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330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330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330頁

朗讀:

(1)子孰與起:您跟我比,哪一個更好。孰與,與……比,哪一個……。(2)不敢東鄉:不敢向東侵犯。鄉,同「向」。面對著。(3)賓從:服從、歸順。實為結成同盟。(4)加:任,居其位。(5)主少國疑:國君年輕,國人疑慮。(6)屬:同「囑」。委託、托付。

田文既死,公叔為相,尚魏公主(1),而害吳起(2)。公叔之僕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僕曰:「吳起為人節廉而自喜名也(3)。君因先與武侯言曰:『夫吳起賢人也,而侯之國小,又與強秦壤界(4),臣竊恐起之無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群因謂武侯曰:『試延以公主(5),起有留心則必受之,無留心則必辭矣。以此卜之(6)。』君因召吳起而與歸,即令公主怒而輕君(7)。吳起見公主之賤君也(8),則必辭。」於是吳起見公主之賤魏相,果辭魏武侯。武侯疑子而弗信也(9)。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


  

(1)尚:匹配。古代臣娶君之女叫尚。(2)害:畏忌。(3)節廉而自喜名:有骨氣而又好名譽聲望。節,氣節、節操。廉,鋒利、有稜角。(4)壤界:國土相連。(5)延:聘請,邀請。這句的意思是說,用請吳起娶魏公主的辦法探試。(6)卜:判斷、推斷的意思。(7)輕:鄙薄,輕視。(8)賤:蔑視。(9)弗信:不信任。

楚悼王素聞吳起賢,至則相楚。明法審令(1),捐不急之官(2),廢公族疏遠者(3),以撫養戰鬥之士。要在強兵(4),破馳說之言縱橫者(5)。於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

(1)明法:使法規明確,依法辦事。審令:令出必行。審,察。(2)捐不急之官:淘汰裁減無關緊要的冗員。捐,棄置。(3)這一句的意思是,把疏遠的王族成員的按例供給停止了。(4)要:致力於。(5)破:揭穿,剖析。馳說:往來奔走的遊說。縱橫:齊、楚、趙、韓、魏、燕六國形成南北關係的縱線聯合,用以抵抗泰國,叫合縱;六國分別與秦國形成東西關係的聯盟,叫連橫。(6)卻:打退。

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1)。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2),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3)。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並中悼王(4)。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並中王屍者。坐射起而夷宗者七十餘家(5)。

(1)故楚之貴戚:指以往被吳起停止供給的疏遠貴族。(2)宗室:同一祖宗的貴族。(3)走之王屍而伏之:逃跑過去俯伏在悼王的屍體上。(4)中:正著目標。(5)坐:因犯……罪。夷宗:滅族。夷,滅盡,殺絕。

太史公曰:世俗所稱師旅(1),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旋設者(2)。語曰(3):「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孫子籌策龐涓明矣(4),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5)。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水恩亡其軀(6)。悲夫!

(1)稱:稱道,稱譽。師旅:古代軍制以二千五百人為師,五百人為旅,因以師旅作為軍隊的通稱。(2)施設:設施、安排。(3)語曰:常言道,俗話說。(4)籌策:謀劃。(5)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卻不能提前自免於砍斷兩足的苦刑。蚤:通「早」。(6)刻暴少恩:指前文「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刻,刻薄。少恩,少施恩惠。亡:喪送。


 

 

