菑川王賢,齊悼惠王子,以武城侯文帝十六年為菑川王。十一年,與吳楚反,漢擊破,殺賢。
天子因徙濟北王志王菑川。志亦悼惠王子,以安都侯王濟北。菑川王反,毋後,乃徙濟北王王菑川。凡立三十五年卒,謚為懿王。子建代立,是為靖王。二十年卒,子遺代立,是為頃王。三十六年卒,子終古立,是為思王。二十八年卒,子尚立,是為孝王。五年卒,子橫立,至建始三年,十一歲,卒(1)。
(1)頃王以下紀事可能是褚少孫續補。
膠西王卬齊悼惠王子,以昌平侯文帝十六年為膠西王。十一年,與吳楚反。漢擊破,殺卬,地入於漢,為膠西郡。
膠東王雄渠,齊悼惠王子,以白石侯文帝十六年為膠東王。十一年,與吳楚反,漢擊破,殺雄渠,地入於漢,為膠東郡。
太史公曰:諸侯大國無過齊悼惠王。以海內初定,子弟少,激秦之無尺土封(1),故大封同姓,以填萬民之心(2)。及後分裂,固其理也。
(1)激:有感於。(2)填:通「鎮」。安定,鎮撫。
回目錄
《史記》譯注
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徐世英 譯注
【說明】
蕭何作為劉邦的重要謀臣,為西漢王朝的建立和政權的鞏固,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本篇緊緊圍繞這一方面,塑造了蕭何這一歷史人物,描述了他的卓越功勳。
蕭何眼光遠大,深謀遠慮。作為劉邦的助手,他不僅做了大量的具體工作,而且很多地方都能從宏觀的戰略著眼,為建立政權打下堅實的基礎。司馬遷運用對比的手法,寫劉邦率軍進入咸陽後,將領們忙於爭分金帛財物,而蕭何卻首先收取秦王朝文獻檔案,將其珍藏,劉邦由此詳盡地掌握了全國地理、戶籍等方面的情況,為統一天下創造了條件。在楚漢相爭期間,蕭何雖然沒有像韓信、曹參等人那樣在前線衝鋒陷陣,但他留守關中,制定法令,安撫民眾,建設後方根據地,不斷地將糧草、兵員補充前線,使劉邦多次轉危為安。在論功行賞、評定位次的過程中,司馬遷借助劉邦和關內侯鄂君的話,充分肯定了蕭何的功績。但司馬遷對蕭何的描寫是多側面的,文中在寫蕭何實績的同時,又刻畫了他的自私。蕭何很會識別人才,曾極力保薦過韓信;但後來蕭何為了保全個人,又與呂後定計殺害了韓信。「蕭何追韓信」的歷史佳話使蕭何堪稱識才惜才的典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史實又使蕭何成為反覆無常的敗事典型。司馬遷筆下的蕭何就是這樣立體感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另外,對劉邦和蕭何之間微妙的君臣關係,司馬遷也做了較充分的描寫。劉邦認為蕭何的功勞卓著,但又時刻提防蕭何反叛。漢三年、十一年、十二年,鮑生、召平以及那個不知名的說客,先後為蕭何敲了警鐘,提出了具體的防範措施。蕭何為了保全自己,採納了鮑生等人的建議,博得了劉邦的歡心;但因為民請命,又遭牢獄之災;最後「素恭謹」的蕭何又得到了劉邦的赦免。司馬遷這些一波三折的描寫,生動地刻畫出了蕭何的性格特點。
【譯文】
蕭相國蕭何,沛縣豐邑人。他通曉法律,無人能比,是沛縣縣令手下的官吏。
漢高祖劉邦還是平民時,蕭何多次憑著官吏的職權保護他。劉邦當了亭長,蕭何常常幫助他。劉邦以官吏的身份到咸陽服役,官員們都奉送他三百錢,唯獨蕭何送他五百錢。
秦朝的御史到泗水郡督察郡的工作時,蕭何跟著他的屬官辦事,經常把事情辦得有條有理、清清楚楚。蕭何於是擔任了泗水郡卒史的工作,公務考核中名列第一。秦朝的御史打算入朝進言徵調蕭何,蕭何一再辭謝,才沒有被調走。
等到劉邦起事做了沛公,蕭何常常做為他的助手督辦公務。沛公進了咸陽,將領們都爭先奔向府庫,分取金帛財物,唯獨蕭何首先進入宮室收取秦朝丞相及御史掌管的法律條文、地理圖冊、戶籍檔案等文獻資料,並將它們珍藏起來。沛公做了漢王,任命蕭何為丞相。項羽和諸侯軍隊進入咸陽屠殺焚燒了一番就離去了。漢王之所以能夠詳盡地瞭解天下的險關要塞,家庭、人口的多少,各地諸方面的強弱,民眾的疾苦等,就是因為蕭何完好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獻檔案的緣故。蕭何向漢王推薦韓信,漢王任命韓信為大將軍。此事記載在《淮陰侯列傳》中。
