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頁
例如,在
1914年的危機中,奧匈帝國的外交大臣貝希托爾德伯爵聲稱:「我們正在做一個大遊戲;在這一遊戲中有一些重大困難要克服,在這一遊戲中我們可能會失敗。除非三國同盟的各盟國堅定地團結在一起。」這一態度解釋了為什麼
1914年以前的十年中危機日益頻繁,為什麼當集因成員國膽怯地、不由自主地相互支持時,這些危機反而變得越來越難以解決。
民族主義願望 最後一個背景原因是歐洲諸從屬少數民族的不斷高漲的民族主義願望。這種願望在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是難以對付的,那裡的法國人仍不服從德國的統治。但在中歐和東歐,它卻是一場惡夢,由於對民族自決的要求日益增長,那裡多民族的帝國正處于差不多被撕成碎片的危險之中。例如,在哈布斯堡帝國,居統治地位的奧地利人和匈牙利人就受到了覺醒的意大利人、羅馬尼亞人以及包括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羅塞尼亞人、波蘭人、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在內的偉大的斯拉夫民眾的對抗。
因而,不難理解,哈布斯堡官員作出了帝國要生存,就必須採取強硬措施的決定。這決定對好戰的塞爾維亞人尤其適服他們正吵吵閙閙地要束與多瑙河對岸獨立的塞爾維亞統一在一起。所以,在大公于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愛國者刺殺後,苛刻的條件便送到了貝爾格萊德。不過,塞爾維亞的背後是俄國,而俄國的背後是法國和英國。
同樣,奧匈帝國有德國支持,理論上還有意大利支持,因而,民族自決與相互衝突的聯盟體系的結合使歐洲陷入大決戰之中。
二、薩拉熱窩
1914年
6月
28日,弗蘭茲·斐迪南大公及其妻子在新近吞併的波斯尼亞省首府薩拉熱窩遇刺。刺客是波斯尼亞的一個塞爾維亞青年學生,名叫加弗裡洛·普林西普。在事後的審判中,普林西普大膽地陳述了他的信念和動機。「我毫不後悔,因為我堅信我消滅了一個給我們帶來災難的人,做了一件好事。
我看到了我們的人民每況愈下。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知道鄉村中所發生的一切…這一切都對我產生了影響,而且,我還知道他‘大公’是德國人,是斯拉夫民族的敵人。作為未來的君主,他會阻止我們聯合,實行某些顯然違背我們利益的改革。」
普林西普行制決不是孤身一人。在他的背後是塞爾維亞秘密組織「不統一,毋寧死」。即眾所周知的「黑手社」。黑手社
1911年成立於貝爾格萊德,其公開宣稱的目的是實現「民族理想:團結所有的塞爾維亞人。」它的社章規定:「該組織寧願採取恐怖行動也不願進行理性宣傳,因此必須對非組織成員絶對保密。」同這一秘密命令相一致,該組織吸收新成員是在一個陰暗的房間裡面對一張小桌子進徐房間裡只點一根蠟燭,那張小桌子上鋪着一塊黑布,上面放著一個十字架,一把匕首和一支左輪手槍。黑手社的社章刻有一幅骷髏圖、一把匕首、一顆炸彈和一瓶毒藥,並題有「不統一,毋寧死」口號。
這些放縱的言行反映出黑手社成員的狂熱與忠心;黑手社成員在波斯尼亞尤為活躍。塞爾維亞政府並不支持這一組織,它認為該組織的確是一個十分危險的、激進的、好戰的組織。但這並不妨礙黑手社組織成為一個進行有效的鼓動和恐怖活動的地下革命組織。一位當時駐維也納的塞爾維亞外交官證明:「在波斯尼亞,
1913年是革命組織紛紛成立的一年。
人人都在叫嚷:‘行動、行動,不要再空談了。’青年人不想別的,只想用炸彈、暗殺、炸葯來毀掉一切、消滅一切。」
不幸的弗蘭茲·斐迪南因同意正式訪問波斯尼亞首府而授這些塞爾維亞革命者以可乘之機。選定出訪的
6月
28日這一天是聖維多夫丹節,科索沃戰役的紀念日;
1389年的這一天,土耳其人征服了中世紀的塞爾維亞帝國。這是一個不能原諒的缺乏遠見的決定,因為在這一天塞爾維亞人的民族感情必然受到刺激,尤其是由於黑手社當時的鼓動。當大公及其妻子在陽光燦爛的星期天早晨進行訪問時,至少有六位刺客身帶炸彈和左輪手槍等候在指定的路線上。
就象命中注定的一樣,當隊伍在街的拐角處停下來時,普林西普正好站在那兒。他掏出左輪手槍,連開兩槍,一槍射向弗蘭茲·斐迪南,一槍射向波斯尼亞總督波西奧萊克將軍。可是第二槍射偏,擊中了大公夫人。醫生還未來得及搶救,大公及其妻子就已死去。
這時,「該死的聯盟體系」開始採取無情的、致命的行動。首先,德國保證,不論奧匈帝國決定採取什麼行動它都給予全力支持。來自柏林的這張有名的「空白支票」並不表明德國人就需要戰爭。更確切地說,他們以為俄國未必敢支持塞爾維亞反對德國和奧地利,以為一開始就十分明確地擺出這種通常的姿態正是為了和平。
若考慮到以下事實,這種設想是可以理解的;這正是
1908年奧地利從土耳其人手中併吞波斯尼亞時所發生過的情景。塞爾維亞人長期注視着這個斯拉夫人的省份,強烈反對這一併吞,並得到了俄國的支持。但是,當德國支持奧地利時,俄國人因斷定自己還不能冒戰爭之險,決定退卻讓步。
然而,這種結果在
1914年不可能再發生。因為俄國這時的勢力比
1908年時更強大。它已從
1904-
1905年的遠東失敗中恢復過來。這時,俄國還得到了法國的有力支持;而這是它在
1908年時所沒有的,那時法國並不熱心挑起波斯尼亞的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