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孝文帝元年(
13),初鎮撫天下,使告諸侯四夷從代來即位意(
14),喻盛德焉。乃為佗親塚在真定(
15),置守邑(
16),歲時奉祀(
17),召其從昆弟(
18),尊官厚賜寵之。詔丞相陳平等舉可使南越者,平言好畤陸賈(
19),先帝時習使南越(
20)。乃召賈以為太中大夫,往使。因讓佗自立為帝(
21),曾無一介之使報者(
22)。陸賈至南越,王甚恐,為書謝(
23),稱曰:「蠻夷大長老夫臣佗(
24),前日高後隔異南越,竊疑長沙王讒臣,又遙聞高後盡誅佗宗族,掘燒先人塚,以故自棄,犯長沙邊境。且南方卑濕,蠻夷中間,其東閩越千人眾號稱王(
25),其西甌駱裸國亦稱王(
26)。老臣妄竊帝號,聊以自娛,豈敢以聞天王哉!」乃頓首謝,願長為藩臣(
27),奉貢職(
28)。於是乃下令國中曰:「吾聞兩雄不俱立,兩賢不並世。皇帝,賢天子也。自今以後,去帝制黃屋左纛。」陸賈還報,孝文帝大說。遂至孝景時,稱臣,使人朝請(
29)。然南越其居國竊如故號名(
30),其使天子,稱王朝命如諸侯(
31)。至建元四年卒(
32)。
(1)高後:即呂後。漢高祖死後,她把持了朝中實權,前後長達十六年。(2)有司:掌管具體工作的官吏。禁:禁止。關市:在邊境所設的貿易市場。(3)使物:使者與物資。(4)灶:人名,即周灶。(5)大疫:重病。(6)嶺:指陽山嶺,是南嶺的一部分。(7)罷兵:停止軍事行動。(8)因此:乘此機會。威邊:在邊境顯示軍威。(9)賂遺(wei,魏):賄賂。閩越:越人的一支。漢初其首領無諸封為閩越王。後來分為東越和繇兩部分。甌:即西甌,越人的一支。駱:即駱越,越人的一支。十黃屋:以黃綢做車蓋的裡子。左纛(dao,道):插在車廂左邊的用旄牛尾或雉尾裝飾的旗子。」黃屋左纛」都是秦漢時皇帝的車飾。(
11)稱制:自稱皇帝,發號施令。(
12)侔:相等。(
13)孝文帝元年:即公元前一七九年。(
14)代:代國。漢文帝劉恆未當皇帝前被封為代王,呂後死後,周勃等平定了諸呂之亂,擁戴劉恆為帝,他便從代國來到西漢京城長安。(
15)乃:就。佗親:指趙佗的父母親。塚:墳墓。(
16)守邑:猶「守塚」,指守墓的人家。(
17)奉祀:舉行祭祀。(
18)從昆弟:堂兄弟。(
19)言:推薦。好畤:縣名。(
20)先帝:指漢高祖劉邦。習使:屢次出使。(
21)讓:責備。(
22)曾:竟然。一介:一位。(
23)書:奏書。謝:道歉,謝罪。(
24)大長老夫:趙佗自稱其身世,意謂我是個年老的大君長。(
25)人眾:民眾,百姓。(
26)甌駱:西甌和駱越。裸國:赤身裸體的國家。因其地炎熱,人們穿衣少,故稱為裸國。(
27)藩臣:屬國之臣。(
28)奉貢職:遵從納貢的職責。(
29)朝請:漢時諸侯王朝見天子,在春天時叫朝,在秋天時叫請。(
30)居國:在國內。故:原來的。(
31)稱王:自稱為王。朝命:朝廷的命令。(
32)建元四年:即公元前一四○年。建元,漢武帝第一個年號(前
140—前
135)。
佗孫胡為南越王。此時閩越王郢興兵擊南越邊邑(1),胡使人上書曰:「兩越俱為藩臣,毋得擅興兵相攻擊。今閩越興兵侵臣,臣不敢興兵,唯天子詔之。」於是天子多南越義(2),守職約,為興師,遣兩將軍往討閩越(3)。兵未逾嶺(4),閩越王弟餘善殺郢以降,於是罷兵。
