交,為十二辰。 知日月所會,也就知道了十二月,所以為歷家所重。 (2)五家:《正義》釋為五帝,即「黃帝、高陽(顓頊)、高辛(帝嚳)、唐虞、堯舜也」。 唐虞就是堯舜。 (3)按《漢書·地理志》:「黃帝時,天下分為萬國;堯時,洪水為害,天下被隔絕,成為十二州。 禹平水土以後,重新釐定為九州。 禹九州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 九州之外,加並、幽、營三州為禹以前的十二州。 顏師古解釋說:「水中可居者曰州,洪水汛大,各就高陸,人之所居,凡十二處」。 歷夏、殷二朝,一直沿用禹九州制度,周時,將禹九州中的徐州併入青州;梁州併入雍州,從冀州中分出並、幽二州,成為周時九州。 這是五帝、三王以來的分州概況。 (4)《正義》說:「自古以來所見天變,國皆異具,所說不同。 」「國殊窟穴」,釋為「國皆異具」。 其中「國皆異」與「國殊」相當,「具」應與「窟穴」相當。 那麼窟穴就是用來表現天變的東西。 這種解釋仍不明瞭,注者以為,窟穴指龜卜時鑽的孔穴。 所卜不同,鑽穴也各不同。 此處則是說,對同樣的天變,各國鑽穴也不相同,是言其雜亂不足征。 (5)文圖籍:記載他們佔卜及其後應驗情事的文字、圖書資料。 祥:吉凶的徵兆。 不法:不可為法則,不足以為人傚法。 (6)六經:《莊子·天運》載:「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其中樂經久已不存,有人認為根本就無所謂樂經,樂經只是禮經的一部分。 一說指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7)《正義》釋為「記異事而說其所應,不書變見之蹤也」。 清·方苞解釋為:「直記災異,而所應之說則不書也」。 「所應之說」就是天對人世間產生感應而出現災變的道理,原因等有關理論。 這句話可解釋為「只記災變,不記為何會產生災變。 (8)此語由《論語·公冶長》翻出,原文是「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性,即性命,《天官書》稱為命,同。 何晏解釋為,「人之所受以生也」。 天道,釋為「元亨日新之道」。 人秉受的、天所賦與的東西稱為性命,古人以為包括仁善吉凶之類。 天的規律是生生相續,新新不停,這是自然之理,因稱為天道。 孔子以為天道性命,深微難言,所以不言。 (9)《正義》解釋說:「著,明也。 言天道性命,告非其人,雖為言說,不得著明微妙,曉其義也」。 十《史記·太史公自序》說:「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北正」一作「火正」,就是祝融氏。 《楚世家》說:「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 《尚書·呂刑》有堯「乃命重黎,絕地天通」語,孔安國解釋說:「重即羲,黎即和」。 所以知重、黎非人名,可能是上古官號,主管天地、水火、陰陽等事。 (11)《正義》說:「羲氏、和氏,掌天地四時之官也」。 (12)《正義》引虞翻語說:「昆吾名樊,為己姓,封昆吾」。 □《正義》說:「巫咸,殷賢臣也,本吳人,塚在蘇州常熟海禺山上。 」□史佚:《正義》說是「周武王時太史尹佚也」。 《漢書·藝文志》有《尹佚》二篇,注說是「在成、康時也」。 萇弘:《正義》說是「周靈王時大夫也。 」《史記·封禪書》說萇弘以方術事周靈王,時諸侯不朝周,萇弘教射「狸首」,欲以物怪致諸侯,諸侯不從,晉人執殺萇弘。 □《漢書·藝文志》有《宋司星子韋》三篇,注說「景公之史」。 於公元前516年-前453年宋景公在位。 □《正義》說:「裨灶,鄭大夫也」。 □《集解》引徐廣說:「甘公名德也,本是魯人。 」《正義》說:「《七錄》雲楚人,戰國時作《天文星占》八卷。 □梁玉繩說:「眛為楚將,非掌天文之官,亦不聞其傳天數,豈別有一唐眛歟?」按:楚將唐眛為楚懷王(前328-299年)時人,懷王28年(前301年)秦合齊、韓、魏軍共攻楚,殺唐眛。 