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頁
漢十一年(前
196),陳豨反叛,高祖親自率軍到了邯鄲。平叛尚未結束,淮陰侯韓信又在關中謀反,呂後採用蕭何的計策,殺了淮陰侯,此事記載在《淮陰侯列傳》中。高祖已經聽說淮陰侯被殺,派遣使者拜丞相蕭何為相國,加封五千戶,並令五百名士卒、一名都尉做相國的衛隊。為此許多人都來祝賀,唯獨召平表示哀悼。召平原是秦朝的東陵侯。秦朝滅亡後,他淪為平民,家中貧窮,在長安城東種瓜。他種的瓜味道甜美,所以社會上的人稱它為「東陵瓜」,這是根據召平的封號來命名的。召平對相國蕭何說:「禍患從此開始了。皇上風吹日曬地統軍在外,而您留守朝中,未遭戰事之險,反而增加您的封邑並設置衛隊,這是因為目前淮陰侯剛剛在京城謀反,對您的內心有所懷疑。設置衛隊保護您,並非以此寵信您,希望您辭讓封賞不受,把家產、資財全都捐助軍隊,那麼皇上心裡就會高興。」蕭相國聽從了他的計謀。高帝果然非常歡喜。
漢十二年(前
195)的秋天,黥布反叛,高祖親自率軍征討他,多次派人來詢問蕭相國在做什麼。蕭相國因為皇上在軍中,就在後方安撫勉勵百姓,把自己的家財全都捐助軍隊,和討伐陳豨時一樣。有一個門客勸告蕭相國說:「您滅族的日子不遠了。您位居相國,功勞數第一,還能夠再加功嗎?您當初進入關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十多年了,民眾都親附您,您還是那麼勤勉地做事,與百姓關係和諧,受到愛戴。皇上之所以屢次詢問您的情況,是害怕您震撼關中。如今您何不多買田地,採取低價、賒借等手段來敗壞自己的聲譽?這樣,皇上的心才會安定。」於是蕭相國聽從了他的計謀,高祖才非常高興。
高祖征罷黥布軍隊回來,民眾攔路上書,說相國低價強買百姓田地房屋數量極多。高祖回到京城,相國進見。高祖笑著說:「你這個相國竟是這樣『利民』!」高祖把民眾的上書都交給相國,說:「你自己向百姓們謝罪吧。」相國趁這個機會為民眾請求說:「長安一帶土地狹窄,上林苑中有很多空地,已經廢棄荒蕪,希望讓百姓們進去耕種打糧,留下禾稈作為禽獸的飼料。」高祖大怒說:「相國你大量地接受了商人的財物,然後就為他們請求佔用我的上林苑!」於是就把相國交給廷尉,用鐐銬拘禁了他。幾天以後,一個姓王的衛尉侍奉高祖時,上前問道:「相國犯了什麼彌天大罪,陛下把他拘禁得如此嚴酷?」高祖說:「我聽說李斯輔佐秦始皇時,有了成績歸於主上,出了差錯自己承擔。如今相國大量地收受奸商錢財而為他們請求佔用我的苑林,以此向民眾討好,所以把他銬起來治罪。」王衛尉說:「在自己職責範圍內,如果有利於百姓而為他們請求,這確是宰相分內的事,陛下怎麼懷疑相國收受商人錢財呢!況且陛下抗拒楚軍數年,陳豨、黥布反叛時,陛下又親自帶兵前往平叛,當時相國留守關中,他只動一動腳,那麼函谷關以西的地盤就不歸陛下所有了。相國不趁著這個時機為己謀利,現在卻貪圖商人的錢財嗎?再說秦始皇正因為聽不到自己的過錯而失去天下,李斯分擔過錯,又哪裡值得傚法呢?陛下為什麼懷疑宰相到如此淺薄的地步!」高祖聽後不太高興。當天,高祖派人持節赦免釋放了相國。相國上了年紀,一向謙恭謹慎,入見高祖,赤腳步行謝罪。高祖說:「相國算了吧!相國為民眾請求苑林,我不答應,我不過是桀、紂那樣的君主,而你則是個賢相。我所以把你用鐐銬拘禁起來,是想讓百姓們知道我的過錯。」
蕭何一向不跟曹參和睦,到蕭何病重時,孝惠皇帝親自去探視相國病情,趁便問道:「您如果故去了,誰可以接替您呢?」蕭何回答說:「瞭解臣下的莫過於君主了。」孝惠帝說:「曹參怎麼樣?」蕭何叩頭說:「陛下得到合適的人選了!我死也不遺憾了!」
蕭何購置田地住宅必定處在貧苦偏僻的地方,建造家園不修築有矮牆的房舍。他說:「我的後代賢能,就學習我的儉樸;後代不賢能,可以不被有權勢的人家所奪取。」
孝惠二年(前
193),相國蕭何去世,謚號為文終侯。
蕭何的後代因為犯罪而失去侯爵封號的有四世,每次斷絕了繼承人時,天子總是再尋求蕭何的後代,續封為酇侯,功臣中沒有誰能夠跟蕭何這種情況相比。
太史公說:相國蕭何在秦朝時僅是個文職小官吏,平平常常,沒有什麼驚人的作為。等到漢室興盛,仰仗帝王的餘光,蕭何謹守自己的職責,根據民眾痛恨秦朝苛法這一情況,順應歷史潮流,給他們除舊更新。韓信、黥布等都已被誅滅,而蕭何的功勳更顯得燦爛。他的地位為群臣之冠,聲望延及後世,能夠跟閎(hong宏)夭、散宜生等人爭輝比美了。
【原文】【註解】
蕭相國何者,沛豐人也。以文無害為沛主吏椽(1)。
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2)。高祖以吏繇咸陽(3),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
秦御史監郡者與從事(4),常辨之(5)。何乃給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6),何固請(7),得毋行。
(1)無害:無比,無人能勝。(2)左右:幫助。(3)繇:通「徭」,勞役。這裡指服勞役。(4)監郡:監督、檢查郡的工作。(5)辨:辨別。這裡指辦事有條理,對各種事項分辨得清楚。(6)征:徵召。(7)請:這裡是辭謝的意思。
及高祖起為沛公,何常為丞督事。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項王與諸侯屠燒咸陽而去。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1),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何進言韓信,漢王以信為大將軍。語在《淮陰侯》事中。
(1)厄塞:險要之地。
漢王引兵東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撫諭告(1),使給軍食。漢二年,漢王與諸侯擊楚,何守關中,侍太子,治櫟陽。為法令約束(2),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輒奏上,可,許以從事;即不及奏上,輒以便宜施行(3),上來以聞。關中事計戶口轉漕給軍(4),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卒,輒補缺。上以此專屬任何關中事(5)。
(1)填(zhen,振)撫諭告:安撫民眾,發佈政令。填,通「鎮」安定。諭告,發佈政令,告知百姓。(2)約束:規章,法度。(3)便(bian,變)宜:酌情處理。(4)轉「漕」:運送糧食。古時車運為「轉」,水運為「漕」。(5)屬(zh□,主):委託。
漢三年,漢王與項羽相距京索之間,上數使使勞苦丞相(1)。鮑生謂丞相曰:「王暴衣露蓋,數使使勞苦君者,有疑君心也。為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2),上必益信君。」於是何從其計,漢王大說(3)。
(1)勞苦:慰勞。(2)勝兵:勝任軍事,能夠打仗。(3)說:同「悅」。
漢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群臣爭功,歲余功不決。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酇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銳(1),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2),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知獵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3),功不可忘也。」君臣皆莫敢言。
(1)被:同「披」。(2)略:奪取。(3)宗: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