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603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603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603頁

朗讀:

(1)安國少季:人名。安國為複姓。通:通姦。(2)元鼎四年:即公元前一一三年。元鼎,武帝第五個年號(前116—前111)。(3)辯士:善於言談和辯論的人。宣:宣讀,傳達。(4)輔:輔助。缺:缺失、不足。《漢書·南越傳》作「決」,決策。也通。(5)將:率領。屯:駐軍。(6)復私焉:又與太后通姦。(7)附:依附。(8)因:通過。(9)除:撤掉。邊關:邊境上的關塞。十大傅:即太傅。(11)黥:古代的一種刑法。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額,再塗上墨,所以又叫「墨刑」。劓:古代的一種刑法,割掉犯人的鼻子。(12)填撫:安撫。填,通「鎮」。之:代指南越。(13)飭(chi,斥)治:整治。重繼(z□,資):貴重的財物。繼,通「資」。(14)具:準備。(15)相三王:輔佐三位國王。官仕:當官。(16)尚:娶公主為妻。(17)及:同。蒼梧秦王:即趙光。他是越人之王,居住於漢朝所設的蒼梧郡,自稱秦王。有連:有婚姻關係。(18)眾心:民眾之心。(19)畔:通「叛」。(20)勢:形勢。此指被形勢所限。(21)先事發:在事前首先發難。(22)介:憑借。(23)東鄉:面朝東。此「鄉」字和以下幾個「鄉」字均同「向」。(24)將:率。(25)相君:對丞相的尊稱。苦:不滿意。便:利。(26)相仗:相持。(27)耳目非是:在跟前的人皆不同於以往。(28):小矛。這裡指用矛戟衝刺。(29)分其弟兵:把他弟弟的兵分出一部分。就捨:安排在住處附近。(30)素:一向。

天子聞嘉不聽王,王、王太后弱孤不能制,使者怯無決。又以為王、王太后已附漢,獨呂嘉為亂,不足以興兵,欲使莊參以二千人往使。參曰:「以好往(1),數人足矣;以武往,二千人無足以為也。」辭不可(2),天子罷參也。郟壯士故濟北相韓千秋奮曰(3):「以區區之越(4),又有王、太后應,獨相呂嘉為害,願得勇士二百人,必斬嘉以報。」於是天子遣千秋與王太后弟樛樂將二千人往。入越境,呂嘉等乃遂反(5),下令國中曰:「王年少。太后,中國人也,又與使者亂,專欲內屬,盡持先王寶器入獻天子以自媚,多從人,行至長安,虜賣以為僮僕(6)。取自脫一時之利(7),無顧趙氏社稷、為萬世慮計之意。」乃與其弟將卒攻殺王、太后及漢使者。遣人告蒼梧秦王及其諸郡縣,立明王長男越妻子術陽侯建德為王(8)。而韓千秋兵入,破數小邑。其後越直開道給食(9),未至番禺四十里,越以兵擊千秋等,遂滅之。使人函封漢使者節置塞上十,好為謾辭謝罪(11),發兵於要害處。於是天子曰:「韓千秋雖無成功,亦軍鋒之冠(12)。」其子延年為成安侯。樛樂,其姊為王太后,首願屬漢,封其子廣德為龍亢侯。乃下赦曰:「天子微(13),諸侯力政(14),譏臣不討賊(15)。今呂嘉、建德等反,自立晏如(16),令罪人及江淮以南樓船十萬師往討之(17)。」


  

(1)以好往:為友好而前往。(2)辭:推辭。不可:不同意。(3)郟:地名。故:以前的。濟北:封國名。相:指諸侯國的丞相。奮:奮發。(4)區區:小小的。(5)乃:就。遂:終於。(6)虜賣:掠賣。(7)自脫:自己逃脫。(8)長男:長子。越妻子:南越人的妻子(不同於樛氏女,樛為中國人)的兒子。此指明王嬰齊的南越籍的妻子所生的兒子,即建德。他後來降漢,始被封為術陽侯,此處是追記。(9)直:徑直。開道:讓開道路。給(j□,已)食:供給飲食。這是為引敵深入,以便聚殲。十函封:用木匣裝好封上。節:符節,使者信物。(11)謾辭:騙人的文辭。(12)軍鋒:軍中的先鋒。(13)微:衰弱。(14)力政:大力用兵打仗。政,通「征」。或釋為極力干預政事,亦通。(15)譏臣:諷刺大臣們。(16)暈如:「安然的樣子。(17)樓船:水軍。師:軍隊。

