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260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260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260頁

朗讀:

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先宋人也(1),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2),禱於尼丘得孔子(3)。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4)。生而首上圩頂(5),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6),姓孔氏。

(1)先:祖先。 (2)顏氏女:據《禮記·檀弓》說,名征在。 野合:據《索隱》、《正義》解釋,叔梁匕與征在成婚時已超過六十四歲,而征在歲數尚小,二人年齡相差懸殊,此種婚姻在當時不合禮法,故謂野合。 (3)禱:祈禱,向神求福。 (4)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 (5)紆(wei,維)頂:形容人頭頂四周高,中間低,呈「凹」字形。圩,窪田四周的埂。 (6)古人有名也有字,且義常相關聯。因叔梁紇曾禱於尼丘山,故子名丘,字仲尼。就是把「尼丘」二字拆於來。仲,排行老二之意。孔子有異母兄名孟皮。


  

丘生而叔梁紇死,葬於防山。防山在魯東,由是孔子其父墓處,母諱之也(1)。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2),設禮容(3)。孔子母死,乃殯五父之衢(4),蓋慎也(5)。郰人輓父之母誨孔子父墓(6),然後往合葬於防焉(7)。

(1)母諱之:叔梁紇去世時,征在少寡,在當時社會,她不便送葬,故不知叔梁紇墳地所在,所以無法告訴孔子其父的墓地在何處。 (2)陳:陳列、擺設。 俎豆:古代祭祀時盛祭品的器皿。 俎是方形的,豆是圓形的。 (3)禮容:指制儀容。 (4)殯:停放靈柩。 五父之衢:睦名,是魯城內的街道。 (5)慎:慎重。 (6)郰:同「陬」,陬邑。 誨:告訴的意思。 (7)焉:代指防山。

孔子要絰(1),季氏饗士(2),孔子與往。陽虎絀曰(3):「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孔子由是退。
孔子年十七,大夫孟釐子病且死(4),誡其嗣懿子曰(5):「孔丘,聖人之後,滅於宋(6)。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讓厲公(7)。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8),三命茲益恭(9),故鼎銘十云:『一命而僂(11),再命而傴(12),三命而俯,循牆而走(13),亦莫敢余侮(14)。饘於是(15),粥於是,以餬余口(16)。』其恭如是。吾聞聖人之後,雖不當世(17)必有達者(18)。今孔丘年少好禮(19)其達者歟?吾即沒(20),若必師之(21)。」及釐子卒(22),懿子與魯人南宮敬叔往學禮焉(23)。是歲,季武子卒,平子立。

(1)要絰:古代喪服中的麻腰帶。 要,通「腰」。 (2)饗:用酒食款待人。 (3)絀:通「黜」,排除,貶退。 (4)病且死:病重將要死。 且,將要,將近。 (5)誡:囑告。嗣:繼承人,此指兒子。 (6)滅於宋:孔子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國內亂中為華督所殺,其子防叔奔魯,故雲滅於宋。 (7)孔子遠祖弗父何為宋襄公之子,依禮法當為宋國嗣君,但其讓位於弟弟,即後來的宋厲公。 (8)佐:輔助。 (9)三命:指三次加官晉爵。茲益:更加。 十鼎銘:鼎上所鑄的文字。 (11)僂:曲背,引申為彎腰鞠躬。 (12)傴:義同「僂」。 (13)循牆:挨著牆。 循,沿著。 (14)侮:欺侮。 (15)饘(zh□n,沾):稠粥。 於是:在這個鼎中。 (16)用饘、粥來勉強維持自己的生活。表示過儉樸的生活。 (17)當世:指做國君。 (18)達者:顯貴的人。 (19)好:喜歡。 (20)即沒:如果死了。 (21)若:你,指孟懿子。 師之:以他為師。 (22)卒:死。 (23)南宮敬波與孟懿子同為孟釐子之子,此處不應更言「魯人」。

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1),料量平(2);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3)。由是為司空。已而去魯(4),斥乎齊(5),逐乎宋、衛(6),困於陳、蔡之間,於是反魯(7)。孔子長九尺有六寸(8),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魯復善待,由是反魯。

(1)嘗:曾經。 史:一作「委吏」,古代管理倉庫的小官。 (2)料:計算。 量:量具。 平:公平,精確。 (3)司職使:管理牧場的小官吏。畜蕃息:牲畜殖興旺。 (4)-----