天子使莊助往諭意南越王(5),胡頓首曰:「天子乃為臣興兵討閩越,死無以報德!」遣太子嬰齊入宿衛。(6)。謂助曰:「國新被寇(7),使者行矣。胡方日夜裝入見天子(8)。助去後,其大臣諫胡曰:「漢興兵誅郢,亦行以驚動南越(9)。且先王昔言,事天子期無失禮,十要之不可以說好語入見(
11)。入見則不得復歸,亡國之勢也。」於是胡稱病,竟不入見。後十餘歲,胡實病甚,太子嬰齊請歸。胡薨,謚為文王(
12)。
(1)此時:指漢武帝建元六年(前
135)。(2)多:讚美。(3)兩將軍:指王恢和韓安國。建元六年八月,武帝派大行王恢和大農令韓安國前去討伐閩越王郢。(4)逾:越過。嶺:指陽山嶺。(5)諭:說明白。(6)宿衛:宮中的侍衛。(7)被:遭。寇:侵害。(8)裝:整裝待發。(9)行以:猶「以行」,用這行動。十期:希望。無:通「毋」,不要。(
11)說(yue,月):喜歡。好語:動聽的言辭。(
12)謚:古代君王和高官死後,根據他一生的事跡所加給他的稱號。
嬰齊代立,即藏其先武帝璽(1)。嬰齊其入宿衛在長安時,取邯鄲樛氏女(2),生子興。及即位,上書請立樛氏女為後(3),興為嗣(4)。漢數使使者風諭嬰齊,嬰齊尚樂擅殺生自恣(5),懼入見要用漢法(6),比內諸侯(7),固稱病(8),遂不入見。遣子次公入宿衛。嬰齊薨,謚為明王。
(1)先:祖先。璽:皇帝的印章。「藏璽」就是去掉私自稱帝的帝號的意思,表示不再稱帝。(2)取:同「娶」。樛(ji□,揪)氏女:姓的人家的女兒。(3)後:王后。(4)嗣:指王位繼承人。(5)尚樂:喜歡。殺生:指殺人。恣:放縱。(6):要:要挾,強迫。(7)比:比況,比照。內諸侯:內地諸侯。(8)固:通「故」。
太子興代立,其母為太后。太后自未為嬰齊姬時,嘗與霸陵人安國少季通(1)。及嬰齊薨後,元鼎四年(2),漢使安國少季往諭王、王太后以入朝,比內諸侯;令辯士諫大夫終軍等宣其辭(3),勇士魏臣等輔其缺(4),衛尉路博德將兵屯桂陽(5),待使者。王年少,太后中國人也,嘗與安國少季通,其使,復私焉(6)。國人頗知之,多不附太后(7)。太后恐亂起,亦欲倚漢威,數勸王及群臣求內屬。即因使者上書(8),請比內諸侯,三歲一朝,除邊關(9)。於是天子許之,賜其丞相呂嘉銀印,及內史、中尉、大傅印十,余得自置。除其故黥劓刑(
11),用漢法,比內諸侯。使者皆留填撫之(
12)。王、王太后飭治行裝重繼(
13),為入朝具(
14)。
其相呂嘉年長矣,相三王,宗族官仕為長吏者七十餘人(
15),男盡尚王女(
16),女盡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蒼梧秦王有連(
17)。其居國中甚重,越人信之,多為耳目者,得眾心愈於王(
18)。王之上書,數諫止王,王弗聽。有等畔心(
19),數稱病不見漢使者。使者皆注意嘉,勢未能誅(
20)。王、王太后亦恐嘉先事發(
21),乃至酒,介漢使者權(
22),謀誅嘉等。使者皆東鄉(
23),太后南鄉,王北鄉,相嘉、大臣皆西鄉,侍坐飲。嘉弟為將,將卒居宮外(
24)。酒行,太后謂嘉曰:「南越內屬,國之利也,而相君苦不便者(
25),何也?」以激怒使者。使者狐疑相仗(
26),遂莫敢發。嘉見耳目非是(
27),即起而出。太后怒,欲嘉以矛(
28),王止太后。嘉遂出,分其弟兵就捨(
29),稱病,不肯見王及使者。乃陰與大臣作亂。王素無意誅嘉(
30),嘉知之,以故數月不發。太后有淫行,國人不附,欲獨誅嘉等,力又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