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頁
不僅歐洲內部的貿易在發展,而且歐洲和外部世界之間的貿易也在發展。這時的國際貿易的發展也是隨着維金人終止劫掠活動而開始;維餘人多次侵襲歐洲的恐怖曾在
9和
10世紀籠罩從北極區到西西里島的歐洲沿海地帶。國際貿易發展的另一動力來自從
11世紀起的十字軍東侵。成千上萬的歐洲人參加了這一次次的遠征;他們回國後仍垂涎于自己在東方所見到和享受到的種種奇妙的奢侈品。
此外,十字軍東侵還使歐洲人從穆斯林手中奪得地中海,使地中海如在古代那樣,再一次成為東、西方之間的商船的大通道。國際貿易發展的第 三個原因是,
13世紀時,蒙古帝國建立,它把前所未有的統一強加給遼闊的歐亞大陸的大 部
地區。歐洲的商人,尤其是意大利人,利用當時的和平、安全和妥善護養的道路,几乎直接與東方進行貿易。
貿易關係的擴大和加強產生了重大影響。歐洲經濟適應國際貿易的程度開始遠遠超過東方諸較為自給自足的帝國的經濟。歐洲的消費者和生產者變得習慣于並依賴于外國的商品和市場。隨着人口的增長,交易的規模也增大。
人口壓力加之諸國家和城市國家之間的競爭的促進力,驅使商人們去尋找新的產地、新的路線和新的市場。他們的競爭態度截然不同於同時代的中國人;中國人雖曾航海數千哩,但完全是出於非經濟方面的原因(見本章
第七節)。他們對貿易毫無興趣,只是將諸如長頸鹿一類的奇珍異獸帶回
自給自足的祖國,以取悅他們的皇上。由於明顯的地理方面的原因,歐洲完全做不到自給自足,它迫切需要香料和其他外國產品。
這一需要與迅速發展的經濟活動及蓬勃的經濟活力一起,最終使歐洲人航行于各大洋,使歐洲商人遍佈每一個港口。
四、技術的發展
與經濟的擴展有密切聯繫的是技術的發展,它是歐洲擴張的先決條件,因為歐洲人如果沒有適當的海船和航海設備,原本是不可能抵達印度和南北美洲的。歐洲人在發展航海裝備方面之所以能成功地取得技術上的重大進展,原因在於,中世紀時期,他們在改進各種工具和技術方面穩步地取得了雖並不驚人但極其重要的進步。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林恩.懷特教授評論說:「中世紀後期最可誇耀的不是那時的大教堂、史詩或經院哲學,而是有史以來首次建立的一種複雜文明。這種文明並非建立在揮汙苦幹的奴隷或苦力的背脊上,而主要以非人力的動力為基礎。」為碾谷、伐木、排干沼澤和礦井而發明並使用的水車和風車,可代表這種「非人力」的動力之源。其他有用的發明包括木匠用的創、曲柄、獨輪小車、紡車和運河閘門等。
確實,希臘人和羅馬人儘管在哲學和藝術上成就極高,但在以機器力量減輕人類的辛苦勞作方面,在長達千年的時間裡所取得的成績卻還不及中世紀的歐洲人在短短數世紀裡所取得的。這大概是因為歐洲較缺乏人力,而那種不發達的新開闢地的社會也頗需勞力,從而促進了發明的緣故。由於中世紀的歐洲人從奴隷或農奴經濟開始轉入由機器力量推動的經濟,西方的文化發展獲得了一種新的動力。
希臘語學者兼天主教樞機主教貝薩裡翁曾在
1444年寫過一封信,對中世紀時西歐人在技術上所取得的進步作了有趣的說明。這位學者原先在羅馬住過多年,意大利手工業的先進水平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他給拜占庭摩裡亞自治省當時的統治者君主坦丁·帕萊奧洛古斯去信,建議悄悄地派「四或八名男青年」前往意大利學習手工業技術,並學習意大利語「以熟悉他信上所說的東西」。貝薩裡翁對排除手工勞動的水力鋸機的印象尤為深刻。
他提到了「鋸木頭用的自動鋸機和運轉得極快、極整齊的水車」。他對水力風箱也唸唸不忘,他寫道,「在冶煉和分離金屬時,他們用的是皮風箱,這種風箱無須用手操作,便能膨脹和鬆弛,將金屬從原先泥土似的無用物質中分離出來」。貝薩裡翁還談到,在意大利,「任何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學到煉鐵知識,這種知識對於人類極為有用且必不可少」。這封信作為一個證據,其意義十分明顯:中世紀時,西歐在技術上所取得的進步是如此巨大,以致一個東方人首次建議應派學生去西方學習「各種實用的技藝」。
就歐洲擴張來說,最重大的技術進步表現在造船、航海設備、航海術和海軍裝備方面。在
1200至
1500年間,歐洲普通船舶的噸位增加了一倍或二倍。載重量為
150至
200噸的狹長槳帆船讓位於
600至
800噸的圓體帆船。
13世紀時採用的艉舵迅速取代了舊時效率較低的側向操舵裝置。
另外,同樣重要的是,
14世紀時,葡萄牙人改制了阿拉伯人的三角帆索具,使船能夠更直接地逆風航行。船的構造和索具方面的這些進步表示原先在北歐、地中海和中東發展起來的船的一些優點已結合成一體。最後結果是,船的規模更大、速度更快、操縱更靈便。此外,經濟效益也更高,因為這時的船排除了
100至
200名劃手及其口糧和裝備,從而大大增加了載貨容積。
與造船方面的進步緊相連的是航海術的進步。在航海水方面,最重要的貢獻來自地中海地區。那時,中國人似乎已擁有磁羅盤,但是,至今不能確定,歐洲人是從中國人還是從作為中間人的阿拉伯人那裡獲得磁羅盤。也許歐洲人的磁羅盤是
12世紀時由他們自己獨力研製成的,地點可能在意大利的阿馬爾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