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後四歲:《漢書·匈奴傳》作「後四年」,即孝文帝后元四年(前
160)。(2)《漢書·匈奴傳上》作「軍臣單于立歲余」,當是。(3)軍屯:率兵駐防。按漢派將軍張武率兵駐防北地,以胡楚相蘇意為將軍駐防句注,以中大夫令勉為車騎將軍駐防飛狐口。見卷十《孝文本紀》。(4)緣邊:指漢與匈奴交界處。(5)置三將軍:安置三位將軍。按漢朝派河內郡郡守周亞夫駐防細柳,祝茲侯(表作「松茲侯)駐防棘門,宗正劉禮駐防霸上。見卷十《孝文本紀》。(6)吳楚反:吳國與楚國謀反。按孝景帝三年(前
154),吳王劉濞為保住自己的實力,反抗朝廷的削藩之舉,聯合了楚王劉戊、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菑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趙王劉遂,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反抗中央。劉濞兵敗自殺,趙王劉遂也乘機與匈奴勾結,亦兵敗自殺。詳見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7)關市:指邊境貿易市集。
今帝即位(1),明和親約束,厚遇,通關市,饒給之。匈奴自單于以下皆親漢,往來長城下。
漢使馬邑下人聶翁壹奸蘭出物與匈奴交(2),詳為賣馬邑城以誘單于(3)。單于信之,而貪馬邑財物,乃以十萬騎入武州塞。漢伏兵三十餘萬馬邑旁,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護四將軍以伏單于。單于既入漢塞,未至馬邑百餘里,見畜布野而無人牧者,怪之,乃攻亭。是時雁門尉史行徼(4),見寇,葆此亭(5),知漢兵謀。單于得,欲殺之,尉史乃告單于漢兵所居。單于大驚曰:「吾固疑之。」乃引兵還。出曰:「吾得尉史,天也,天使若言(6)。」以尉史為「天王」。漢兵約,單于入馬邑而縱。單于不至,以故漢兵無所得。漢將軍王恢部出代擊胡輜重,聞單于還,兵多,不敢出。漢以恢本造兵謀而不進(7),斬恢(8)。自是之後,匈奴絕和親,攻當路塞(9),往往入盜於漢邊,不可勝數。然匈奴貪,尚樂關市,嗜漢財物,漢亦尚關市不絕以中之十。
(1)今帝:指漢武帝。(2)奸蘭:觸犯禁令。奸,干犯。蘭,通「欄」,此指約束人們的禁令。交:交易。(3)詳:通「佯」,假裝。按漢武帝元光元年(前
134),馬邑豪紳聶壹向武帝獻誘匈奴單于的計謀,被武帝採納。於是聶壹以行商為名私入匈奴,並佯稱殺馬邑之官以獻城。回馬邑後,與馬邑之官立殺死囚,將其首級高掛城頭,使單于中計,引兵前來。後知被騙上當,倉皇逃去。詳見卷一百八《韓長孺列傳》。(4)行徼(ji□o,角):巡察。(5)葆:通「保」。(6)若:你。(7)造兵謀:制定用兵計劃。按王恢是這次誘單于奪馬邑城計謀的制定者之一。(8)卷一百八《韓長孺列傳》謂王恢聽到要斬他的消息後,曾「行千金丞相蚡」,行賄不起作用,「乃自殺」。(9)當路:直通之路。十尚:還。中之:迎合匈奴的心意。中:適合。
自馬邑軍後五年之秋(1),漢使四將軍各萬騎擊胡關市下。將軍衛青出上谷,至蘢城,得胡首虜七百人。公孫賀出雲中,無所得。公孫敖出代郡,為胡所敗七千餘人。李廣出雁門,為胡所敗,而匈奴生得廣(2),廣後得亡歸(3)。漢囚敖、廣,敖、廣贖為庶人。其冬,匈奴數入盜邊,漁陽尤甚。漢使將軍韓安國屯漁陽備胡。其明年秋,匈奴二萬騎入漢,殺遼西太守,略二千餘人。胡又入敗漁陽太守軍千餘人,圍漢將軍安國。安國時千餘騎亦且盡(4),會燕救至(5),匈奴乃去。匈奴又入雁門,殺略千餘人。於是漢使將軍衛青將三萬騎出雁門,李息出代郡,擊胡,得首虜數千人。其明年,衛青復出雲中以西至隴西,擊胡之樓煩、白羊王於河南,得胡首虜數千,牛羊百餘萬。於是漢遂取河南地,築朔方,復繕故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漢亦棄上谷之什辟縣造陽地以予胡(6)。是歲,漢之元朔二年也(7)。
(1)此句所指時間可有兩種理解:一可理解為「馬邑軍」(或稱「馬邑之謀」)後又過了五年。已如前注,「馬邑軍」在孝武帝元光元年(前
134),又過五年,則為元光六年(前
