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韓嚴弒其君哀侯,而子懿侯立。
懿侯二年,魏敗我馬陵。五年,與魏惠王會宅陽。九年,魏敗我澮。十二年,懿侯卒,子昭侯立。
昭侯元年,秦敗我西山。二年,宋取我黃池。魏取朱。六年,伐東周(1),取陵觀、邢丘。
八年,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2),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
十年,韓姬弒君悼公(3)。十一年,昭侯如秦(4)。二十二年,申不害死。二十四年,秦來拔我宜陽。
(1)東周:此指戰國時的一個小諸侯國,其地在今河南鞏縣,因位於周王都洛陽以東,故名。 (2)修術行道:申不害是法家政治家,這裡的「術」是指他倡導的君主駕馭群臣的手段和方法,「道」即法家的治國之道。 (3)悼公:韓國世系中沒有悼公,這裡不知所指。 (4)如:到……去。
二十五年,旱,作高門。屈宜臼曰:「昭侯不出此門。何也?不時。吾所謂時者,非時日也,人固有利不利時。昭侯嘗利矣,不作高門。往年秦拔宜陽,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時恤民之急(1),而顧益奢(2),此謂『時絀舉贏』(3)。」二十六年,高門成,昭侯卒,果不出此門。子宣惠王立。
(1)恤:憐憫,救濟。 (2)顧:反而,卻。 (3)時絀舉贏:衰敝不足的時候做奢侈的事情。絀,不足;贏,有餘。
宣惠王五年,張儀相秦。八年,魏敗我韓舉。十一年,君號為王。與趙會區鼠。十四年,秦伐敗我鄢。
十六年,秦敗我脩魚,虜得韓將、申差於濁澤。韓氏急,公仲謂韓王曰:「與國非可恃也(1)。今秦之欲伐楚矣,王不如因張儀為和於秦,賂以一名都,具甲(2),與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計也(3)。」韓王曰:「善。」乃警公仲之行(4),將西購於秦(5)。楚王聞之大恐,召陳軫告之。陳軫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韓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韓並兵而伐楚,此秦所禱祀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國必伐矣。王聽臣為之警四境之內(6),起師言救韓,命戰車滿道路,發信臣(7),多其車,重其幣(8),使信王之救已也。縱韓不能聽我,韓必滿王也,必不為雁行以來(9),是秦韓不和也,兵雖至,楚不大病也。為能聽我絕和於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韓。韓之南交楚,必輕秦;輕秦,其應秦必不敬:是因秦、韓之兵而免楚國之患也。」楚王曰:「善。」乃警四境之內,興師言救韓。命戰車滿道 路,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謂韓王曰:「不穀國雖小十,已悉發之矣。願大國遂肆志於秦(
11),不穀將以楚殉韓。」韓王聞之大說(
12),乃止公仲之行。公仲曰:「不可。夫以實伐我者秦也,以虛名救我者楚也。王恃楚之虛名,而輕絕強秦之敵,王必為天下大笑。且楚韓非兄弟之國也,又非素約而謀伐秦也。已有伐形(
13),因發兵言救韓,此必陳軫之謀也。且王已使人報於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夫輕欺強秦而信楚之謀臣,恐王必悔之。」韓王不聽,遂絕於秦。秦因大怒,益甲伐韓(
14)。大戰,楚救不至韓。十九年,大破我岸門。太子倉質於秦以和。
二十一年,與秦共攻楚,敗楚將屈丐,斬首八萬於丹陽。是歲,宣惠王卒,太子倉立,是為襄王。
(1)與國:友好國家,盟國。 (2)具甲:準備盔甲武器。 (3)以一易二:一,指送給秦國一座名城;二,指秦國不再伐韓並且又與韓國聯合伐楚。 (4)警:警戒,戒備。 (5)購:通「媾」,講和。 (6)四境之內:即國內。四境,四方邊境。 (7)發:派出。信臣:使臣。 (8)幣:禮物。 (9)雁行:像大雁那樣排列成行。比喻軍隊列隊進行。 十不穀:古代王侯自稱的謙詞。穀,善。 (
11)肆志:隨心所欲。肆,放縱。 (
12)說:同「悅」。 (
13)已有伐形:指韓國已有了聯秦伐楚的跡象。 (
14)益甲:增加兵力。甲,這裡代指軍隊。
