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178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178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178頁

朗讀:

景公十六(前501),魯國陽虎逃奔到宋國,後又離開。二十五年(前492),孔子路過宋國,宋國司馬桓魋(t□i,推)討厭孔子,想殺死他,孔子換上平民服逃出宋國。三十年(前487),曹背叛宋國,宋國討伐曹國,晉國未去救援,於是宋國君滅亡了曹國,佔據了曹國。三十六年(前481),齊國田常殺死國君簡公。
三十七年(前480),楚惠王滅亡了陳國,火星侵佔了心宿星區。心宿區是宋國的天區,景公十分擔憂。司星子韋說:「可以把災禍移到相國身上。」景公說:「不行,相國像是我的手足。」子韋又說:「可以移到百姓身上。」景公說:「也不行,國君靠的就是百姓。」子韋又說:「可以移到年成上。」景公說:「更不行,年成歉收,百姓貧困,我做誰的國君!」子韋說:「天雖高遠卻能聽到下界細微的聲音,您有這三句國君應該說的話,火星應該移動了。」於是仔細觀測火星,火星果然移動了三度。
六十四年(前453),景公去世。宋公子特殺死太子即位,這就是昭公。昭公是元公的曾孫。昭公的父親是公孫糾,糾的父親是公子□(du□n,端)秦,□秦就是元公的小兒子。景公殺死昭公的父親公孫糾,所以昭公怨恨太子,便殺死他,自己即位。


  
昭公四十七年(前404)去世,兒子悼公購由立為國君。悼公八年(前396)去世,兒子休公田即位。休公田二十三年(前373)去世,兒子辟公辟兵即位。辟公三年(前370)去世,兒子剔成即位。剔成四十一年(前329),剔成的弟弟偃襲擊剔成,剔成失敗逃到齊國,偃自立宋國國君。
君偃十一年(前318),自己號為王。東面打敗齊國,攻下五座城;南面打敗楚國,侵佔三百里地;西面打敗魏國,和齊魏結成怨家。君偃用牛皮袋盛著血,懸掛起來用箭射它,稱為「射天」。君偃只知沉緬於酒色之中。凡是規勸提意見的大臣,君偃一律射死。於是諸侯們都稱他為「桀宋」。「宋君偃又步紂王后塵,為所欲為,不可不殺。」諸侯要求齊國討伐宋國。王偃即位四十七年(前282),齊湣王與魏、楚討伐宋國,殺死王偃,滅亡了宋國,瓜分了宋地。

太史公說:孔子說過「微子走了,箕子成為奴隸,比干進諫被殺,殷朝有三位仁者。」《春秋》譏諷宋國的動亂從宣公廢掉太子讓自己的弟弟即位開始,國家不安定達十代之多。襄公時,修行仁義,想做盟主。他的大夫正考父稱讚他,所以追述契、湯、高宗時代殷朝興盛的原因,寫了《商頌》。宋襄公在泓水吃了敗仗之後,有的君子認為他值得讚揚,感歎當時中原地區的國家缺少禮義,所以表彰他,因為宋襄公具有禮讓精神。


【原文】【註解】

微子開者(1),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紂之庶兄也(2)。紂即立,不明,淫亂於政,微子數諫,紂不聽。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滅國,懼禍至,以告紂。紂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為!」於是微子度紂終不可諫,欲死之,及去,未能自決,乃問於太師、少師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我祖遂陳於上,紂沈湎於酒,婦人是用,亂敗湯德於下。殷既小大好草竊奸宄,卿士師師非度,皆有罪辜,乃無維獲,小民乃並興,相為敵仇。今殷其典喪!若涉水無津涯。殷遂喪,越至於今。」曰:「太師、少師,我其發出往?吾家保於喪?今女無故告予,顛躋(3),如之何其?」太師若曰(4):「王子,天篤下災亡殷國,乃毋畏畏,不用老長。今殷民乃陋淫神祇之祀(5)。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遂亡。

(1)微子開:《尚書·微子之命》雲命微子啟代殷後。今此名開,是避諱漢景帝的名。 (2)庶兄:《呂氏春秋》雲生微子時母猶為妾,及為妻而生紂。故微子為紂同母庶兄也。 (3)顛躋:《集解》曰:「躋猶墜也。恐顛墜於非義,當如之何也。」 (4)若:順。 (5)神祇(qi,齊):天曰神,地曰祇。

箕子者,紂親戚也。紂始為象箸,箕子歎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紂為淫泆,箕子諫,不聽。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說於民(1),吾不忍為也。」乃被發詳狂而為奴(2)。遂隱而鼓琴以自悲,故傳之曰《箕子操》(3)。
王子比干者,亦紂之親戚也。見箕子諫不聽而為奴,則曰:「君有過而不以死爭(4),則百姓何辜!」乃直言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乃遂殺王子比干,刳視其心(5)。
微子曰:「父子有骨肉,則臣主以義屬。故父有過,子三諫不聽,則隨而號之;人臣三諫不聽,則其義可以去矣。」於是太師、少師乃勸微子去(6),遂行。

(1)說:通「悅 (2)被:通「披」; 詳:通「佯」。 (3)《箕子操》:《風俗通義》曰:「其道閉寒憂愁而作者,命其曲曰操,操者,言遇災遇害,困厄窮迫,雖怨恨失意,猶守禮義,不懼不懾,樂道而不改其操也。」 (4)爭:通「諍」,直言相勸。 (5)刳(k□,枯):剖開而挖空。 (6)太師、少師:《集解》曰:「太師,三公,箕子也。少師,孤卿,比干也。」《集解》又云:「時比干已死,而雲少師者似誤。」

周武王伐紂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軍門(1),肉袒面縛(2),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釋微子,復其位如故。
武王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使管叔、蔡叔傅相之。

(1)造:往,到。 (2)肉袒面縛:《索隱》雲肉袒者,袒而露肉也。面縛者,縛手於背而面向前也。


  
武王既克殷,訪問箕子。
武子曰:「於乎!維天陰定下民,相和其居,我不知其常倫所序。」
箕子對曰:「在昔鯀堙鴻水(1),汩陳其五行(2),帝乃震怒,不從鴻範九等,常倫所(3)。鯀則殛死(4),禹乃嗣興。天乃錫禹鴻範九等,常倫所序。
「初一曰五行;二曰五事;三曰八政;四曰五紀;五曰皇極;六曰三德;七曰稽疑;八曰庶征;九曰向用五福,畏用六極。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鹹,炎下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從作治,明作智,聰作謀,睿作聖。
「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
「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歷數(5)。
「皇極:皇建其有極,斂時五福(6),用傅錫其庶民(7),維時其庶民於女極(8),錫女保極。凡厥庶民,毋有淫朋,人毋有比德,維皇作極。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9),女則念之。不協於極,不離於咎十,則受之。而安而色,曰予所好德,女則錫之福。時人斯其維皇之極。毋侮鰥寡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11),而國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穀。女不能使有好於而家,時人斯其辜。於其毋好,女雖錫之福,其作女用咎。毋偏毋頗,遵王之義。毋有作好,遵王之道。毋有作惡,遵王之路。毋偏毋黨,王道蕩蕩。毋黨毋偏,王道平平(12)。毋反毋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曰王極之傅言,是夷是訓(13),於帝其順。凡厥庶民,極之傅言,是順是行,以近天子之光(14)。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強不友剛克(15),內友柔克(16),沈漸剛克(17),高明柔克。維闢作福,維闢作威,維辟玉食(18)。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臣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於而家,凶於而國。人用側頗辟,民用僭忒(19)。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