129)。下文「漢使四將」分別出上谷、雲中、代郡、雁門事,《漢書·武帝紀》、《漢書·衛青霍去病傳》均明確係於元光六年。又《漢書·匈奴傳上》亦云:「漢使四將各萬騎擊胡關市下」是在「馬邑軍後五歲之秋」。二可理解為孝武帝元光五年(前
130)。卷一百一十一《衛將軍驃騎將軍列傳》正明確係於元光五年。又捲一百九《李將軍列傳》和《漢書·李廣蘇建傳》亦均謂漢馬邑城誘單于「後四歲」李廣「出雁門擊匈奴」。按《資治通鑒》關於「馬邑軍」和「漢使四將擊胡關市下」的系年,與《史記》、《漢書》均不符。(2)生得廣:活捉李廣。(3)亡歸:逃跑歸來。按卷一百九《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在雁門之外的戰鬥中,因寡不敵眾,被匈奴活捉,他佯死,乘敵不備,奪馬奪弓,射殺追騎,擺脫敵人,南歸至漢。(4)且:將。(5)會:適逢;正趕上。後文「會任文擊救」之「會」同此。(6)什辟:通「斗僻」,曲折幽僻。此指與匈奴地界交錯而偏僻之地。(7)元朔二年:即公元前一二七年。元朔,孝武帝第三個年號(前
128前
123)。
其後冬,匈奴軍臣單于死。軍臣單于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為單于,攻破軍臣單于太子於單。於單亡降漢,漢封於單為涉安侯,數月而死。
伊稚斜單于既立,其夏(1),匈奴數萬騎入殺代郡太守恭友,略千餘人。其秋,匈奴又入雁門,殺略千餘人。
其明年(2),匈奴又復入代郡、定襄、上郡,各三萬騎,殺略數千人。匈奴右賢王怨漢奪之河南地而築朔方,數為寇,盜邊,及入河南,侵擾朔方,殺略吏民甚眾。
其明年春,漢以衛青為大將軍,將六將軍(3),十餘萬人,出朔方、高闕擊胡。右賢王以為漢兵不能至,飲酒醉,漢兵出塞六七百里,夜圍右賢王。右賢王大驚,脫身逃走,諸精騎往往隨後去(4)。漢得右賢王眾男女萬五千人,裨小王十餘人。其秋,匈奴萬騎入殺代郡都尉朱英,略千餘人。
其明年春,漢復遣大將軍衛青將六將軍,兵十餘萬騎,乃再出定襄數百里擊匈奴,得首虜前後凡萬九千餘級,而漢亦亡兩將軍軍三千餘騎(5)。右將軍建得以身脫(6),而前將軍翕侯趙信兵不利,降匈奴。趙信者,故胡小王,降漢,漢封為翕侯,以前將軍與右將軍並軍分行,獨遇單于兵,故盡沒。單于既得翕侯,以為自次王(7),用其姊妻之,與謀漢。信教單于益北絕幕(8),以誘罷漢兵,徼極而取之(9),無近塞。單于從其計。
其明年,胡騎萬人入上谷,殺數百人十。
(1)其夏:指元朔三年的夏天。(2)其明年:指元朔四年(前
125)。下可類推,注略。按本段與上段中華書局點校本原為一段,今據文意分為兩段。(3)將:率領。六將軍:指蘇建、李沮、公孫賀、李蔡、李息、張次公。見卷一百一十一《衛將軍驃騎將軍列傳》。(4)精騎:精銳的騎兵。去:離開。(5)亡:損失。兩將軍:指蘇建和趙信。(6)身脫:蘇建兵敗,隻身逃回。(7)自次王:匈奴封趙信的王號。(8)益北:更向北遷移。絕幕:越過沙漠。幕,通「漠」。下同。(9)罷:通「疲」。徼:通「邀」,求得。十按此段與前段中華書局點校本原為一段,今據文意另立為段。
其明年春(1),漢使驃騎將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千餘里,擊匈奴,得胡首虜萬八千餘級,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2)。其夏,驃騎將軍復與合騎侯數萬騎出隴西(3)、北地二千里,擊匈奴。過居延,攻祁連山,得胡首虜三萬餘人,裨小王以下七十餘人。是時匈奴亦來入代郡、雁門,殺略數百人。漢使博望侯及李將軍廣出右北平(4),擊匈奴左賢王。左賢王圍李將軍,卒可四千人(5),且盡,殺虜亦過當(6)。會博望侯軍救至,李將軍得脫。漢失亡數千人。合騎侯後驃騎將軍期(7),及與博望侯皆當死(8),贖為庶人。
其秋,單于怒渾邪王、休屠王居西方為漢所殺虜數萬人,欲召誅之。渾邪王與休屠王恐,謀降漢,漢使驃騎將軍往迎之。渾邪王殺休屠王,並將其眾降漢。凡四萬餘人,號十萬。於是漢已得渾邪王,則隴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9),徙關東貧民處所奪匈奴河南、新秦中以實之,而減北地以西戍卒半。其明年,匈奴入右北平、定襄各數萬騎,殺略千餘人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