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1):「請與孔子適周(2)。」魯君與之一乘車(3),兩馬,一豎子俱(4),適周問禮,蓋見老子雲。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5),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6),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稍益進焉(7)。

(1)魯君:指魯國國昭公。 (2)適:往,到。 (3)乘:輛。 (4)豎子:童僕。 俱:一起。 (5)竊:自謙之詞,冒充。 (6)毋以有己:忘掉自己。 (7)稍漸漸。 益進:增多。

是時也,晉平公淫,六卿擅權(1),東伐諸侯;楚靈王兵強,陵轢中國(2);齊大而近於魯。魯小弱,附於楚則晉怒;附於晉則楚來伐;不備於齊(3),齊師侵魯。

(1)六卿擅權:指韓、趙魏、范、中行及智氏六個大臣把持國政。參見卷三十九《晉世家》。 (2)陵轢:同「凌轢」,欺壓。 中國:此指中原地區。 (3)備:防備。

魯昭公之二十年(1),而孔子蓋年三十矣。齊景公與晏嬰來適魯,景公問孔子曰:「昔秦穆公國小處辟(2),其霸何也?」對曰:「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辟,行中正。身舉五羖(3),爵之大夫,起累紲之中(4),與語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雖王可也(5),霸小矣。」景公說(6)。

(1)公元前522年。 (2)辟:同「僻」,偏僻。 (3)身舉:親自推薦。五羖(g□,古)指五羖大夫百里奚。百里奚原為虞國人,晉虞,為晉所俘,作為陪嫁臣隨秦穆公夫人即晉公子夷吾的姐姐入秦,後逃離秦國,在宛地被楚國人捉住,秦穆公以賢,用五張羊皮把他贖回,任為大夫,故雲。事詳見卷五《秦本紀》。羖黑色公羊。 (4)累紲:(xie,謝):同「縲紲」,綁人用的繩索,引申為拘禁。 (5)王:統治天下。 (6)說:「同「悅」。高興。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與郈昭伯因鬥雞故得罪魯昭公(1),昭公率師擊平子,平子與孟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2),昭公師敗,奔於齊,齊處昭公乾侯(3)。其後頃之(4),魯亂。孔子適齊,為高昭子家臣(5),欲以通乎景公。與齊太師語樂(6),聞《韶》音(7),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8)。

(1)據《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載,季平子與郈昭伯因雞斗仇,郈昭伯就勸魯昭公討伐季平子。 (2)孟氏:即孟孫氏。 (3)處:安置。 (4)頃之:不久。 (5)家臣:卿大夫的幕僚、私臣。 (6)太師:樂官。語樂:談論音樂。 (7)《韶》:古代樂曲名,相傳為虞舜所作。 (8)稱:讚揚。

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2),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他日又復問政於孔子,孔子曰:「政在節財。」景公說,將欲以尼谿田封孔子。晏嬰進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3);倨傲自順(4),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5),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遊說乞貸,不可以為國。自大賢之息(6),周室既衰,樂缺有間(7)。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8),趨詳之節(9),累世不能學十,當年不能究其禮(11)。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也(12)。」後景公敬見孔子,不問其禮。異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13)。」以季、孟之間待之(14)。齊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聞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15),反乎魯。

(1)這幾句話的意思是,國要像國君的樣子,大臣要像大臣的樣子,父親要像父親的樣子,兒子要像兒子的樣,上下各守秩序政治就可以走上軌道了。 (2)信:的確。 (3)滑稽:謂能言善辯,巧嘴滑舌。軌法:遵守法規。 (4)居傲自順:傲慢不恭,自以為是。 (5)崇喪遂哀:重禮喪葬,長期不止。 遂,通「久」。 (6)大賢:指文王、周公等人。 息:滅。 (7)這一句的意思是說,禮崩樂壞已經很久了。 (8)使上下朝的禮節繁瑣。 (9)趨: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詳:審慎。 十累世:幾代。 (11)當年:畢生。 (12)先:導引。 細民:小民百姓 (13)奉:進獻。 (14)季、孟之間:指上卿和下卿之間。季孫氏當時為上卿,孟孫氏為下卿。 (15)遂:於是。

孔子年四十二,魯昭卒於乾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季桓子穿井得土缶(1),中若羊(2),問仲尼云「得狗」(3)。仲尼曰:「以丘所聞,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夔、罔閬(4),水之怪龍、罔象(5),土之怪墳羊(6)。」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