參見《史記·楚世家》。 □《正義》說:「《七錄》雲石申、魏人,戰國時作《天文》八卷也。 」□《索隱》說:「三五謂三十歲一小變,五百歲一大變。 」王元啟說:「《索隱》注非是。 五謂五百載一大變,三五即三大變之謂。 三大變凡千五百年,故曰上下各千歲,後文三五俱同此解。 」按:王者「貴三五」,是由於數在三、五,往往有變,不論是大變或小變,亦不論其一紀或三紀。 再者,貴三五的原因,還不止於此,牽涉到整個哲學信仰。 例如古人認為整個物質世界是由天、地、人三才組成;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左傳·昭7》說:「政不可不慎,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五是天地中數;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五行重土,土數為五;《禹貢》中有五色,《舜典》有五禮、五玉,《武成》中有「列爵惟五,《禮記·王制》中有「五方之民。 《皋陶謨》有五服、五章,《大禹謨》有五刑,《周禮·天官》有五味、五藥、五穀,《老子》、《管子》有五色等等。 總之,古人看來,物質世界就是一個用三、五織成的網絡,三、五是黃金數字,貴重無比。 (21)五伯:即五霸:指齊桓、晉文、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一說指齊桓、晉文、宋襄、楚莊王、秦穆公。 (22)秦在西戎,楚在荊蠻,吳、越地在東越。 後有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受封為伯,稱霸中原,為強伯。 (23)谷不熟為饑,蔬不熟為饉。 《說文》解釋說,有病為疾,民皆病為疫。 焦苦指燒殺。 (24)十二諸侯:按《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起自共和(前841),止於孔子(前477),十二諸侯為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和吳共十三家。 其中吳自壽夢稱王(在前585年)始。 因稱十二諸侯。 七國:秦、楚、齊、燕、韓、趙、魏。 《正義》釋為漢景帝時七國之亂的七國,誤。 (25)淩雜涉及米鹽瑣事。 《正義》說:淩雜,交亂也。 米鹽,細碎也。 」(26)狼、弧,西方宿,太白主西方。 秦地在西。 所以以太白、狼、弧占秦事。 (27)《正義》說:「鳥衡,柳星也,一本作注張也。 」熒惑主南方,鳥衡為南方宿。 吳、楚地在南方,因以熒惑、鳥衡占吳、楚事。 (28)《正義》說:「辰星、虛、危,皆北方之星,故燕、齊占候也」。 (29)《正義》說:「歲星、房、心,皆東方之星,故宋、鄭占候也。 」(30)晉地在西北,辰主北方,參罰為西方宿,故以辰、參,罰占晉事。 及秦併吞三晉、燕、代,自河山以南者中國(1)。 中國於四海內則在東南,為陽;陽則日、歲星、熒惑、填星;占於街南(2),畢主之。 其西北則胡、貉、月氏諸衣旃裘引弓之民(3),為陰;陰則月、太白、辰星;占於街北,昴主之。 故中國山川東北流,其維,首在隴、蜀,尾沒於勃、碣(4)。 是以秦、晉好用兵,復占太白,太白主中國(5);而胡、貉數侵掠,獨佔辰星,辰星出入躁疾,常主夷狄。 其大經也。 此更為客主人(6)。 熒惑為孛,外則理兵,內則理政。 故曰「雖有明天子,必視熒惑所在(7)。 」諸侯更強,時災異記,無可錄者。 秦始皇之時,十五年彗星四見,久者八十日,長或竟天。 其後秦遂以兵滅六王,並中國,外攘四夷,死人如亂麻,因以張楚並起,三十年之間,兵相駘藉(8),不可勝數。 自蚩尤以來,未嘗若斯也。 項羽救巨鹿,枉矢西流,山東遂合從諸侯,西坑秦人,誅屠咸陽。 第78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7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