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之興,五星聚於東井(9)。 平城之圍,月暈參、畢七重十。 諸呂作亂,日蝕、晝晦。 吳楚七國叛逆,彗星數丈,天狗過梁野,及兵起,遂伏屍流血其下。 元光、元狩,蚩尤之旗再見,長則半天。 其後京師師四出,誅夷狄者數十年,而伐胡尤甚。 越之亡,熒惑守斗;朝鮮之拔,星茀於河戍□;兵伐大宛,星茀於招搖。 此其犖犖大者□。 至若委屈小變,不可勝道。 由是觀之,未有不先形見而應隨之者也。 夫自漢之為天數者,星則唐都,氣則王朔,占歲則魏鮮。 故甘、石歷五星法,唯獨熒惑有反逆行。 逆行所守,及他星逆行,日月薄蝕,皆以為占□。 (1)《正義》說:「河,黃河也,山,華山也。 從華山及黃河以南為中國也。 」按:秦初並三晉、燕、代,中國視秦如夷狄,所以中國境便只包括河山以南,不包括三晉與燕代地區了。 (2)《正義》說:「天街二星,主畢、昴,主國界也。 街南為華夏之國,街北為夷狄之國,則畢星主陽。 (3)旃(zhan氈)裘:同氈裘。 毛氈製成的袍子。 引弓之民、射獵之民。 (4)《正義》說:「言中國山及川東北流行,若南山首在崑崙蔥嶺,東北行,連隴山至南山、華山,渡河東北盡碣石山。 黃河道起崑崙山;渭水、岷江發源出隴山,皆東北東入勃海也」。 按:這是古人的地理觀,事實上南山山系不是象《正義》說的那樣盡於碣石。 (5)以太白主秦晉,太白也就主中國了。 這裡秦晉是包括在中國之內的,與上文所說「河山以南者中國」必有時間差異。 (6)指太白與辰星更為客主人,參見本篇第二章五緯部分。 (7)自「熒惑為孛」以下至此為錯簡,文應入於第二章的熒惑條下。 王元啟以為「孛字誤,當作理,蓋因理訛李,李又訛為孛」。 熒惑條中「熒惑為孛亂」《正義》解釋說:「熒惑主死喪,大鴻臚之象;主甲兵,大司馬之義;伺驕奢亂孽,執法官也。 」此可作「外主兵,內主政」的註腳。 「雖有明天子」云云,《索隱》說,語出《春秋緯文鉤》。 (8)駘(tai台)藉:踐踏。 《漢書·天文志》作「跆籍」,同。 (9)這是一樁錯案。 《天官書》、《張耳傳》、《漢書》、荀悅《漢紀》等都記載漢元年十月五星聚於東井,《魏書·高允傳》中始載,高允以為「金、水二星常附日而行。 冬十月,日在尾、箕,昏沒於申南,而東井方出於寅北,」不可能聚於東井。 劉敞《漢書·天文志刊誤》解釋說是「秦十月」聚於東井,秦十月是夏歷七月,日在鶉尾,太白、辰星得以與歲星相聚。 梁玉繩駁正說,秦雖以十月為歲首,並沒有改變月名,把十月叫做正月,十月仍是十月,所以秦十月與夏歷十月是一回事。 梁認為星聚是在胡亥三年七月,「紀事者欲明漢瑞,移書於元年十月」。 但「七月」之說卻是據自劉敞,所以,究竟有無此事,尚難確定。 十《索隱》說,事在漢高祖七年(前200),「其占者畢、昴間天街也。 街北,胡也。 街南,中國也。 昴為匈奴;參為趙;畢為邊兵。 是歲高祖自將兵擊匈奴,至平城,為冒頓(modu,莫獨)所圍,七日乃解。 則天像有若符契。 七重,主七日也。 」(11)茀(pei,佩):《索隱》說:即孛星也。 」孛星是彗星別名。 河戍:《索隱》說:「即南河、北河也。 」(12)犖犖(luo,洛):《索隱》釋為「大事分明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甘石法中熒惑星有逆行,所以,熒惑星逆行不足為異,不作占卜的對象。 但熒惑星逆行而又守於某處,則應占。 其餘四行星甘石法不載其逆行,有逆行則占。 日月薄蝕亦占。 薄蝕,《集解》解釋說:「孟康曰:『日月無光曰薄。 京房《易傳》曰:日赤黃為薄。 或曰不交而蝕曰薄。 』韋昭曰:『氣往迫之為薄,虧毀為蝕。 』」韋說是,但不明瞭。 「氣往迫之」是指交而不蝕的情況。 日月分佈於地球同側或兩側,三者同在一條直線上,稱為交會。 