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156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156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156頁

朗讀:

(1)據《十二諸侯年表》及《左傳》,應為「二年」。 (2)據《左傳· 昭公七年》載,楚王贈昭公大屈之弓,又後悔,楚大夫見昭公,說:「以前齊、晉、越三國都想要此弓,楚王不給。現在您拿回去,要好好把守寶弓,防備三國起兵奪寶。」昭公害怕,把弓又還給楚王。 (3)竟:同「境」。

二十五年春,鴝鵒來巢(1)。師己曰:「文、成之世童謠曰(2):『鴝鵒來巢,公在乾侯。鴝鵒入處,公在外野。』」


  

(1)鴝(qu,渠)鵒(yu,浴):即八哥鳥。據《集解》引《周禮》、《公羊傳》之語,當時認為鴝鵒一般不到濟水以北,而且穴居。現鴝鵒到了北方的魯國而且巢居,是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2)童謠詳見《左傳· 昭公二十五年》。

季氏與勂氏鬥雞,季氏芥雞羽(1),勂氏金距(2)。季平子怒而侵勂氏,勂昭伯亦怒平子。臧昭伯之弟會偽讒臧之氏(3),匿季氏(4),葬昭伯囚季氏人。季平子怒,囚臧氏老(5)。臧、勂氏以難告昭公。昭公九月戊戌伐季氏,遂入。平子登台請曰:「君以讒不察臣罪,誅之,請遷沂上。」弗許。請囚於鄪,弗許。請以五乘亡,弗許。子家駒曰:「君其許之。政自季氏久矣,為徒者眾,眾將和謀。」弗聽。勂氏曰:「必殺之。」叔孫氏之臣戾謂其眾曰:「無季氏與有,孰利?」皆曰:「無季氏是無叔孫氏。」戾曰:「然,救季氏!」遂敗公師。孟懿子聞叔孫氏勝,亦殺勂昭伯。勂昭伯為公使,故孟氏得之。三家共伐公,公遂奔。己亥,公至於齊。齊景公曰:「請致千社待君(6)。」子家曰:「棄周公之業而臣於齊,可乎?」乃止。子家曰:「齊景公無信,不如早之晉。」弗從。叔孫見公還,見平子,平子頓首(7)。初欲迎昭公,孟孫、季孫後悔,乃止。

(1)芥:通「介」,護甲。 (2)金距:在雞爪上裝金屬套。距,雞爪。 (3)偽讒:造偽誣陷。 (4)匿季氏:藏於季氏之家。 (5)老:大夫之家臣。 (6)社:古以二十五家為一社。 (7)頓首:叩地而拜。形容季平子由於把國君趕走而覺不安。

二十六年春,齊伐魯,取鄆而居昭公焉。夏,齊景公將內公,令無受魯賂。申豐、汝賈許齊臣高齕、子將粟五千庾(1)。子將言於齊侯曰:「群臣不能事魯君,有異焉(2)。宋元公為魯如晉,求內之,道卒。叔孫昭子求內其君,無病而死。不知天棄魯乎?抑魯君有罪於鬼神也?願君且待。」齊景公從之。

(1)庾(y□,雨):古代容量單位,十六斗為一庾。(2)有異:有許多怪現象。

二十八年,昭公如晉,求入(1)。季平子私於晉六卿(2),六卿受季氏賂,諫晉君,晉君乃止,居昭公乾侯。二十九年,昭公如鄆。齊景公使人賜昭公書,自謂「主君」(3)。昭公恥之,怒而去乾侯(4)。三十一年,晉欲內昭公,召季平子。平子布衣跣行(5),因六卿謝罪。六卿為言曰:「晉欲內昭公,眾不從。」晉人止。三十二年,昭公卒於乾侯。魯人共立昭公弟宋為君,是為定公。

(1)人:流亡在外的國君歸國為君。 (2)私:賄賂。 (3)「自」字應據《六國年表》及《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刪。此乃齊景公稱魯昭公為「主君」。「主君」是對大夫的稱謂,齊侯把昭公視同一個大夫,因此昭公以為恥。 (4)去:至。《六國年表》作「之」,去往之意。(5)跣:赤腳。(6)因:通過。

定公立,趙簡子問史墨曰:「季氏亡乎?」史墨對曰:「不亡。季友有大功於魯,受鄪為上卿 ,至於文子、武子,世增其業(1)。魯文公卒,東門遂殺適立庶,魯君於是失國政。政在季氏,於今四君矣(2)。民不知君,何以得國!是以為君慎器與名(3),不可以假人(4)。」

(1)世:累世。 (2)四君:指魯宣公、成公、襄公、昭公。 (3)器:車輛服飾等,代表著人的地位等級。名:指爵號。 (4)假:給予。

定公五年,季平子卒。陽虎私怒(1),囚季桓子,與盟,乃捨之。七年,齊伐我,取鄆,以為魯陽虎邑以從政(2)。八年,陽虎欲盡殺三桓適,而更立其所善庶子以代之(3);載季桓子將殺之(4),桓子詐而得脫。三桓共攻陽虎(5),陽虎居陽關。九年,魯伐陽虎(6),陽虎奔齊,已而奔晉趙氏。

