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578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578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578頁

朗讀:

(1)指元狩二年(前121)。(2)祭天金人:用作祭天主的金屬偶像。匈奴祭天本在甘泉山,後改在休屠王右地,故休屠王有祭天金人。一說金人即佛像,匈奴自西域得來,與祭天無關(見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3)合騎侯:即公孫敖。(4)博望侯:即張騫。(5)可:約。(6)過當:殺死和俘獲敵兵數目超過自己軍隊損失的數目。(7)期:期限。此指兩軍相會合的日期。(8)當死:判為死刑。當:判刑,判罪。(9)益:愈。

其明年春(1),漢謀曰「翕侯信為單于計,居幕北,以為漢兵不能至。」乃粟馬(2),發十萬騎,(負)私〔負〕從馬凡十四萬匹(3),糧重不與焉(4),令大將軍青、驃騎將軍去病中分軍(5),大將軍出定襄,驃騎將軍出代,鹹約絕幕擊匈奴(6)。單于聞之,遠其輜重,以精兵待於幕北。與漢大將軍接戰一日,會暮,大風起,漢兵縱左右翼圍單于。單于自度戰不能如漢兵,單于遂獨身與壯騎數百潰漢圍西北遁走(7)。漢兵夜追不得。行斬捕匈奴首虜萬九千級(8),北至闐顏山趙信城而還。


  
單于之遁走,其兵往往與漢兵相亂而隨單于。單于久不與其大眾相得,其右谷蠡王以為單于死,乃自立為單于。真單于復得其眾,而右谷蠡王乃去其單于號,復為右谷蠡王。
漢驃騎將軍之出代二千餘里,與左賢王接戰,漢兵得胡首虜凡七萬餘級,左賢王將皆遁走。驃騎封於狼居胥山(9),禪姑衍十,臨翰海而還(11)。
是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漢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12),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稍蠶食(13),地接匈奴以北。

(1)指元狩四年(前119)的夏天。(2)粟馬:用粟米餵馬。(3)私負:指自願擔負衣食馬匹跟隨軍隊出征的人。(4)糧重:指糧食輜重。與:指計算在內。(5)中分:各分一半。(6)鹹:皆。約:立下約言。(7)潰:衝開。(8)行斬:邊走邊殺。(9)封:在山上建神壇祭天的儀式。十禪:在山下建場祭地的儀式。(11)翰海:指大沙漠。一說指今蘇聯境內的貝加爾湖。(12)度:通「渡」。(13)稍:逐漸地。

初,漢兩將軍大出圍單于,所殺虜八九萬,而漢士卒物故亦數萬(1),漢馬死者十餘萬。匈奴雖病(2),遠去,而漢亦馬少,無以復往。匈奴用趙信之計,遣使於漢,好辭請和親。天子下其議(3),或言和親,或言遂臣之(4)。丞相長史任敞曰:「匈奴新破,困,宜可使為外臣,朝請於邊(5)。」漢使任敞於單于。單于聞敞計,大怒,留之不遣。先是漢亦有所降匈奴使者,單于亦輒留漢使相當(6)。漢方復收士馬,會驃騎將軍去病死,於是漢久不北擊胡。
數歲,伊稚斜單于立十三年死,子烏立為單于。是歲,漢元鼎三年也(7)。烏維單于立,而漢天子始出巡郡縣。其後漢方南誅兩越(8)。不擊匈奴,匈奴亦不侵入邊。
烏維單于立三年,漢已滅南越,遣故太僕賀將萬五千騎出九原二千餘里(9),至浮苴井而還,不見匈奴一人。漢又遣故從驃侯趙破奴萬餘騎出令居數千里,至匈河水而還,亦不見匈奴一人。
是時天子巡邊,至朔方,勒兵十八萬騎以見武節十,而使郭吉風告單于(11)。郭吉既至匈奴,匈奴主客問所使(12),郭吉禮卑言好,曰:「吾見單于而口言。」單于見吉,吉曰:「南越王頭已懸於漢北闕。今單于(能)即〔能〕前與漢戰,天子自將兵待邊;單于即不能,即南面而臣於漢。何徒遠走,亡匿於幕北寒苦無水草之地,毋為也。」語卒而單于大怒,立斬主客見者,而留郭吉不歸,遷之北海上(13)。而單于終不肯為寇於漢邊,休養息士馬,習射獵,數使使於漢(14),好辭甘言求請和親(15)。

(1)物故:死亡。(2)病:疲憊。(3)下其議:把事情交給臣下商量。(4)遂:趁機。臣之:使匈奴臣服。(5)朝請:諸侯王朝見天子,春天朝見叫朝,秋天朝見稱請。(6)當:抵。(7)元鼎三年:即公元前一一四年。元鼎是漢武帝的第五個年號(前116111)。(8)兩越:指南越與東越。二者皆為古代部族名和國名。見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傳》和卷一百一十四《東越列傳》。(9)故:從前。賀:指公孫賀。十勒兵:統領和操練士兵。見:同「現」。武節:軍威。(11)風:通「諷」,婉言勸告。(12)所使:指使命。(13)北海:今蘇聯貝加爾湖。(14)數:屢次。使使:派遣使者。甘言:亦即「好辭」,即好語。

