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傳記本著「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太史公自序》)的宗旨,記敘了西周開國功臣召(shao,紹)公奭(shi,世)所受封的燕國的八百餘年的歷史。文中通過民眾愛戴燕召公,並突出記敘他聽訟甘棠之下,後人思召公之政而作《甘棠》詩歌頌他的典型事例,高度讚揚了燕召公仁德愛民的思想和行為,並把這歸結為弱小的燕國國運長久的重要原因,充分體現了作者主張德治的政治理想。
這篇傳記在材料取捨上是頗具匠心的。在諸多史料中,作者主要選取了這樣兩個方面的史實:燕王噲違背歷史規律,盲目追求帝堯禪讓的美名,把國家讓給權臣子之,以致給百姓帶來災難,造成國破身亡;燕昭王謙恭下士,召來樂毅等四方賢材,與百姓同甘共苦,富國強兵,收復失地。作者對以上兩個方面的史實,濃墨重筆,對比著進行生動的描述,褒貶鋒芒,犀利而鮮明。
在記述燕國衰世之秋時,作者又著重列舉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史實:燕惠王挾持私怨,迫走名將樂毅;燕王喜不聽苦諫,襲擊盟邦趙國,後又誤用驕將劇辛;燕太子丹謀刺秦王等。通過記述這些史實,闡明了燕國衰亡在軍事和外交上的原因。
為了突出主旨,要言不繁,對另有傳記詳載的樂毅破齊奔趙及荊軻刺秦王等事的始末,篇中不再複述,只是提綱挈領,進行簡筆勾勒,做到輪廓清楚,使讀者可觀大略。
這篇傳記在人物描寫上也很有特色。作者往往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語言和行動,三言兩語,生動鮮明地表現出人物的性格。比如:蘇代為齊使燕的一番對話,透露著他十足的狡獪;鹿毛壽勸說讓國的一段說辭,隱藏著他的叵測居心,而昏庸無能的燕王噲則被他們玩弄於股掌之上,神態堪稱唯妙唯肖。再如:郭隗勸燕昭王招引賢士,理直氣壯地大言「先從隗始」,於是燕昭王「改築宮而師事之」;將渠勸燕王喜不去伐趙,以至「引燕王綬止之」,哭泣陳詞,而「王蹴之以足」,這些場面也使讀者如聞如見。
【譯文】
召公奭和周王族同姓,姓姬。周武王滅掉商紂王以後,把召公封在北燕。
在周成王的時候,召公位居三公:自陝地以西,由召公主管;自陝地以東,由周公主管。當時成王還很幼小,周公代他主持朝政,執掌國家大權,儼然同天子一樣。召公懷疑周公的作為,周公就寫了《君奭》一文進行表白。召公仍然對周公很不滿。周公於是稱揚殷商時的有關史實說:「商湯時有伊尹,功德感通了上天;在太戊時,就有像伊陟、臣扈那樣的人,功德感通了上帝,並有巫咸治理朝政;在祖乙時,就有像巫賢那樣的人;在武丁時,就有像甘般那樣的人:這些大臣都有輔佐君王主持施政的功業,殷朝得到了治理和安定。」召公聽了這番話,這才高興起來。
召公治理西部一帶,很受廣大民眾的擁戴。召公到鄉村城鎮去巡察,附近有一棵棠梨樹,他就在樹下判斷官司,處理政事。從侯爵、伯爵到平民都得到了適當的安置,沒有失業的。召公去世後,民眾思念他的政績,懷念著那棵棠梨樹,不捨得砍伐,並且歌詠著它,作了名為《甘常》的詩篇。
從召公以後,經過九代傳到惠侯。燕惠侯在位正值周厲王逃跑到彘(zhi,至),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執政的時候。
惠侯去世,他兒子釐侯即位。這一年,周宣王剛剛即位。釐侯二十一年(前
806),鄭桓公方始被封於鄭。三十六年(前
791),釐侯去世,他兒子頃侯即位。
頃侯二十年(前
771),周幽王淫亂,被犬戎所殺。秦國這時開始被列為諸侯。
二十四年(前
767),頃侯去世,他兒子哀侯即位。哀侯二年(前
765)去世,他兒子鄭侯即位。鄭侯三十六年(前
729)去世,他兒子繆侯即位。
繆侯七年(前
722年),正是魯隱公元年。繆侯十八年(前
711)去世,他兒子宣侯即位。宣侯十三年(前
698)去世,他兒子桓侯即位。桓侯七年(前
691)去世,他兒子莊公即位。
莊公十二年(前
679),齊桓公開始稱霸。十六年(前
