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巡幸所蒞,皆祭陵、廟,有大慶典,祭告亦如之。康熙二十一年,滇亂平,遣官致祭,頒冊文、香、帛,給黃傘一,禦仗、龍纛各二,凡成武功,皆祭如典。二十三年,南巡,道江寧,詣明太祖陵,拜奠。諭有司巡察,守陵人防護。越五年,巡會稽,祭禹陵,祝文書禦名,行三跪九拜禮。蹕江寧,祭明太祖陵,如祀禹儀。凡時巡祭帝王陵寢,儀同祭廟,率二跪六拜,茲蓋殊典雲。三十八年,復南巡,見明太祖陵圮剝,詔依周封杞、宋例,授明裔一官,俾世守弗替。四十二年,西巡,遣祭女媧氏陵,幸陝,遣祭所經諸陵,惟祀周文、武祝文書禦名,尊聖也。
六十一年,遺諭,言:「明太祖起布衣,統方夏,駕軼漢、唐、宋諸君。末葉災荒,臣工內訌,寇盜外起,以致社稷顛覆。考其嗣主,未有荒墜顯跡,蓋亦曆數使然。且其制度規模,我朝多所依據。允宜甄訪支派,量授爵秩,俾奉春秋饗祀。」世宗纘緒,遂授硃之璉一等侯世襲,往江寧、昌平致祭,自是歲舉以為常。
帝堯陵向有二:一在平陽,一在濮州。濮州東南穀林,古雷澤也。乾隆元年,修葺釐正,定穀林為舊址,平陽時奠如故。並修神農、虞舜陵廟,置陵戶典守。十一年,以陝西古建都地,帝王陵墓多,命疆吏考其不載會典者,所在令有司防護。十三年,車駕幸曲阜,奠少昊陵,嗣是東巡皆躬祭。十六年,選姒氏子姓一人,授世襲八品官,奉祀禹陵。趙城女媧陵,廟中故有塑像,帝斥其黷慢,徹之,改立神位,禁私禱。
十八年,謁泰陵,禮畢,詣房山祭金太祖陵,賚其裔完顏氏官爵、幣帛。
二十六年,定帝王陵寢與嶽鎮海瀆、先師闕裡皆遣官行。四十一年,禮臣言:「堯陵見正史者,兩漢地理志雲:‘濟陰郡成陽有堯塚靈台。’劉向傳稱‘葬濟陰’。晉地理志:‘成陽舜所漁,堯塚在西。’宋史禮志:‘在濮州雷澤東穀林山。’呂氏春秋,帝王世紀,水經注所引述征記,括地誌,太平寰宇記,路史,集古錄諸說,皆與正史符。後漢元和以來,祀典並於其地行。明洪武雖改祀東平,而隷魯境則一。乾隆初,定穀林為堯陵,稽古正訛,萬世可守。嗣後祭告,率由舊章。其平陽一陵,有司祀之,如東平例。」
已,大理寺卿尹嘉銓請罷明宣宗、世宗二陵祭告,廷議以為:「宣宗有善政,不應以一二事生訾議,唯世宗戮忠親佞,實與史合,應停饗祀。」從之。
四十九年,南巡至江寧,祭明太祖陵,禮臣具儀上,三奠酒,每奠一拜。帝命用祀少昊陵例,二跪六拜,不必奠酒,著為令。
五十年,幸湯山,道昌平,親酹明成祖陵,繕葺之,仍建定陵饗殿,並復世宗祀事。
嘉慶元年,罷遣官,敕各省副都統、總兵官舉行。九年,謁東陵,道盤山,閲明陵。故事,往長陵奠醊,遣王大臣致奠餘陵。是日仁宗躬詣,三奠畢,乃三拜。
望祭元太祖、世祖陵,向在德勝門外,位暢春園、圓明園南,帝以為乖制。命嗣後行慶典,改於清河以北、昌平以南擇地行禮。
道光十六年,定明陵春秋致祭,由襲侯往行,餘以其族官品峻者攝之,或遣散秩大臣,為永制。
光緒七年,諭禁開墾明陵旁近地畝。
傳心殿順治十四年,沿明制舉經筵,祭先師孔子弘德殿。康熙十年續舉,遣官告祭。二十四年,規建傳心殿,位文華殿東。正中祀皇師伏羲、神農、軒轅,帝師堯、舜,王師禹、湯、文、武,南鄉。東周公,西孔子。祭器視帝王廟。歲禦經筵,前期遣大學士祗告。祭傳心殿自此始。
明年,帝將禦經筵,詔言:「先聖、先師,傳道垂統,炳若日星。朕遠承心學,效法不已,漸近自然。施之政教,庶不與聖賢相悖,其躬詣行禮。」祀日具香燭,鉶一,籩、豆各二,奠帛、爵,讀祝,以祭。帝禦袞服,行二跪六拜禮。太子春秋會講,亦先祭告焉。月朔望遣太常卿供酒果上香。雍正四年,定本日行祗告禮,自是以為常。
乾隆六年,親祭傳心殿,六十年歸政,再行之。歷仁宗、宣宗、文宗,並親詣祗告,後不復行。經筵儀制,別詳嘉禮。
