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228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228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228頁

朗讀:

二年,李牧領兵,進攻燕國,攻下了武遂、方城。秦國召見春平君,藉故把他扣留了。洩鈞為他對文信侯說:「春平君這個人,趙王特別喜愛他而郎中們卻忌妒他,所以他們互相商議說:『春平君到秦國,秦國一定扣留他。』於是他們一起商量把春平君送到秦國。如今您扣留他,就斷絕和趙國的關係,中了那些郎中的奸計。您不如送回春平君扣留平都。春平君的言行受趙王的信任,趙王一定會割讓許多土地贖回平都。」文信侯說:「好。」於是送走了春平君。趙國在韓皋築城。
三年,龐煖領兵,進攻燕國,俘虜了燕將劇辛。四年,龐煖統率趙、楚、魏、燕四國的精兵,進攻秦國的蕞,沒有攻克。移兵進攻齊國,奪取了饒安。五年,傅抵領兵,駐紮平邑;慶捨率領東陽及河外的軍隊,守衛黃河的橋樑。六年,把饒陽封給長安君。魏國把鄴送給趙國。
九年,趙國進攻燕國,奪取了貍陽城。還沒有收兵,秦國就來攻鄴,攻下了。悼襄王去世,他的兒子幽繆王趙遷即位。


  
幽繆王趙遷元年(前235),在柏人築城。二年,秦軍進攻武城,扈輒(zhe,哲)率領軍隊救援,軍隊被打敗,扈輒戰死。
三年,秦軍進攻赤麗、宜安,李牧領兵與秦軍在肥城之下交戰,打退了秦軍。趙王封李牧為武安君。四年,秦軍進攻番吾,李牧同秦軍作戰,把它打退了。
五年,代地發生大地震,從樂徐以西,北至平陰,樓台、房屋、牆垣大半毀壞,地面裂開東西寬一百三十步的裂溝。六年,發生大饑荒,百姓中傳出民謠說:「趙人大哭,秦人大笑。如果不相信,請看田里長不長苗。」
七年,秦軍進攻趙國,趙國大將李牧和將軍司馬尚領兵,反擊秦軍。李牧被殺,司馬尚被免職,趙匆和齊國將軍顏聚接替他們的職務。趙匆兵敗,顏聚逃跑。因此趙王遷投降。
八年十月,邯鄲歸屬秦國。
太史公說:我聽馮王孫說:「趙王遷,他的母親是歌女,受悼襄王寵愛。悼襄王廢了嫡子趙嘉而立趙遷為太子。趙遷平素行為不正,聽信讒言,所以誅殺了趙國良將李牧,重用郭開。」難道不是很荒唐的嗎!秦國俘虜趙遷之後,趙國逃亡的大夫們共同扶立趙嘉為王,在代地稱王六年。秦國進兵打敗了趙嘉,終於滅了趙國,把它改為郡。


【原文】【註解】

趙氏之先,與秦共祖。至中衍,為帝大戊御(1)。其後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惡來,事紂(2),為周所殺,其後為秦。惡來弟曰季勝,其後為趙。
季勝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3)。是為宅皋狼(4)。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幸於周繆王(5)。造父取驥之乘匹(6),與桃林盜驪、驊騮、綠耳(7),獻之繆王。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8),見西王母(9),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十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
自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曰公仲,周宣王時代戎(11),為御。及千畝戰,奄父脫宣王(12)。奄父生叔帶。叔帶之時,周幽王無道,去周如晉(13),事晉文侯,始建趙氏於晉國。

(1)御:駕馭車馬,或駕馭車馬的人。 (2)事:侍奉。 (3)幸:寵愛,受寵愛。 (4)宅皋狼:據《索隱》,皋狼是地名,孟增得寵,周成王讓他住在皋狼,孟增就以宅皋狼為號。 (5)周繆王:即周穆王。繆,通「穆」。 (6)驥:良馬。 乘匹:八匹。周代,四馬拉一車為乘,因而乘常做四的代稱;匹,成雙。乘匹就是四的雙倍。 (7)資驪、驊騮、綠耳:都是良馬的名字,是所謂穆王八駿中的三駿。 (8)巡狩:古代帝王外出視察稱為巡狩。 (9)西王母:古代神話人物。 十繆王使造父御……大破之:這幾句中記載的周穆王西巡見西王母事,是帶有神話色彩的傳說,出於《穆天子傳》。穆王乘千里馬敗徐偃王事,據《韓非子》等書記載,敗徐偃王滅徐國的是楚文王。而楚文王上距周穆王三百年左右,所以此事也帶有傳說的性質。這兩年事卷四《周本紀》中都不載,卷五《秦本紀》所記與本篇略同。 (11)戎:古代泛指西部的少數民族。這裡指晉國南部的姜戎。 (12)脫:逃脫,脫險。 (13)如:到……去。