(1)私怒:因私憤而發怒。(2)據《左傳·定公七年》,春,齊國歸還魯國的鄆和陽關二邑,陽虎占為自己的奉邑,在那裡處理政務。夏,齊又伐魯。(3)更:改。所善:關係密切的。 (4)其事詳載於《左傳·定公八年》。陽虎想借在蒲園晏請季桓子之機殺之。林楚駕車載桓子,桓子說服林楚同人孟孫氏家避難。 (5)事詳見《左傳·定公八年》。 (6)詳見《左傳·定公九年》。

十年,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行相事(1)。齊欲襲魯君(2),孔子以禮歷階(3),誅齊淫樂(4),齊侯懼,乃止,歸魯侵地而謝過(5)。十二年,使仲由毀三桓城,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墮城(6),伐之,不克而止。季桓子受齊女樂,孔子去。

(1)行相事:做盟會的司儀。 (2)據《齊太公世家》,齊景公怕孔子做魯國相,魯國稱霸,因此用犁(chu,除)之計,想在盟會之時讓萊夷之人奏樂,藉機俘獲魯君。 (3)歷階:拾級而上。 (4)誅:斬。此指斬奏淫樂之夷人。(5)謝過:謝罪。 (6)墮(hui,灰):毀。

十五年,定公卒,子將立,是為哀公。

哀公五年,齊景公卒。六年,齊田乞弒其君孺子。
七年,吳王夫差強,伐齊,至繒,征百牢於魯(1)。季康子使子貢說吳王及太宰嚭,以禮屈之。吳王曰:「我文身(2),不足責禮。」乃止。

(1)百牢:牛、羊、豬各一百頭。 (2)文身:即「紋身」。紋身斷髮是古代吳越的蠻夷之俗,吳王強調這一點,為自己的越禮行為辯解。

八年,吳為鄒伐魯,至城下,盟而去。齊伐我,取三邑。十年,伐齊南邊。十一年,齊伐魯。季氏用冉有有功(1),思孔子,孔子自衛歸魯。

(1)功:成效。

十四年,齊田常弒其君簡公於徐州。孔子請伐之,哀公不聽。十五年,使子服景伯、子貢為介(1),適齊,齊歸我侵地。田常初相,欲親諸侯。

(1)介:副手。

十六年,孔子卒。
二十二年,越王句踐滅吳王夫差。
二十七年春,季康子卒。夏,哀公患三桓,將欲因諸侯以劫之,三桓亦患公作難(1),故君臣多間(2)。公游於陵阪,遇孟武伯於街,曰:「請問余及死乎?」對曰:「不知也。」公欲以越伐三桓。八月,哀公如陘氏。三桓攻公,公奔於衛,去如鄒,遂如越。國人迎哀公復歸,卒於有山氏(3)。子寧立,是為悼公。

(1)作難:發難。 (2)間:仇隙。 (3)有山氏:即陘氏。

悼公之時,三桓勝(1),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

(1)勝:興盛。

十三年,三晉滅智伯,分其地有之。
三十七年,悼公卒,子嘉立,是為元公。元公二十一年卒,子顯立,是為穆公。穆公三十三年卒(1),子奮立,是為共公。共公二十二年卒(2),子屯立,是為康公。康公九年卒,子匽立,是為景公。景公二十九年卒,子叔立,是為平公,是時六國皆稱王。


  
(1)《六國年表》作「三十二年」,與《漢書·律歷志》合,當是。(2)當以《六國年表》作「二十三年」。

平公十二年,秦惠王卒。二十(二)年,平公卒,子賈立,是為文公。文公(七)〔元〕年,楚懷王死於秦。二十三年,文公卒,子讎立,是為頃公。
頃公二年,秦拔楚之郢,楚頃王東徙於陳。十九年,楚伐我,取徐州。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滅魯。頃公亡,遷於下邑(1),為家人(2),魯絕祀(3)。頃公卒於柯。

(1)下邑:都城以外為小邑。 (2)家人:平民。 (3)絕祀:祭祀滅絕。此處指亡國。

魯起周公至頃公,凡三十四世。

太史公曰:余聞孔子稱曰:「甚矣魯道之衰也!洙泗之間齦齦如也」(1)。觀慶父及叔牙、閔公之際,何其亂也?隱、桓之事;襄仲殺適立庶;三家北面為臣,親攻昭公,昭公以奔。至其揖讓之禮則從矣(2),而行事何其戾也(3)?

(1)齦(y□n,掩)齦:爭辯的樣子。 (2)從:遵守。 (3)戾:背反。

回目錄

 

《史記》譯注


燕召公世家第四

趙叔 譯注

【說明】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