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家:即本篇《陳杞世家》。(2)世家:即本篇《陳杞世家》。(3)本紀:即《殷本紀》。(4)世家:即《宋微子世家》。(5)本紀:即《周本紀》。(6)譜:中國古代記載一姓一族氏族來源、世代系統及謚法名號的史書。(7)伯夷:此為堯舜時之伯夷,非商周時之伯夷。(8)世家:即《齊太公世家》。(9)本紀:即《秦本紀》及《秦始皇本紀》。十五人:指舜、禹、契、後稷、伯翳。
周武王時,侯伯尚千餘人及幽、厲之後,諸侯力攻相並(1)。江、黃、胡、沈之屬,不可勝數,故弗采著於傳(上)〔雲〕。
(1)並:吞併。
太史公曰:舜之德可謂至矣!禪位於夏,而後世血食者歷三代(1)。及楚滅陳,而田常得政於齊,卒為建國(2)。百世不絕,苗裔茲茲(3),有土者不乏焉(4)。至禹,於周則杞,微甚,不足數也。楚惠王滅杞,其後越王句踐興(5)。
(1)血食:享受後代子孫的祭祀。因古代祭祀要殺牲取血,故名血食。三代:指夏、商、週三朝。(2)建國:天子所封之國。(3)茲茲:茲,本意為草多貌,引申為蕃盛的意思。(4)有土者:得到封地的人。(5)因為越王句踐是禹的旁系後代,故與杞聯繫而言。
回目錄
《史記》譯注
衛康叔世家第七
王連升 譯注
【說明】
本篇記述了衛國從建立到滅亡的整個歷史。衛是周初姬姓封國,其封地在今河南北部即殷墟一帶。先建都朝歌,後遷楚丘,再遷帝丘。
初封時,周公擔心康叔年少,對付不了這一帶複雜的形勢,乃作《康誥》等諄諄教導之。殷朝遺民以後再無造反之跡,而衛國從西週末年起,中經整個春秋時期,貴族內部爭權鬥爭迭起,父子相殘、兄弟相殺屢屢發生,又加上齊、晉等大國的直接干預,衛國變得更加不穩和脆弱。一入戰國,先受制於趙,再受制於魏,地位一降再降,最終滅亡於秦。
本篇振撼人心的是宣公殺害太子伋和太子異母弟子壽爭死相讓之事。宣公為人父、為人君,竟厚顏無恥地奪子之妻據為己有,反倒心惡太子,直至對太子下狠毒手。可見,古代君王全權在握時,就會毫無顧忌地為所欲為以至喪心病狂。太子伋面對親生父親的一系列惡行劣跡,毫無違逆之心、抗爭之意,竟至自投羅網,束手就擒,成為刀下鬼。由此又可見,封建社會的忠孝意識能致人於愚昧混沌之中。而太子伋異母弟子壽在勸告、阻止太子伋無濟於事後,竟以死相讓,這種壯烈行為猶如一道閃電,劃破充滿父子相殺、兄弟相滅的腥風血雨的夜空。
【譯文】
衛國康叔名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他們還有一個名冉季的弟弟,年齡最小。
周武王打敗殷紂後,又把殷紂的遺民封給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讓他與諸侯同位,以便使其得以奉祀先祖,世代相傳。因武庚還未完全順從,武王擔心武庚有叛逆之心,便派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監視並輔佐武庚祿父,用以安撫百姓。武王逝世後,成王年幼,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旦便代替成王主掌國事。管叔、蔡叔懷疑周公旦,就與武庚祿父發動叛亂,要攻打成周。周公旦托成王之命組織軍隊討伐殷國,殺死武庚祿父和管叔,放逐了蔡叔,並把武庚殷的遺民封給康叔,立他為衛國君主,居住在黃河、淇水之間,即商朝的舊都殷墟。
周公旦擔憂康叔年輕,難以維持統治,於是反覆告誡康叔:「你一定找到殷朝有才德、有威望、有經驗的人,向他們瞭解殷朝興衰成敗的歷史,並務必關心愛護自己的百姓。」又告誡康叔紂滅亡的原因在於他飲酒無度,一味作樂,沉溺於女色之中,所以紂王時的混亂正從這裡開始。周公旦還按照匠人製作木器必用規矩的道理,撰寫了《梓材》,作為治國者用以傚法的準則。所以稱之為《康誥》、《酒誥》、《梓材》,並以之教導康叔。康叔使用這些準則治理封國,安定敦睦他的人民,人民非常高興。