自叔帶以下,趙宗益興,五世而(生)〔至〕趙夙。
趙夙,晉獻公之十六年代霍.魏、耿(1),而趙夙為將伐霍。霍公求奔齊。晉大旱,卜元,曰「霍太山為崇(2)」。使趙夙召霍君於齊,復之,以奉霍太山之祀,晉復穰(3)。晉獻公賜趙夙耿。
夙生共孟,當魯閔公之元年也。共孟生趙衰,字子余。
趙衰卜事晉獻公及諸公子,莫吉;卜事公子重耳,吉,即事重耳。重耳以驪姬之亂亡奔翟(4),趙衰從。翟伐廧咎如(5),得二女,翟以其少女妻重耳,長女妻趙衰而生盾。初,重耳在晉時,趙衰妻亦生趙同、趙括、趙嬰齊(6)。趙衰從重耳出亡,凡十九年,得反國。重耳為晉文公,趙衰為原大夫,居原,任國政。文公所以反國及霸,多趙衰計策,語在晉事中。
趙衰既反晉,晉之妻固要迎翟妻(7),而以其子盾為適嗣(8),晉妻三子皆下事之。晉襄公之六年,而趙衰卒,謚為成季。

(1)霍、魏、耿:都是諸侯國的國名。 (2)崇:鬼神給人災禍。 (3)穰:豐收。 (4)驪姬之亂:晉獻公寵姬驪姬,為使自己親生的兒子奚齊立為太子,用陰謀手段逼使太子申生自殺,並慫恿獻公追殺公子重耳和夷吾。詳見卷三十九《晉世家》。《左傳·僖公四年》、《國語·晉語》也有詳細記述。 翟: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通「狄」。 (5)廧咎如:春秋時赤狄的一個部落。 (6)此處所記與《左傳》不同。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載,重耳反晉後,把女兒嫁給趙衰,生趙同等三子。 (7)要:要求。 (8)適(di,敵):同「謫」。


  

趙盾代成季任國政二年而晉襄公卒,太子夷皋年少。盾為國多難,欲立襄公弟雍。雍時在秦,使使迎之。太子母日夜啼泣,頓首謂趙盾曰:「先君何罪,釋其適子而更求君(1)?」趙盾患之,恐其宗與大夫襲誅之,遒遂立大子,是為靈公,發兵距所迎襄公弟於秦者(2)。靈公既立,趙盾益專國政。
靈公立十四年,益驕。趙盾驟諫,(3),靈公弗聽。及食熊蹯(4),胹不熟(5),殺宰人(6),持其屍出,趙盾見之。靈公由此懼,欲殺盾。盾素仁愛人,嘗所食桑下餓人反桿救盾(7),盾以得亡。未出境,而趙穿弒靈公而立襄公弟墨臀(8),是為成公。趙盾復反,任國政。君子譏盾「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討賊」,故太史書曰:「趙盾弒其君。」晉景公時而趙盾卒,謚為宣孟,子朔嗣。

(1)釋:放棄,拋棄。 (2)距:通「拒」。阻攔。 (3)驟:屢次。 (4)熊蹯:熊掌。 (5)胹(er,而):煮。 (6)宰人:掌管膳食的官。 (7)扞:遮擋,保護。本句所記之事詳見卷三十九《晉世家》。 (8)弒:古代臣殺君或子殺父母稱為弒。

趙朔,晉景公之三年,朔為晉將下軍救鄭(1),與楚莊王戰河上(2)。朔娶晉成公姊為夫人。
晉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賈欲誅趙氏。初,趙盾在時,夢見叔帶持要而哭(3),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4)。盾卜之,兆絕而後好(5)。趙史援佔之(6),曰:「此夢甚惡,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孫,趙將世益衰。」屠岸賈者,始有寵於靈公,及至於景公而賈為司寇,將作難(7),乃治靈公之賊以致趙盾(8),遍告諸將曰:「盾雖不知,猶為賊首。以臣弒君,子孫在朝,何以懲罪?請誅之。」韓厥曰:「靈公遇賊,趙盾在外,吾先君以為無罪,故不誅。今諸君將誅其後,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誅。妄誅謂之亂。臣有大事而君不聞,是無君也。」屠岸賈不聽。韓厥告趙朔趣亡(9)。朔不肯,曰:「子必不絕趙祀,朔死不恨。」韓厥許諾,稱疾不出。賈不請而擅與諸將攻趙氏於下宮十,殺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皆滅其族。

(1)下軍:春秋時,各大國都設三軍,名稱不一。晉國設上、中、下三軍。 (2)與楚莊王戰河上:這是春秋時晉楚兩國的一次大戰,即著名的邲之戰,楚勝,晉敗。參見卷三十九《晉世家》《楚世家》。詳見《左傳·宣公十二年》。 (3)要:同「腰」。 (4)拊(f□,府):拍。 (5)兆:古人占卜,先在龜甲或獸骨上鑽孔,然後燒灼出裂紋以判斷吉凶。這種裂紋稱為兆。 (6)史援:史官名援。 (7)作難:發難,起事。 (8)致:涉及,牽連。 (9)趣:急速,趕快。通「促」。 十下宮:祖廟,後宮。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