交會有蝕有不蝕,如月入地影則月蝕,不入地影(月距地太遠)雖交不食。 這種情況稱為「薄」。 余觀史記,考行事,百年之中,五星無出而不反逆行,反逆行,嘗盛大而變色;日月薄蝕,行南北有時(1)。 此其大度也。 故紫宮、房心、權衡、咸池、虛危列宿部星(2),此天之五官坐位也(3),為經(4),不移徙,大小有差,闊狹有常。 水、火、金、木、填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5),為(經)緯,見伏有時,所過行贏縮有度。 日變脩德,月變省刑,星變結和。 凡天變,過度乃占。 國君強大、有德者昌;弱小、飾詐者亡。 太上脩德(6),其次脩政,其次脩救,其次脩禳(7),正下無之。 夫常星之變希見,而三光之占亟用(8),日用暈適(9)。 雲風,此天之客氣十,其發見亦有大運□。 然其與政事俯仰□,最近(大)〔天〕人之符□。 此五者□,天之感動。 為天數者,必通三五□。 終始古今,深觀時變,察其精粗,則天官備矣。 (1)日·瀧川資言引豬飼彥博的話解釋說:「月食在日之衡,冬在北,夏在南。 」即月食時月與日分別處在地球兩旁。 冬季,日在地南,月必在北;夏季,日在地北,月必在南。 所以說是「行南北有時」。 (2)列宿部星:指上邊提到的中宮(紫宮)、東宮(「房心」所在宮)、南宮(「權衡」所在宮。 權衡指太微垣和軒轅座)、西宮(咸池)、北宮(「虛危」所在宮)所部列星。 (3)五宮是天上的五官坐處,即五官的辦事衙門。 五官,指東官、西官、南官、北官和中官。 「官」又作「宮」。 (4)經:經緯之經。 經為縱貫者,是主、是干;緯為橫連者,是賓是枝。 (5)對五官而言。 有官則有佐。 《正義》說是「佑天行德也。 」(6)太上:即上上。 指最好的辦法和措施。 (7)脩禳:修治禳事。 禳:祈禳。 一種祛除凶災的禮神儀式。 (8)亟:王元啟說:「亟,音器,屢也」。 全句意思是,因三光時有變化,便常常由三光占吉凶。 (9)適:由《集解》所說,徐廣釋為「災變咎徵」;孟康以為是,日食前出現的黑氣。 日·瀧川資言以為適即「謫」字,指日食等等。 注者以為,以上解釋,都是因文設義,附會到「適」字上,頗覺牽強。 適就是「適中」的意思。 前文說常星(即經星)的變化稀見,而三光的變化又是非常之多,日月暈的變化在二者之間,所以說是「日月暈適」。 十客氣:外來之氣,非天所固有。 (11)發見(xian現):發生與出現。 大運:大方面的規律,大致規律。 (12)俯仰:沉浮。 隨政事而變化。 □表示天人關係、顯示天的意志的標誌、徵兆、即符命,稱為天人之符。 因此最近天人之符就是最接近於天的意思。 □以上講了常星、三光、日月暈、雲風四者,此處說是「五者」,似有脫漏。 王元啟以為是下一段中的文字,在「黑帝行德,天關為之動」之後,錯簡入於此處。 但以下幾句與下段文字不相類,不可強合。 考察《天官書》全文,「五者」除)包括上述四項之外,還有「異星」一項,沒有涉及,說有「脫漏」,就是指此。 □三五:《索隱》說是指三辰、五星,誤,指三五之變等。 參見前注。 蒼帝行德(1),天門為之開(2)。 赤帝行德(3),天牢為之空(4)。 黃帝行德(5),天夭為之起(6)。 風從西北來(7),必以庚、辛。 一秋中,五至,大赦;三至,小赦。 白帝行德(8),以正月二十日、二十一日,月暈圍,常大赦載(9),謂有太陽也十。 一曰:白帝行德,畢、昴為之圍□。 圍三暮,德乃成;不三暮,及圍不合,德不成。 二曰:以辰圍,不出其旬。 黑帝行德□,天關為之動□。 天行德,天子更立年□;不德,風雨破石。 三能□、三衡者□,天廷也。 客星出天廷,有奇令。 第78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7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