珦慈恕而剛斷,平居與幼賤處,唯恐有傷其意,至于犯義理,則不假也。 左右使令之人,無日不察其饑飽寒燠。 前後五得任子,以均諸父之子孫。 嫁遣孤女,必盡其力。 所得奉祿,分贍親戚之貧者。 伯母寡居,奉養甚至。 從女兄既適人而喪其夫,珦迎以歸,教養其子,均于子侄。 時官小祿薄,克己為義,人以為難。 文彥博、蘇頌等九人表其清節,詔賜帛二百,官給其葬。 顥舉進士,調鄮、上元主簿。 鄮民有借兄宅居者,發地得瘞錢,兄之子訴曰:「父所藏。 」顥問:「幾何年?」曰:「四十年。 」彼借居幾時?」曰:「二十年矣。 」遣吏取十千視之,謂訴者曰:「今官所鑄錢,不五六年即遍天下,此皆未藏前數十年所鑄,何也?」其人不能答。 茅山有池,產龍如蜥蜴而五色。 祥符中嘗取二龍入都,半涂失其一,中使雲飛空而逝。 民俗嚴奉不懈,顥捕而脯之。 為晉城令,富人張氏父死,旦有老叟踵門曰:「我,汝父也。 」子驚疑莫測,相與詣縣。 叟曰:「身為醫,遠出治疾,而妻生子,貧不能養,以與張。 」顥質其驗。 取懷中一書進,其所記曰:「某年月日,抱兒與張三翁家。 」顥問:「張是時才四十,安得有翁稱?」叟駭謝。 民稅粟多移近邊,載往則道遠,就糴則價高。 顥擇富而可任者,預使貯粟以待,費大省。 民以事至縣者,必告以孝弟忠信,入所以事其父兄,出所以事其長上。 度鄉村遠近為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難相恤,而奸偽無所容。 凡孤煢殘廢者,責之親戚鄉黨,使無失所。 行旅出於其途者,疾病皆有所養。 鄉必有校,暇時親至,召父老與之語。 兒童所讀書,親為正句讀,教者不善,則為易置。 擇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 鄉民為社會,為立科條,旌別善惡,使有勸有恥。 在縣三歲,民愛之如父母。 熙寧初,用呂公著薦,為太子中允、監察御史裡行。 神宗素知其名,數召見,每退,必曰:「頻求對,欲常常見卿。 」一日,從容咨訪,報正午,始趨出,庭中人曰:「御史不知上未食乎?」前後進說甚多,大要以正心窒慾、求賢育材為言,務以誠意感悟主上。 嘗勸帝防未萌之慾,及勿輕天下士,帝俯躬曰:「當為卿戒之。 」 王安石執政,議更法令,中外皆不以為便,言者攻之甚力。 顥被旨赴中堂議事,安石方怒言者,厲色待之。 顥徐曰:「天下事非一傢俬議,願平氣以聽。 」安石為之愧屈。 自安石用事,顥未嘗一語及于功利。 居職八九月,數論時政,最後言曰:「智者若禹之行水,行其所無事也;舍而之險阻,不足以言智。 自古興治立事,未有中外人情交謂不可而能有成者,況于排斥忠良,沮廢公議,用賤陵貴,以邪干正者乎?正使徼幸有小成,而興利之臣日進,尚德之風浸衰,尤非朝廷之福。 」遂乞去言職。 安石本與之善,及是雖不合,猶敬其忠信,不深怒,但出提點京西刑獄。 顥固辭,改簽書鎮寧軍判官。 司馬光在長安,上疏求退,稱顥公直,以為己所不如。 程昉治河,取澶卒八百而虐用之,眾逃歸。 群僚畏昉,欲勿納。 顥曰:「彼逃死自歸,弗納必亂。 若昉怒,吾自任之。 」即親往啟門拊勞,約少休三日復役,眾歡踴而入。 具以事上,得不遣。 昉後過州,揚言曰:「澶卒之潰,蓋程中允誘之,吾且訴于上。 」顥聞之,曰:「彼方憚我,何能為。 」果不敢言。 曹村埽決,顥謂郡守劉渙曰:「曹村決,京師可虞。 臣子之分,身可塞亦所當為,盍盡遣廂卒見付。 」渙以鎮印付顥,立走決所,激諭士卒。 議者以為勢不可塞,徒勞人爾。 顥命善泅者度決口,引巨索濟眾,兩岸併進,數日而合。 求監洛河竹木務,歷年不敘伐閲,特遷太常丞。 帝又欲使修《三經義》,執政不可,命知扶溝縣。 廣濟、蔡河在縣境,瀕河惡子無生理,專脅取行舟財貨,歲必焚舟十數以立威。 顥捕得一人,使引其類,貰宿惡,分地處之,令以輓繂為業,且察為奸者,自是境無焚剽患。 內侍王中正按閲保甲,權焰章震,諸邑競侈供張悅之,主吏來請,顥曰:「吾邑貧,安能效他邑。 取於民,法所禁也,獨有令故青帳可用爾。 」除判武學,李定劾其新法之初首為異論,罷歸故官。 又坐獄逸囚,責監汝州鹽稅。 哲宗立,召為宗正丞,未行而卒,年五十四。 顥資性過人,充養有道,和粹之氣,盎于面背,門人交友從之數十年,亦未嘗見其忿厲之容。 