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此以下為後人補入,非太史公原文。 王者行春令(適合於春季的政令,如《禮記·月令》所說的:布農事,命田舍東郊,修封疆等),使東方蒼帝得以行德施化,不出現反常天氣。 (2)天門:《索隱》說:「即在左右角間也」。 左右角間,黃道所經。 日月五星,循黃道運行,則經天門,稱為「天門開」。 若不經天門,則說是天門未開。 仲春時,日在奎、婁,角宿在其沖。 黃昏時,角自東方升起。 月與五星經行正好看得清楚。 (3)王者行夏令,南方赤帝得以行德施化,即夏季氣候正常,無冷熱驟變。 (4)《正義》說:「夏萬物茂盛,功作大興,則天施德惠,天牢為之空虛也。 天牢六星,在北斗魁下,不對中台,主秉禁暴,亦貴人之牢也。 」按:貴人之牢不在北斗魁下,而在斗魁之中,名為天理。 星只四顆,不是六顆。 疑天牢指貫索星,即所謂賤人之牢。 (5)王者行季夏政令,黃帝得以布德施化。 (6)天夭:一作天矢,是。 季夏,日在鶉火,天矢星晨見於東方。 星失度則不見。 《正義》按天夭星解釋,說:「季夏萬物盛大,則當大赦,含養群品也」。 萬物盛大,包括天夭,連這些不該出現的東西也受「含養」而出現。 亦通。 (7)此句上有脫文。 應將「小赦」以下的「白帝行德」四字移到此句前。 白帝行德,出現正常的秋季天氣,所以有風從西北來,日漸轉涼。 下文說,如庚辛日有西北風,有赦發生,所謂「重陰則陽」也,庚辛主殺,西北主殺,重殺則有赦。 (8)此四字移到「風從西北來」前,為錯簡。 (9)常:「噹」字之訛。 載:同「哉」。 一說:入下句,通「則」。 亦通。 十按五運六氣說,春季風木為厥陰,秋季燥金為陽明,冬季寒水為太陽。 燥金生寒水,寒水生風木。 孟春月被暈圍,是風木太盛之象(月暈而風),風木是寒水所生,寒水於六氣屬太陽,所以說是「有太陽也。 」即是受太陽寒水的影響。 寒太過則應有赦以宣導陽氣,助天行化。 此處說「當大赦」,而不是「有大赦」就體現了這個意思。 (11)秋季白帝行德,日在壽星、大火,昴、畢在其沖,有被月暈所圍的可能。 (12)黑帝:北方帝,主水、主冬。 □天關:《正義》說:「天關一星,在五車南,畢西北,為天門,日、月、五星所道,主邊事,亦為限隔內外,障絕往來,禁道之作違者。 」按:春帝行德,應見於天門,是由於天門在春分和夏至點之間,季節相符;夏帝與天牢相應,黃帝與天矢相應是從道義角度而言的;而黑帝與天關相應可能是由於天關星在黃道最北端的夏至點附點,而黑帝主北,所以應見天關。 與前幾種都不相同。 大抵占卜之事,無常理可循。 姑且聽之是了,不必求其甚解。 □天行德(即五方帝行德)是指四季天行無異常,風調雨順,五穀豐熟,如此則天子改立年號。 《索隱》以為指北極、紫微宮。 誤。 □三能(tai,台):就是前述的三台星。 □三衡:《天官書》中的衡星有三,一是太微垣諸 星,二是參宿中的三顆星(參一、參二、參三)、三是北斗第五星。 其中只有太微垣星被稱為「三光之廷」。 而此處說「三衡者,天廷也」不可解。 一說「三」字應入上句,「三能三」意思是三能由三階組成,而此句中所餘「衡者」二字前則有脫文。 回目錄 《史記》譯注 封禪書第六 劉洪濤 譯注 【說明】 按照《正義》解釋,「封禪」的意思有兩種說法:一是在泰山上封土為壇以祭天,稱為封;在泰山下一處小山上清理出一塊地面以祭地,稱為禪。 合稱封禪。 二是認為祭天的冊文(符)要用銀繩纏束,打結的地方封以金泥,加蓋印璽,稱為封,其餘相同。 不論何種解釋,封禪的意思總的是指封泰山、禪梁父(或其他泰山下的小山)的祭祀天地活動。 但《封禪書》的實際內容幾乎包括了所有的神祀,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解釋說:「受命而王,封禪之符罕用,用則萬靈罔不禋祀,追本諸神名山大川禮,作《封禪書》第六」。 禋祀就是祭祀。 封禪時,萬靈同時受祀,因論封禪而追論諸神及名山大川的祭祀,這是司馬遷寫《封禪書》的基本設想。 清·梁玉繩指責說「牽引郊社巡狩諸典禮,未免黷經。 」是對司馬遷本意缺乏瞭解的緣故。 