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史稿 上 - 368 / 663
歷史類 / 趙爾巽等 / 本書目錄
  

清史稿 上

第368頁 / 共663頁。

 大小:

 第368頁

朗讀:

四年八月仲丁,世宗親詣釋奠。初,春秋二祀無親祭制,至是始定。犧牲、籩豆視丁祭,行禮二跪六拜,奠帛獻爵,改立為跪,仍讀祝,不飲福、受胙。尚書分獻四配,侍郎分獻十一哲兩廡。明年,定八月二十七日先師誕辰,官民軍士,致齋一日,以為常。又明年,禦書「生民未有」額,頒懸如故事。十一年,定親祭儀,香案前三上香。

乾隆二年,諭易大成殿及門黃瓦,崇聖祠綠瓦。復元儒吳澄祀。三年,升有子若為十二哲,位次卜子商。移硃子次顓孫子師。


  

是歲上丁,帝親視學釋奠,嚴駕出,至廟門外降輿。入中門,俟大次,出盥訖,入大成中門,升階,三上香,行二跪六拜禮。有司以次奠獻。正殿,分獻官升東、西階,入左、右門,詣四配、十二哲位前,兩廡分獻官分詣先賢、先儒位前,上香奠獻畢,帝三拜,亞獻、終獻如初。釋奠用三獻始此。其祭崇聖祠,拜位在階下,承祭官升東階,入左門,詣肇聖王位前上香畢,分獻官升東、西階,入左、右門,分詣配位及兩廡從位前上香,三跪九拜。奠帛、讀祝,初獻時行。凡三獻,禮畢。自是為恆式。

十八年,改正太學丁祭牲品,依闕裡例用少牢,十二哲東西各一案,兩廡各三案。崇聖祠四配,兩廡東西各一案,十二哲位各一帛,東西共二篚。其分獻,正殿東西,翰林官各奠三爵;西廡國子監四人,共奠三爵;十二哲兩廡奉爵用肄業諸生。定兩廡位序,按史傳年代先後之。

三十三年,葺文廟成,增大門「先師廟」額,正殿及門曰「大成」,帝親書榜,制碑記。選內府尊彞中十器,凡犧尊、雷文壺、子爵、內言卣、康侯爵、鼎盟簋、雷紋觚、召仲簋、素洗、犧首罍各一,頒之成均。

五十年,新建闢雍成,親臨講學,釋奠如故。嘉慶中,兩舉臨雍儀。

道光二年詔劉宗周,三年湯斌,五年黃道周,六年陸贄、呂坤,八年孫奇逢,從祀先儒。八年,湖北學政王贈芳請祀陳良,帝以言行無可考,寢其議。未幾,禦史牛鑒以李顒請,部議謂然,帝斥之。十六年,詔祀孔子不得與佛、老同廟。是後復以宋臣文天祥、宋儒謝良佐侑饗雲。鹹豐初,增先賢公明儀,宋臣李綱、韓琦侑饗。

三年二月上丁,行釋菜禮,越六日,臨雍講學,自聖賢後裔,以至太學諸生,圜橋而聽者雲集。

七年,增聖兄孟皮從祀崇聖祠,先賢公孫僑從祀聖廟,宋臣陸秀夫、明儒曹端併入之。

十年,用禮臣言,從祀盛典,以闡聖學、傳道統為斷。餘各視其所行,分入忠義、名宦、鄉賢。至名臣碩輔,已配饗帝王廟者,毋再滋議。同治二年,禦史劉毓楠以祔祀新章過嚴,如宋儒黃震輩均不得預,恐釀人心風俗之憂,帝責其迂謬。

是歲魯人毛亨,明呂棻、方孝孺並侑饗。於是更訂增祀位次,各按時代為序。乃定公羊高、伏勝、毛亨、孔安國、後蒼、鄭康成、範甯、陸贄、範仲淹、歐陽脩、司馬光、謝良佐、羅從彥、李綱、張栻、陸九淵、陳淳、真德秀、何基、文天祥、趙復、金履祥、陳澔、方孝孺、薛瑄、胡居仁、羅欽順、呂棻、劉宗周、孫奇逢、陸隴其列東廡,穀梁赤、高堂生、董仲舒、毛萇、杜子春、諸葛亮、王通、韓愈、胡瑗、韓琦、楊時、尹焞、胡安國、李侗、呂祖謙、黃幹、蔡沈、魏了翁、王柏、陸秀夫、許衡、吳澄、許謙、曹端、陳獻章、蔡清、王守仁、呂坤、黃道周、湯斌列西廡,並繪圖頒各省。七年,以宋臣袁燮、先儒張履祥從祀。光緒初元,增入先儒陸世儀。自是漢儒許慎、河間獻王劉德,先儒張伯行,宋儒輔廣、遊酢、呂大臨並祀焉。