675),莊公和宋國、衛國一起攻打周惠王,惠王逃奔到溫,他們擁立惠王的弟弟頹(tui頹)做周王。十七年(前
674),鄭國拘捕了燕仲父,並把惠王接回到京城。二十七年(前
664),山戎侵犯燕國,齊桓公去救援燕國,於是率兵北上討伐山戎,然後回國。燕莊公歡送齊桓公出了國境,齊桓公就把燕莊公所到的地方割讓給了燕國,讓燕莊公和諸侯一道向天子進貢,像周成王時的燕召公那樣盡職;又讓燕莊公重新修明燕召公時候實行的法度。三十三年(前
658),莊公去世,他兒子襄公即位。
襄公二十六年(前
632),晉文公召集諸侯在踐上盟會,並成為各國的盟主。三十一年(前
267),秦國軍隊在殽(xiao淆)山被晉軍打敗。三十七年(前
621),秦穆公去世。四十年(前
618),襄公去世,桓公即位。
桓公十六年(前
602)去世,宣公即位。宣公十五年(前
587)去世,昭公即位。昭公十三年(前
574)去世,武公即位。這一年,晉國誅滅了三郤(xi細)大夫。
武公十九年(前
555)去世,文公即位。文公六年(前
549)去世,懿公即位。懿公元年(前
548),齊國崔杼(zhu柱)殺死了他的國君莊公。四年(前
545)懿公去世,他兒子惠公即位。
惠公元年(前
544),齊國高止逃亡,前來投奔燕國。六年(前
539),惠公有許多寵愛的小臣,他打算廢黜大夫們任用寵臣宋,大夫們一起誅殺了寵臣宋。惠公害怕了,逃奔到齊國。他到齊國的第四年,齊國派高偃去到晉國,請求聯合討伐燕國,送燕惠公回國為君。晉平公答應了,和齊國一起討伐燕國,把燕惠公送回了燕國。惠公剛到燕國就死去了。燕國人擁立了悼公。
悼公七年(前
529)去世,共公即位。共公五年(前
524)去世,平公即位。這時候晉國的君權衰弱了,范、中行、智、趙、韓、魏等六個家族的力量開始強大起來。平公十八年(前
506),吳王闔閭(he l□,合驢)攻破楚國,進入郢都。十九年(前
505),平公去世,簡公即位。簡公十二年(前
493)去世,獻公即位。晉國趙鞅把范氏、中行氏圍困在朝歌。獻公十二年(前
481),齊國田常殺死了他的國君簡公。十四年(前
479),孔子去世。二十八年(前
465),獻公去世,孝公即位。
孝公十二年(前
453),韓、魏、趙三家滅掉了智伯,瓜分了他的封地,這三家逐漸強大起來。
十五年(前
450),孝公去世,成公即位。成公十六年(前
434)去世,湣公即位。湣公三十一年(前
403)去世,釐公即位。這一年,韓、趙、魏三國被列為諸侯。
釐公三十年(前
373),燕國在林營征伐並打敗了齊國。釐公去世,桓公即位。桓公十一年(前
362)去世,文公即位。這一年,秦獻公去世,秦國更加強大了。
文公十九年(前
343),齊威王去世。二十八年(前
334),蘇秦初次來燕國拜見,對文公進行遊說。文公贈給他車輛、馬匹、黃金和絹帛,讓他到趙國去,趙肅侯重用了他。蘇秦於是與六國結成抗秦聯盟,他成了聯盟的領導者。這時候,秦惠王把自己的女兒嫁給燕國太子做妻子。
二十九年(前
333),文公去世,太子即位,這就是易王。
易王剛剛即位,齊宣王就趁著給文公辦喪事的機會攻打燕國,奪取了十座城池;蘇秦到齊國遊說,說服齊王把十座城池又歸還了燕國。十年(前
323),燕國國君才正式稱王。蘇秦和燕文公的夫人通姦,害怕被殺掉,於是就遊說易王派他出使齊國去搞反間,藉以擾亂齊國。易王十二年(前
321)去世,他兒子燕王噲即位。
燕王噲即位以後,齊國人殺掉了蘇秦。蘇秦在燕國的時候,和國相子之結成了兒女親家,蘇秦的弟弟蘇代也和子之交往密切。等到蘇秦死後,齊宣王又任用了蘇代。燕王噲三年(前
318),燕國聯合楚國及韓、趙、魏三國去攻打秦國,沒有取勝就回國了。當時子之做燕國的國相,位尊權重,主決國家大事。蘇代做為齊國的使臣出使到燕國,燕王問他說:「齊王這個人怎麼樣?」蘇代回答說:「肯定不能稱霸。」燕王問:「為什麼呢?」回答說:「不信任他的大臣。」蘇代是想用這些話刺激燕王,使他尊重子之。於是燕王十分信任子之。子之因此贈給蘇代一百鎰黃金,任憑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