元鼎五年秋(1),衛尉路博德為伏波將軍,出桂陽,下匯水(2);主爵都尉楊僕為樓船將軍,出豫章,下橫浦(3);故歸義越侯二人為戈船、下厲將軍(4),出零陵,或下離水,或抵蒼梧(5);使馳義侯因巴蜀罪人(6),發夜郎兵(7),下牂柯江。鹹會番禺(8)。
元鼎六年冬,樓船將軍將精卒先陷尋陝(9),破石門,得越船粟十,因推而前(11),挫越鋒,以數萬人待伏波。伏波將軍將罪人,道遠,會期後(12),與樓船會乃有千餘人,遂俱進。樓船居前,至番禺。建德、嘉皆城守。樓船自擇便處,居東南面,伏波居西北面。會暮,樓船攻敗越人,縱火燒城。越素聞伏波名,日暮,不知其兵多少。伏波乃為營,遣使者招降者,賜印,復縱令相招(13)。樓船力攻燒敵,反驅而入伏波營中(14)。犁旦(15),城中皆降伏波。呂嘉、建德已夜與其屬數百人亡入海(16),以船西去。伏波又因問所得降者貴人。以知呂嘉所之(17) ,遣人追之。以其故校尉司馬蘇弘得建德(18),封為海常侯;越郎都稽得嘉(19),封為臨蔡侯。
蒼梧王趙光者,越王同姓,聞漢兵至,及越揭陽令定(20),自定屬漢(21),越桂林監居翁(22),諭甌駱屬漢(23)。皆得為侯。戈船、下厲將軍兵及馳義侯所發夜郎兵未下,南越已平矣。遂為九郡。伏波將軍益封(24)。樓船將軍兵以陷堅為將梁侯(25)。
自尉佗初王后,五世九十三歲而國亡焉(26)。

(1)元鼎五年:公元前一一三年。(2)匯水:古水名。一作「洭水」,《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作「湟水」。(3)橫浦:關名。(4)歸義:歸向大義,此指投降漢朝。越侯:被封侯的南越人。二人:指降漢的越人嚴和甲。嚴為戈船將軍。甲為下厲將軍。戈船、下厲:皆為將軍名號。(5)或:有的人。離水:即今漓江。抵:至。(6)馳義侯:南越人,其名為遺。因:憑借。(7)發:派出。夜郎:古代西南夷中最大的一支。漢武帝元鼎六年於其所君地設牂柯郡。(8)鹹:全。會:會師。(9)將:率。陷:攻下。尋狹:《漢書》作「尋」,通「尋峽」,即湞陽峽,趙佗在湞水上所修的險要關口。十船粟:船與粟米。(11)因:乘機。推而前:向前推進。(12)會:恰巧。期後:過了約定的期限。(13)縱:放。令:命令。相招:招降越人將士。(14)反:反而。驅:驅趕。(15)犁旦:黎明。(16)亡:逃跑。(17)之:往。(18)故校尉:原來的校尉。建德:南越王趙建德。(19)越郎:南越的郎官。都稽:人名。(20)及:同。定:揭陽縣令的名。(21)自定:自己安定百姓。屬漢:歸屬於漢。(22)桂林監:南越所設的掌管桂林郡的官名。居翁:人名,姓居名翁。(23)諭:告知。(24)益封:增加食邑戶數。(25)陷堅:攻破敵人的中堅力量。(26)五世:五代。歲:年。

太史公曰「尉佗之王,本由任囂。遭漢初定(1),列為諸侯。隆慮離濕疫(2),佗得以益驕。甌駱相攻,南越動搖。漢兵臨境,嬰齊入朝。其後亡國,征自樛女(3);呂嘉小忠,令佗無後(4)。樓船從欲(5),怠傲失惑(6);伏波困窮(7),智慮愈殖(8),因禍為福(9)。成敗之轉,譬若糾墨十。

(1)遭:遇。(2)隆慮:指隆慮侯周灶。離:通「罹」,遭遇。濕疫:指天熱地濕,疾病盛行的情況。(3)征:徵兆。(4)後:指後繼君王。(5)樓船:指樓船將軍楊僕。從:通「縱」,放縱。(6)怠傲:怠惰驕傲。失惑:放蕩惑亂。失,通「泆」。據《漢書·酷吏傳·楊僕傳》記載,漢武帝曾令楊僕伐東越,楊僕自誇伐南越之功,遭武帝訓斥。《史記·朝鮮列傳》載楊僕與荀彘共擊朝鮮,楊僕擅自行動,而不與荀彘同心合作,造成重大損失,被判死罪,贖為庶民。此句所言當指上述諸事。(7)伏波:指路博德。困窮:不得志。(8)殖:繁殖,增益。(9)因:由。禍福:指路博德的曲折經歷。據《史紀》、《漢書》記載,路博德於元狩四年因打匈奴有功被封為邳離侯,元鼎六年因打南越有功而益封,太初元年因罪失侯,三年後又被任為強弩都尉,駐軍居延至死。十糾墨:三股繩擰到一起稱「糾」,二股繩擰到一起稱纆(mo,末)。墨,通「纆」。此句意謂禍福成敗,猶如幾股繩搓在一起,可以互相轉換位置,難以預料。


回目錄

 


  
《史記》譯注


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王延海 譯注

【說明】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