二十年仲秋上丁,親詣釋奠,仍用飲福、受胙儀。

三十二年冬十二月,升為大祀。先師祀典,自明成化、弘治間,已定八佾,十二籩、豆。嘉靖九年,用張璁議,始釐為中祀。康熙時,祭酒王士禛嘗請酌采成、弘制,議久未行。至是命禮臣具儀上,奏言:「孔子德參兩大,道冠百王。自漢至明,典多缺略。我聖祖釋奠闕裡,三跪九拜,曲柄黃蓋,留供廟庭。世宗臨雍,止稱詣學。案前上香、奠帛、獻爵,跪而不立。黃瓦飾廟,五代封王。聖誕致齋,聖諱敬避。高宗釋奠,均法聖祖,躬行三獻,垂為常儀。崇德報功,遠軼前代。已隱寓升大祀至意。世宗諭言:‘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賴孔子以不墜。魯論一書,尤切日用,能使萬世倫紀明,名分辨,人心正,風俗端,此所以為生民未有也。’聖訓煌煌,後先一揆。近雖學派紛歧,而顯示欽崇,自足收經正民興巨效。」疏上,於是文廟改覆黃瓦,樂用八佾,增武舞,釋奠躬詣,有事遣親王代,分獻四配用大學士,十二哲兩廡用尚書。祀日入大成左門,升階入殿左門,行三跪九拜禮。上香,奠帛、爵俱跪。三獻俱親行。出亦如之。遣代則四配用尚書,餘用侍郎,出入自右門,不飲福、受胙。崇聖祠本改親王承祭,若代釋奠,則以大學士為之。分獻配位用侍郎,西廡用內閣學士。餘如故。三十四年,定文廟九楹三階五陛制。


  
禦史趙啟霖請以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從祀。下部議。先是署禮部侍郎郭嵩燾、湖北學政孔祥霖請夫之從祀,江西學政陳寶琛請宗羲、炎武從祀,並被駁。至是部議謂:「三人生當明季,毅然以窮經為天下倡,德性問學,尊道並行,第夫之黃書,原極諸篇,託旨春秋;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原臣諸篇,取義孟子,似近偏激。惟炎武醇乎其醇,應允炎武從祀,夫之、宗羲候裁定。」帝命並祀之。

闕裡文廟,有事祭告,具前祭告篇。春、秋致祭同太學。康熙中,聖祖東巡親祭,禮部具儀。駐蹕次日,帝服龍袞,行在儀仗具陳,行禮二跪六拜,配位、十哲、兩廡、啟聖祠,皆遣官分獻。扈從諸臣,文官知府、武官副將以上,衍聖公暨各氏子孫在職者,鹹陪祀。聖心猶未安,命更議。尋定迎神、送神俱三跪九拜,惟樂章與國學小異,可令太常司樂及樂舞生先往肄習。帝親制祝文。祀日詣廟,至奎文閣前降輦,如齋所小憩,自大次出,入大成門,登殿釋奠畢,禦詩禮堂講書。禮成,周視廟庭車服、禮器。更常服,駕如孔林,跪奠酒,三爵,三拜,賜衍聖公以下銀幣有差。留曲柄黃蓋陳廟庭。擴孔林地畝,蠲其稅。建廟碑,禦書文鑱石。又建子思子廟,仿顏、曾、孟三廟制。

三十二年,修文廟成,皇子往祭,行禮杏壇。雍正二年,曲阜廟災,遣官詣闕裡祭慰,敕大臣重建,並令闕裡司樂遣人赴太常習樂舞,冠服悉準太學式為之。八年,廟成,黃瓦畫棟,悉仿宮殿制。凡登、簋、簠、鉶、籩、豆、尊、爵,頒自上方。勒碑如故事。特詔皇五子往祭。

乾隆八年,定闕裡聖廟樂章。二十三年,東巡親祭如往制。遣大臣祭顏、曾、思、孟專廟。勒禦製四賢贊於石。其盛京學宮所需樂器,乾隆中始敕府尹遵皇朝禮器圖造作,鎛鐘、特磬,製出內廷,特頒太學暨各省學宮,並令府丞選佾生精音律者送太常習舞。厥後以熱河為時巡所,黌序肇興,定大成殿龕案如太學式,祭器、樂器亦如之。

至各省府、州、縣釋奠,以所在印官承祭,禮如太學,順治初行之。雍正五年,定製各省督、撫、學政上丁率屬致祭。學政蒞試時,先至文廟行禮,府、州、縣官率屬於治所文廟行。乾隆六年,敕直省學宮設先賢、先儒神位。同治初,頒從祀先儒位次圖。光緒末,升大祀,各省文廟規制、禮器、樂舞暨崇聖祠祭品,並視太學,禮節悉從舊。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