漢使王烏等窺匈奴。匈奴法,漢使非去節而以墨黥其面者不得入穹廬(1)。王烏,北地人,習胡俗,去其節,黥面,得入穹廬。單于愛之,詳許甘言(2),為遣其太子入漢為質,以求和親。
漢使楊信於匈奴。是時漢東拔穢貉、朝鮮以為郡,而西置酒泉郡以鬲絕胡與羌通之路(3)。漢又西通月氏、大夏,又以公主妻烏孫王(4),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國(5)。又北益廣田至胘雷為塞(6),而匈奴終不敢以為言。是歲,翕侯信死,漢用事者以匈奴為已弱,可臣從也。楊信為人剛直屈強(7),素非貴臣,單于不親。單于欲召入,不肯去節,單于乃坐穹廬外見楊信。楊信既見單于,說曰:「即欲和親,以單于太子為質於漢。」單于曰:「非故約。非約,漢常遣翁主(8),給繒絮食物有品(9),以和親,而匈奴亦不擾邊。今乃欲反古,令吾太子為質,無幾矣十。」匈奴欲,見漢使非中貴人,其儒先(11),以為欲說(12),折其辯(13);其少年,以為欲刺,折其氣。每漢使入匈奴,匈奴輒報償。漢留匈奴使,匈奴亦留漢使,必得當乃肯止。

(1)節:使者用作憑證的信物。黥:用刀刻畫面額,塗上墨汁。(2)詳:通「佯」,假裝。(3)鬲:通「隔」。通之路:相通的道路。(4)妻:以女嫁人。(5)分:分散。(6)廣田:擴大田地。(7)屈強:通「倔強」。(8)翁主:漢代諸侯之女。(9)有品:有一定的等級。十幾:通「冀」,希望。(11)其:為,是。儒先:即儒生。先,先生的略稱。(12)說:遊說。(13)折:挫敗。辯:辯辭。


  

楊信既歸,漢使王烏,而單于復諂以甘言,欲多得漢財物,紿謂王烏曰(1):「吾欲入漢見天子,面相約為兄弟。」王烏歸報漢,漢為單于築邸於長安(2)。匈奴曰:「非得漢貴人使,吾不與誠語。」匈奴使其貴人至漢,病,漢予藥,欲愈之,不幸而死。而漢使路充國佩二千石印綬往使(3),因送其喪,厚葬直數千金(4),曰「此漢貴人也」。單于以為漢殺吾貴使者,乃留路充國不歸。諸所言者,單于特空紿王烏,殊無意入漢及遣太子來質。於是匈奴數使奇兵侵犯邊。漢乃拜郭昌為拔胡將軍,及浞野侯屯朔方以東(5),備胡。路充國留匈奴三歲,單于死。
烏維單于立十歲而死,子烏師廬立為單于。年少,號為兒單于。是歲元封六年也(6)。自此之後,單于益西北,左方兵直雲中(7),右方直酒泉、敦煌郡。
兒單于立,漢使兩使者,一吊單于,一吊右賢王,欲以乖其國(8)。使者入匈奴,匈奴悉將致單于(9)。單于怒而盡留漢使。漢使留匈奴者前後十餘輩,而匈奴使來,漢亦輒留相當。
是歲十,漢使貳師將軍廣利西伐大宛(11),而令因杅將軍敖築受降城(12)。其冬,匈奴大雨雪,畜多饑寒死。兒單于年少,好殺伐,國人多不安。左大都尉欲殺單于,使人間告漢曰(13):「我欲殺單于降漢,漢遠,即兵來迎我(14),我即發。」初,漢聞此言,故築受降城,猶以為遠。
其明年春,漢使浞野侯破奴將二萬餘騎出朔方西北二千餘里,期至浚稽山而還。浞野侯既至期而還,左大都尉欲發而覺,單于誅之,發左方兵擊浞野。浞野侯行捕首虜得數千人。還,未至受降城四百里,匈奴兵八萬騎圍之。浞野侯夜自出求水,匈奴間捕(15),生得浞野侯,因急擊其軍。軍中郭縱為護,維王為渠(16),相與謀曰:「及諸校尉畏亡將軍而誅之,莫相勸歸。」軍遂沒於匈奴。匈奴兒單于大喜,遂遣奇兵攻受降城。不能下,乃寇入邊而去。其明年(17),單于欲自攻受降城,未至,病死。
兒單于立三歲而死。子年少,匈奴乃立其季父烏維單于弟右賢王呴犁湖為 單于(18)。是歲太初三年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