至於對封禪由來的認識,近人有的認為「昉於秦始,侈於漢武」,有的認為「三代典禮,至秦而廢滅無復存」,秦漢封禪的禮儀制度出於方士之口,是「假天以惑世」,「誣民而瀆天」的妄說。 總之認為古無封禪禮,秦漢以後人的說法都是靠不住的。 《封禪書》開篇說道:「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而不臻乎泰山者也」。 但由於僅在天下大治時才行封禪禮,而治世少,亂世多,所以,「遠則千餘載,近者數百載」始一舉行。 而「三年不為禮,禮必廢;三年不為樂,樂必壞」,封禪的禮儀制度自然也就「闕然堙滅」了。 這裡明確講了兩層意思:一是封禪是一種古老的禮儀制度,並非「昉於秦始」;二是封禪禮儀的細節並不是「廢滅」於秦,與秦始皇焚滅詩書、禁百家言無關。 司馬遷豈是妄言者?《封禪書》應該有資格作為我們瞭解漢以前禮制的重要資料。 《封禪書》的意義還在於,司馬遷以憤懣之情,對漢代統治者,尤其是對漢武帝的濫祭淫祀,進行了委婉而充分的揭露和嘲笑,為後世治史者留下了光輝的典範。 由《封禪書》的命題不難看出司馬遷的本意不在於記述祭祀等禮制,而是為了對漢代弊政——圍繞封禪的諸種活動——加以抨擊。 而班固《漢書》易名為《郊祀志》,如前所述,它的文既不限於郊祀(祭天為郊祀),於揭露封禪活動的主題也因而變得隱而不彰,可說是文、意兩失,史、漢優劣,於此可見。 至《晉書》定名為《禮志》,才算是正規的記述禮儀制度的篇名,從此可以看出,過去史家把制度史體的創始之功全部歸於司馬遷的八書,並不是貼切的說法,這原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 【譯文】 自古以來受天命為帝王的人,何嘗不封禪?大約沒有必須的吉兆、瑞應就忙著行封禪禮的大有人在,而從來沒有過已經出現了封禪必須的吉兆、瑞應而不到泰山去的人。 有的人雖然承受天命當了帝王而治世的大功未能成就,有的身已至梁父而道德與封禪的盛舉不侔,有的道德已侔而又無瑕行封禪禮,所以得行封禪的很少。 《傳》說:「三年不行禮,禮制必廢;三年不舉樂,樂必壞。 」每逢盛世,則舉行封禪禮以報答天的功德,衰世則停禮不行。 遠的千餘年,近的數百年,所以封禪的儀式殘缺以至堙滅,詳細情形無法記錄下來傳聞後世了。 《尚書》說:舜在璇璣玉衡,以整齊七政。 於是類祭於上帝,禋祭於六宗,望祭於山川,遍祭於群神。 收取群後所持瑞玉,選擇吉月吉日,會見四岳諸侯牧守,將所收瑞玉還給他們。 當年二月,向東方巡察,到達岱宗。 岱宗,就是泰山。 焚燒柴薪為燎火,按次第望祭諸山川。 於是覲見東後。 東後,就是東方的諸侯。 調合四時與月、日的相對誤差,統一聲律與度量衡,修飭五禮以及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等各等級人的贄見禮。 五月,巡察到南嶽。 南嶽,就是衡山。 八月,巡察到西嶽。 西嶽,就是華山。 十一月,巡察到北嶽,北嶽,就是恆山。 都與岱宗的禮儀相同。 中岳,就是嵩高山,五年巡察一次。 禹沿用了這種巡察制度。 其後十四世,到帝孔甲,有淫德,好神祀,神被褻瀆,有二龍離去。 此後三世,湯伐夏桀,想除去夏祭社神的神壇,以為不合適而止,作了名為《夏社》的文誥。 此後八世,至帝太戊時,有桑、谷二木合為一株,生於庭院中,一個晚上長到拱把粗,太戊很是害怕。 伊陟說:「妖不勝德,邪不壓正。 」太戊於是修德行善政,桑谷樹自枯而死。 伊陟將此事告知巫咸,巫咸記錄為《鹹又》四篇,巫咸的名子從此流傳下來。 此後十四世,帝武丁得傅說(yue,月)為相國,殷朝重又興盛起來,稱為高宗。 有野雞,登上鼎耳而鳴,武丁害怕起來,祖己說:「修德就不用怕了。 」武丁聽從了他的話,帝位一直安寧無事。 後五世,帝武乙由於怠慢神靈,遭雷震而死。 後三世,帝紂淫亂,武王興兵討伐他。 由此看來,開始時未嘗不肅敬神祇,後來漸漸怠慢鬆懈了。 第78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史記全集譯注》
第7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