襄王四年,與秦武王會臨晉。其秋,秦使甘茂攻我宜陽,五年,秦拔我宜陽,斬首六萬。秦武五卒。六年,秦復與我武遂。九年,秦復取我武遂。十年,太子嬰朝秦而歸。十一年,秦伐我,取穰。與秦伐楚,敗楚將唐昧。
十二年,太子嬰死。公子咎、公子蟣虱爭為太子。時蟣虱質於楚。蘇代謂韓咎曰:「蟣虱亡在楚,楚王欲內之甚(1)。今楚兵十餘萬在方城之外,公何不令楚王築萬室之都雍氏之旁,韓必起兵以救之,公必將矣(2)。公因以韓楚之兵奉蟣虱而內之,其聽公必矣,必以楚韓封公也。」韓咎從其計。
(1)內(na,納):同「納」。這裡是使進入的意思。 (2)將:領兵。
楚國雍氏,韓求救於秦。秦未為發,使公孫昧入韓。公仲曰:「子以秦為且救韓乎?」對曰:「秦王之言曰『請道南鄭、藍田(1),出兵於楚以待公』,殆不合矣。「公仲曰:「子以為果乎?」對曰:「秦王必祖張儀之故智(2)。楚威王攻梁也,張儀謂秦王曰:「與楚攻魏,魏折而入於楚(3),韓固其與國也,是秦孤也。不如出兵以到之(4),魏楚大戰,秦取西河之外以歸。』今其狀陽言與韓(5),其實陰善楚。公待秦而到,必輕與楚戰。楚陰得秦之不用也(6),必易與公相支也(7)。公戰而勝楚,遂與公乘楚(8),施三川而歸(9)。公戰不勝楚,楚塞三川守之十,公不能救也。竊為公患之。司馬康三反於郢,甘茂與昭魚遇於商於,其言收璽(
11),實類有約也。」公仲恐,曰:」然則奈何?」曰:「公必先韓而後秦,先身而後張儀(
12)。公不如亟以國合於齊楚,齊楚必委國於公。公之所惡者張儀也,其實猶不無秦也(
13)。」於是楚解雍氏圍。
(1)道:經過,取道。 (2)祖:效。故智:過去用過的計謀。 (3)折:挫折,失敗。 (4)到:欺騙,迷惑。 (5)陽言:表面上假說。 (6)不用:不為所用,即不為其效力。 (7)相支:相持,相對抗。 (8)乘:凌駕。 (9)施:顯示。這裡指顯示威風。 十塞:阻塞。 (
11)璽:印信,秦以前尊卑通用。這裡指將軍帶兵的印信。 (
12)張儀:這裡指的是張儀之「故智」,不是指張儀人。下文「公之所惡者張儀也」,同。 (
13)無秦:無視秦國。
蘇代又謂秦太后弟羋戎曰:「公叔伯嬰恐秦楚之內蟣虱也,公何不為韓求質子於楚(1)?楚王聽人質子於韓(2),則公叔伯嬰知秦楚之不以蟣虱為事,必以韓合於秦楚。秦楚挾韓以窘魏,魏氏不敢合於齊,是齊孤也。公又為秦求質子於楚,楚不聽,怨結於韓。韓挾齊魏以圍楚,楚必重公。公挾秦楚之重以積德於韓,公叔伯嬰必以國持公。」於是蟣虱竟不得歸韓。韓立咎為太子。齊、魏王來。
十四年,與齊、魏王共擊秦,至函谷而軍焉(3)。十六年,秦與我河外及武遂。襄王卒,太子咎立,是為釐王。
(1)羋(m□,米)戎原是楚國貴族,所以蘇代建議他「為韓求質子於楚」。 (2)這一句《正義》認為應是「楚王不聽人質子於韓」,原文脫「不」字。據上下文意,《正義》的意見是有道理的。 (3)軍:駐軍,駐紮。
釐王三年,使公孫喜率周、魏攻秦(1)。秦敗我二十四萬,虜喜伊闕。五年,秦拔我宛。六年,與秦武遂地二百里。十年,秦敗我師於夏山。十二年,與秦昭王會西周而佐秦攻齊(2),齊敗,湣王出亡。十四年,與秦會兩周間(3)。二十一年,使暴救魏,為秦所敗,走開封。
二十三年,趙、魏攻我華陽。韓告急於秦,秦不救。韓相國謂陳筮曰:「事急,願公雖病,為一宿之行。」陳筮見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來。」陳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可以為公之主使乎?夫冠蓋相望(4),告敝邑甚急,公來言未急,何也?」陳筮曰:「彼韓急則將變而佗從(5),以未急,故復來耳。」穰侯曰:「公無見王,請今發兵救韓。」八日而至,敗趙、魏於華陽之下。是歲,釐王卒,子桓惠王立。
(1)周:卷五《秦本紀》和卷十五《六國年表》作「韓」。 (2)西周:戰國時的一個小諸侯國,在洛陽的西邊。 (3)兩周:指小諸侯國西周和東周。 (4)冠蓋相望:指使者或官吏在路上往來不斷。冠,這裡專指官吏的禮帽;蓋,古代車上傘狀的車篷。 (5)佗:通「他」。
桓惠王元年,伐燕。九年,秦拔我陘,城汾旁(1)。十年,秦擊我於太行,我上黨郡守以上黨郡降趙(2)。十四年,秦拔趙上黨,殺馬服子卒四十餘萬於長平(3)。十七年,秦拔我陽城,負黍。二十二年,秦昭王卒。二十四年,秦拔我城皋、滎陽。二十六年,秦悉拔我上黨。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三城。
三十四年,桓惠王卒,子王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