漢王領兵東進,平定三秦,蕭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守治理巴蜀,安撫民眾,發佈政令,供給軍隊糧草。漢二年(前
205),漢王與各路諸侯攻打楚軍,蕭何守衛關中,侍奉太子,治理櫟陽。制定法令、規章,建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蕭何總是稟報漢王,得到漢王同意,准許施行這些政事;如果來不及稟報漢王,有些事就酌情處理,等漢王回來再向他匯報。蕭何在關中管理戶籍人口,徵集糧草運送給前方軍隊。漢王多次棄軍敗逃而去,蕭何常常征發關中士卒,補充軍隊的缺額。漢王因此專門委任蕭何處理關中政事。
漢三年(前
204),漢王與項羽對峙於京縣、索城之間,漢王多次派遣使者慰勞丞相蕭何。有個叫鮑生的人對丞相說:「漢王在前線風餐露宿,卻多次派使者來慰勞您,這是有懷疑您的心意。為您著想,不如派遣您的子孫兄弟中能打仗的人都到軍營中效力,漢王必定更加信任您。」於是蕭何聽從了他的謀劃,漢王非常高興。
漢五年(前
202),已經消滅了項羽,平定了天下,於是論功行賞。由於群臣爭功,一年多了,功勞的大小也沒能決定下來。高祖認為蕭何的功勞最顯赫,封他為酇侯,給予的食邑最多。功臣們都說:「我們身披戰甲,手執兵器,親身參加戰鬥,多的身經百戰,少的交鋒十回合,攻佔城池,奪取地盤,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戰功。如今蕭何沒有這樣的汗馬功勞,只是舞文弄墨,發發議論,不參加戰鬥,封賞倒反在我們之上,這是為什麼呢?」高帝說:「諸位懂得打獵嗎?」群臣回答說:「懂得打獵。」高帝又問:「知道獵狗嗎?」群臣說:「知道。」高帝說:「打獵時,追咬野獸的是獵狗,但發現野獸蹤跡,指出野獸所在地方的是獵人。而今大家僅能捉到野獸而已,功勞不過象獵狗。至於象蕭何,發現野獸蹤跡,指明獵取目標,功勞如同獵人。再說諸位只是個人追隨我,多的不過一家兩三個人。而蕭何讓自己本族裡的幾十人都來隨我打天下,功勞是不能忘懷的。」群臣都不敢再言語了。
列侯均已受到封賞,待到向高祖進言評定位次時,群臣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處創傷,攻城奪地,功勞最多,應該排在第一位。」高祖已經委屈了功臣們,較多地賞封了蕭何,到評定位次時就沒有再反駁大家,但心裡還是想把蕭何排在第一位。關內侯鄂千秋進言說:「各位大臣的主張是不對的。曹參雖然有轉戰各處、奪取地盤的功勞,但這不過是一時的事情。大王與楚軍相持五年,常常失掉軍隊,士卒逃散,隻身逃走有好幾次了。然而蕭何常從關中派遣軍隊補充前線,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讓他做的,數萬士卒開赴前線時正值大王最危急的時刻,這種情況已有多次了。漢軍與楚軍在滎陽對壘數年,軍中沒有現存的口糧,蕭何從關中用車船運來糧食,軍糧供應從不匱乏。陛下雖然多次失掉崤山以東的地區,但蕭何一直保全關中等待著陛下,這是萬世不朽的功勳啊。如今即使沒有上百個曹參這樣的人,對漢室又有什麼損失?漢室得到了這些人也不一定得以保全。怎麼能讓一時的功勞凌駕在萬世功勳之上呢!應該是蕭何排第一位,曹參居次。」高祖說:「好。」於是便確定蕭何為第一位,特恩許他帶劍穿鞋上殿,上朝時可以不按禮儀小步快走。
高祖說:「我聽說推薦賢才要受上等的獎賞。蕭何的功勞雖然很高,經過鄂君的表彰就更加顯赫了。」於是根據鄂君原來受封的關內侯食邑,加封為安平侯。當天,蕭何父子兄弟十多人都封有食邑。後又加封蕭何兩千戶,這是因為高祖過去到咸陽服役時,蕭何多送給自己二百錢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