成王成人後,親自主掌政權,任命康叔為周朝的司寇,把許多寶器祭器賜給他,用以表彰康叔的德行。
康叔逝世後,兒子康伯立為國君。康伯逝世後,兒子考伯立為國君。考伯逝世後,兒子嗣伯立為國君。嗣伯逝世後,兒子(jie,潔)伯立為國君。伯逝世後,兒子靖伯立為國君。靖伯逝世後,兒子貞伯立為國君。貞伯逝世後,兒子頃侯立為國君。
因頃侯用厚禮賄賂周夷王,夷王便又命衛國君稱侯爵。頃侯在立為國君十二年時逝世,兒子釐侯立為國君。
釐侯十三年(前
841),周厲王逃亡到彘地,由召公、周公共同掌管政權,號為「共和」行政。釐侯二十八年(前
827),周宣王立為天子。
四十二年(前
813),釐侯逝世,太子共伯余立為國君。共伯之弟和曾被釐侯寵愛,釐侯給了和很多財物,和便用這些財物收買武士,在釐侯的墓地襲擊共伯余,共伯被迫逃到釐侯墓道自殺。衛人把共伯埋葬在釐侯墓旁,稱之為共伯,立和為衛國國君,這就是武公。
武公即位後,重新整飭康叔的政務,百姓和樂安定。四十二年(前
771),犬戎殺死周幽王,武公親自指揮部將輔佐周天子平定犬戎的侵襲,建立了戰功,周平王命武公稱公。五十五年(前
758),武公逝世,兒子莊公揚立為國君。
莊公即位第五年(前
753),娶齊國女為夫人,齊女貌美但無子。莊公便又娶陳國女為夫人,陳女生了個兒子,夭折了。陳女的妹妹亦被莊公寵幸,生了個兒子取名完。完的母親去世後,莊公讓夫人齊女撫養完,並立完為太子。莊公還有個寵妾,生了個兒子名州吁。莊公十八年(前
740),州吁長大成人,喜好軍事,莊公便派他做軍隊的將領。衛國的上卿石碏(que,卻)好心進諫莊公說:「妾生的兒子喜好軍事,您便讓他做將領,禍亂將從此興起。」莊公不聽,二十三年(前
735),莊公逝世,太子完立為國君,這就是桓公。
桓公二年(前
733),弟州吁驕奢淫逸,桓公罷黜了他,州吁逃到國外。十三年(前
722),鄭伯之弟段攻擊哥哥,未能取勝,也逃走,州籲請求與他結為友好。十六年(前
719),州吁聚集衛國逃亡的人襲擊並殺死桓公,州吁自己立為衛國國君。因鄭伯之弟段要討伐鄭國,州籲請求宋、陳、蔡共同支持段,三國都答應了這一請求。州吁剛剛即位,因喜好軍事、殺死桓公,衛人都厭惡他。石碏因桓公母親家在陳國,佯裝與州吁友善,衛國軍隊行至鄭國國都的郊野,石碏與陳侯共謀計策,派右宰丑向州吁進獻食品,藉機在濮擊殺州吁,而從邢(xing,刑)地把桓公弟晉迎回衛國立為國君,這就是宣公。
宣公七年(前
712),魯人殺害了自己的國君隱公。九年(前
710),宋督殺死自己的國君殤公和大夫孔父。十年(前
709),晉國曲沃莊伯也殺死了自己的國君哀侯。
十八年(前
701),當初,宣公所寵愛的夫人夷姜生了兒子取名伋,伋被立為太子。宣公派右公子教導他。右公子為太子娶齊國美女,美女還未與伋拜堂成婚,被宣公所見,宣公見齊國女長得漂亮,很喜歡,就自娶此女,而為太子另娶了其他女子。宣公得到齊女後,齊女生了兒子子壽、子朔,宣公派左公子教導他們。太子伋母親去世後,宣公正夫人與子朔共同在宣公面前中傷誣陷太子伋。宣公原本就因自己搶奪太子之妻而討厭太子,早想把他廢掉。等到聽說太子的壞話後,怒氣衝天,就派太子伋出使齊國,並暗中命令大盜在邊境線上攔截擊殺伋。宣公給太子白旄(mao,毛)使節,告誡邊境線上的大盜一見手持白旄使節的人就把他殺掉。太子伋將要啟程前往齊國,子朔的哥哥子壽,即太子的異母弟,深知子朔憎恨太子與君王欲除掉太子之事,就對太子說:「邊界上的大盜只要見到太子你手持白旄使節,就會殺死你,太子千萬不要去!」太子說:「違背父輩之命保全自己,這絕對不行。」於是毫不猶豫地前往齊國。子壽見太子不聽勸告,只好偷取他的白旄使節先於太子駕車趕到邊界。大盜見事先的約定應驗了,就殺死了他。子壽被殺後,太子伋又趕到,對大盜說:「應當殺死的是我呀!」大盜於是又殺死太子伋,回報了宣公。宣公就立子朔為太子。十九年(前
709),宣公逝世,太子朔立為國君,這就是惠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