遇事優為,雖當倉卒,不動聲色。 自十五六時,與弟頤聞汝南周敦頤論學,遂厭科舉之習,慨然有求道之志。 氾濫于諸家,出入于老、釋者幾十年,返求諸《六經》而後得之。 秦、漢以來,未有臻斯理者。 教人自致知至于知止,誠意至于平天下,灑掃應對至于窮理盡性,循循有序。 病學者厭卑近而鶩高遠,卒無成焉,故其言曰:「道之不明,異端害之也。 昔之害近而易知,今之害深而難辨。 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今之惑人也因其高明。 自謂之窮神知化,而不足以開物成務,言為無不周遍,實則外于倫理,窮深極微,而不可以入堯、舜之道。 天下之學,非淺陋固滯,則必入于此。 自道之不明也,邪誕妖妄之說競起,涂生民之耳目,溺天下于污濁,雖高才明智,膠于見聞,醉生夢死,不自覺也。 是皆正路之蓁蕪,聖門之蔽塞,闢之而後可以入道。 」 顥之死,士大夫識與不識,莫不哀傷焉。 文彥博採眾論,題其墓曰明道先生。 其弟頤序之曰:「周公沒,聖人之道不行;孟軻死,聖人之學不傳。 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 無善治,士猶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諸人,以傳諸後;無真儒,則貿貿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滅矣。 先生生於千四百年之後,得不傳之學于遺經,以興起斯文為己任,辨異喘,闢邪說,使聖人之道煥然復明於世,蓋自孟子之後,一人而已。 然學者于道不知所向,則孰知斯人之為功;不知所至,則孰知斯名之稱情也哉。 」 嘉定十三年,賜謚曰純公。 淳祐元年封河南伯,從祀孔子廟庭。 程頤,字正叔。 年十八,上書闕下,欲天子黜世俗之論,以王道為心。 游太學,見胡瑗問諸生以顏子所好何學,頤因答曰: 學以至聖人之道也。 聖人可學而至歟?曰:然。 學之道如何?曰:天地儲精,得五行之秀者為人,其本也真而靜,其未發也。 五性具焉,曰仁、義、禮、智、信。 形既生矣,外物觸其形而動其中矣,其中動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樂、愛、惡、欲。 情既熾而益蕩,其性鑿矣。 是故覺者約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養其性;愚者則不知制之,縱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之。 然學之道,必先明諸心,知所養;然後力行以求至,所謂「自明而誠」也。 誠之之道,在乎通道篤,通道篤則行之果,行之果則守之固,仁義忠信不離乎心,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出處語默必於是,久而弗失,則居之安,動容周旋中禮,而邪僻之心無自生矣。 故顏子所事,則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仲尼稱之,則曰:「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又曰:「不遷怒,不貳過。 」「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 」此其好之篤,學之得其道也。 然聖人則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顏子則必思而後得,必勉而後中。 其與聖人相去一息,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 以其好學之心,假之以年,則不日而化矣。 第28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下》
第2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