《史記》譯注


伍子胥列傳第六

王學孟 譯注

【說明】


  
在這篇列傳中,作者著重記述了伍子胥為報殺父子之仇,棄小義而滅大恨的事跡。昭關受窘,中途乞討,未曾片刻忘掉郢都仇恨的心志,忍辱負重、艱苦卓絕,終於復仇雪恥,名留後世。
一篇大傳,以吳國、楚國為主,兼涉魯、晉、鄭、秦諸多國家,諸多重大歷史事件;以伍子胥為主,又兼涉太子建、白公勝、太宰嚭、申包胥、夫概等諸多人物。其中光殺父之仇就有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的一對不解之仇;伍子胥與平王的一對深仇大恨;鄖公與平王的殺父之仇;白公與鄭王、子西的生死之恨,相互穿插,節奏緊湊,有條不紊。誠如太史公所說,怨毒對於人來說實在是太厲害了。
人物刻畫,多神來之筆。尤其是伍子胥的形象。作者飽蘸筆墨,略貌取神,立體化地突出了他的精神風貌。很多段落成為後來故事、小說和戲曲的傳統題材,家喻戶曉,為人樂道。伍子胥過昭關,前臨大江,後有追兵,與太子勝各自隻身徒步逃跑的慌恐,危急之中偶遇漁父的緊張場面,都很富於戲劇性,簡直像小說的情節描寫。攻克郢都,沒有找到昭王,竟「掘楚平王之墓,出其屍,鞭三百,然後已。」的瘋狂了的復仇火焰,不是把他多年來忍辱負重,壓抑在內心的深仇大恨,突然迸發出來的烈火般的感情,都表現在字裡行間了嗎?其人物的個性特徵,又是多麼鮮明深刻啊!
伍子胥的性格是通過多角度刻畫的。他頭腦清楚,看問題尖銳,深知應父之召必然俱死,故棄小義而雪大恥。他有張弓拒捕,桀驁不馴的一面;也有忍辱負重,含辛茹苦,雖困病交加、中途乞討也不忘郢都仇恨的一面;有把自己唯一的寶劍送給漁父的感恩報德的一面;也有因時機不成熟,到鄉下種地以韜光養晦的一面。當然,他絲毫沒有忘卻復仇的心志,他向公子光推薦專諸就很說明問題。
伍子胥是有政治眼光的。他多次規勸吳王伐越,分析形勢,指陳利害。雖遭伯嚭讒言誣害,但他的形象越顯得光明磊落了。伍子胥又是智勇雙全的人物。他為吳國率兵打仗,為吳王稱霸一時,立下了汗馬功勞。他被賜死前對門客說的一番話,使伍子胥的形象達到新的高度。「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抉吾眼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是預言,是現實,是政治遠見,是身遭誣害的憤概,也是對吳王昏庸的憎恨!
其他人物,如漁父、申包胥、夫概、勾踐、白公勝、石乞等人,或言或行,廖廖幾筆,形神俱備,為後世傳神寫照作出了典範。


【譯文】

伍子胥,是楚國人,名員(yun,雲)。伍員的父親叫伍奢,伍員的哥哥叫伍尚。他的祖先叫伍舉,因為侍奉楚莊王時剛直諫諍而顯貴,所以他的後代子孫在楚國很有名氣。
楚平五有個太子叫建,楚平王派伍奢做他的太傅。費無忌做他的少傅。費無忌對太子建不忠心。平王派無忌到秦國為大子建娶親。因為秦女長的姣美,無忌就急忙趕回來報告平王說:「這是個絕代美女,大王可以自己娶了他,再給太子另外娶個媳婦。」平王就自己娶了秦女,極度地寵愛她,生了個兒子叫軫,另外給太子建娶了媳婦。
費無忌用秦國美女向楚平王獻媚以後,就趁機離開了太子去侍奉平王。又擔心有一天平王死了,太子建繼位殺了自己,竟因此詆毀太子建。太子建的母親,是蔡國人,楚平王不寵愛她。平王也越來越疏遠太子建,派太子建駐守城父,防守邊疆。
不久,無忌又沒日沒夜地在平王面前說太子建的壞話,他說:「太子因為秦女的原因,不會沒有怨恨情緒,希望大王自己稍微防備著點。自從太子駐守城父以後,統率著軍隊,對外和諸侯交往,將要進入都城作亂了。」楚平王就把他的太傅伍奢召回來審問。伍奢知道無忌在平王面前說了太子的壞話,因此說:「大王怎麼能僅僅憑撥弄事非的小人之臣的壞話,就疏遠骨肉至親呢?」無忌說:「大王現在不制止,他們的陰謀就要得逞,大王將要被逮捕了!」於是平王發怒,把伍奢囚禁起來,同時命令城父司馬奮揚去殺太子建。還沒走到,奮揚派人提前告訴太子:「太子趕快離開,要不然,將被殺死。」於是太子建逃到宋國去了。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