至聖先師孔子崇德元年,建廟盛京,遣大學士範文程致祭。奉顏子、曾子、子思、孟子配。定春秋二仲上丁行釋奠禮。世祖定大原,以京師國子監為大學,立文廟。制方,南鄉。西持敬門,西鄉。前大成門,內列戟二十四,石鼓十,東西舍各十一楹,北鄉。大成殿七楹,陛三出,兩廡各十九楹,東西列舍如門內,南鄉。啟聖祠正殿五楹,兩廡各三楹,燎爐、瘞坎、神庫、神廚、宰牲亭、井亭皆如制。
順治二年,定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春秋上丁,遣大學士一人行祭,翰林官二人分獻,祭酒祭啟聖祠,以先賢、先儒配饗從祀。有故,改用次丁或下丁。月朔,祭酒釋菜,設酒、芹、棗、慄。先師四配三獻,十哲兩廡,監丞等分獻。望日,司業上香。
正中祀先師孔子,南鄉。四配: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十哲:閔子損、冉子雍、端木子賜、仲子由、卜子商、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偃、顓孫子師,俱東西鄉。西廡從祀:先賢澹台滅明、宓不齊、原憲、公冶長、南宮適、公晳哀、商瞿、高柴、漆雕開、樊須、司馬耕、商澤、有若、梁鱣、巫馬施、冉孺、顏辛、伯虔、曹血阝、冉季、公孫龍、漆雕徒文、秦商、漆雕哆、顏高、公西赤、壤駟赤、任不齊、石作蜀、公良孺、公夏首、公肩定、後處、鄡單、奚容■E
9、罕父黑、顏祖、榮旗、句井疆、左人郢、秦祖、鄭國、縣成、原亢、公祖句茲、廉潔、燕伋、叔仲會、樂欬、公西輿如、狄黑、邽巽、孔忠、陳亢、公西■E
9、琴張、顏之仆、步叔乘、施之常、秦非、申棖、顏噲、左丘明、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邵雍、硃熹,凡六十九人;先儒公羊高、穀梁赤、伏勝、孔安國、毛萇、後蒼、高堂生、董仲舒、王通、杜子春、韓愈、司馬光、歐陽修、胡安國、楊時、呂祖謙、羅從彥、蔡沈、李侗、陸九淵、張栻、許衡、真德秀、王守仁、陳獻章、薛瑄、胡居仁,凡二十八人。
啟聖祠,啟聖公位正中,南鄉。配位:先賢顏無繇、曾點、孔鯉、孟孫氏,東西鄉。兩廡從祀:先儒周輔成、程、蔡元定、硃松。
九年,世祖視學,釋奠先師,王、公、百官,齋戒陪祀。前期,衍聖公率孔、顏、曾、孟、仲五氏世襲五經博士,孔氏族五人,顏、曾、孟、仲族各二人,赴都。暨五氏子孫居京秩者鹹與祭。是歲授孔氏南宗博士一人,奉西安祀。
十四年,給事中張文光言:「追王固誣聖,而‘大成文宣’四字,亦不足以盡聖,宜改題‘至聖先師’。」從之。康熙六年,頒太學中和韶樂。二十二年,禦書「萬世師表」額懸大成殿,並頒直省學宮。二十六年,禦製孔子贊序、顏曾思孟四贊鑱之石。揭其文頒直省。
五十一年,以硃子昌明聖學,升躋十哲,位次卜子。尋命宋儒範仲淹從祀。
雍正元年,詔追封孔子五代王爵,於是錫木金父公曰肇聖,祈父公曰裕聖,防叔公曰詒聖,伯夏公曰昌聖,叔梁公曰啟聖,更啟聖祠曰崇聖。肇聖位中,裕聖左,詒聖右,昌聖次左,啟聖次右,俱南鄉。配饗從祀如故。
二年,視學釋奠,世宗以祔饗廟庭諸賢,有先罷宜復,或舊闕宜增,與孰應祔祀崇聖祠者,命廷臣考議。議上,帝曰:「戴聖、何休非純儒,鄭眾、盧植、服虔、範甯守一家言,視鄭康成淳質深通者有間,其他諸儒是否允協,應再確議。」覆議上。於是復祀者六人:曰林放、蘧瑗、秦冉、顏何、鄭康成、範甯。增祀者二十人:曰孔子弟子縣亶、牧皮,孟子弟子樂正子、公都子、萬章、公孫醜,漢諸葛亮,宋尹焞、魏了翁、黃幹、陳淳、何基、王柏、趙復,元金履祥、許謙、陳澔,明羅欽順、蔡清,國朝陸隴其。入崇聖祠者一人,宋橫渠張子迪。
尋命避先師諱,加「邑」為「邱」,地名讀如期音,惟「圜丘」字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