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1)。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曰:「今吾擁十萬之眾,屯於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2),何如哉?」欲無聽。朱亥袖四十斤鐵椎(3),椎殺晉鄙,公子遂將晉鄙軍。勒兵(4),下令軍中曰:「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5)。」得選兵八萬人(6),進兵擊秦軍。秦軍解去(7),遂救邯鄲,存趙。趙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於界,平原君負籣矢為公子先引(8)。趙王再拜曰:「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於人。公子與侯生決,至軍,侯生果北鄉自剄。
(1)矯:假傳(命令)。(2)單車:指只有所乘車輛而無隨護的兵車。(3)袖:藏在袖中。(4)勒:約束、整頓。(5)歸養:回家奉養父母。(6)選兵:選出的精兵。(7)解:解除。(8)負籣矢:背著盛滿箭支的囊袋。籣,盛箭的囊袋。
魏王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矯殺晉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卻秦存趙,使將將其軍歸魏(1),而公子獨與客留趙。趙孝成王德公子之矯奪晉鄙兵而存趙(2),乃與平原君計,以五城封公子。公子聞之,意驕矜而有自功之色(3)。客有說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於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於人,願公子忘之也。且矯魏王令,奪晉鄙兵以救趙,於趙則有功矣,於魏則未為忠臣也。公子乃自驕而功之,竊為公子不取也。」於是公子自立責,似若無所容者。趙王埽除自迎(4),執主人之禮,引公子就西階(5)。公子側行辭讓(6),從東階上。自言罪過,以負於魏,無功於趙。趙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獻五城(7),以公子退讓也。公子竟留趙。趙王以鄗為公子湯沐邑(8),魏亦復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趙。
(1)使將將其軍:前「將」字,將官;後「將」字,率領。(2)德:感激。(3)驕矜:驕傲自大。自功:自己認為有功。(4)埽:通「掃」。(5)引公子就西階:古代迎賓升堂的禮節規定,主人從東階上,賓客從西階上,以示尊敬。賓客若自謙降低身份,則與主人同從東階升堂。就,靠近。(6)側行:側著身子走。表示謙讓。(7)口不忍:不好開口。(8)湯沐邑:古代天子賜給諸侯的封邑,邑內的收入供諸侯來朝時齋戒自潔之用。這裡是指供養生活取用的地方。
公子聞趙有處士毛公藏於博徒(1),薛公藏於賣漿家(2),公子欲見兩人,兩人自匿不肯見公子(3)。公子聞所在,乃間步往從此兩人游(4),甚歡。平原君聞之,謂其夫人曰:「始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雙,今吾聞之,乃妄從博徒賣漿者游(5),公子妄人耳(6)。」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謝夫人去,曰:「始吾聞平原君賢,故負魏王而救趙,以稱平原君(7)。平原君之遊,徒豪舉耳(8),不求士也。無忌自在大梁時,常聞此兩人賢,至趙,恐不得見。以無忌從之遊,尚恐其不我欲也(9),今平原君乃以為羞,其不足從游。」乃裝為去十。夫人具以語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謝,固留公子。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天下士復往歸公子,公子傾平原君客□。
公子留趙十年不歸。秦聞公子在趙,日夜出兵東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請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誡門下:「有敢為魏王使通者□,死。」賓客皆背魏之趙□,莫敢勸公子歸。毛公、薛公兩人往見公子曰:「公子所以重於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語未及卒□,公子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
(1)處士:指有才德而未仕或不仕的人。博徒:聚賭的人。(2)賣漿家:出賣酒漿的店家。(3)自匿:主動地隱藏起來。(4)間步:悄悄地步行。游:交遊,交往。(5)妄:胡亂。(6)妄人:無知妄為的人。(7)稱:符合,滿足。(8)豪舉:豪放的舉動。另一說,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云:「謂徒以客眾為豪耳。」(9)不我欲:即「不欲我」,不要我。十乃裝為去:於是整理行裝準備離去。免冠謝:脫帽謝罪。固:堅持、堅決。□傾:倒出來,竭盡。□使使:前「使」字,派遣;後「使」字,使者。□這一句的意思是說:有敢於替魏王使者通報傳話的。□之:往、到。□恤:體恤,顧念。□夷:平。□卒:結束。□告車趣駕:囑咐車伕趕快套車。趣,通「促」,急促,趕快。
魏王見公子,相與泣,而以上將軍印授公子,公子遂將(1)。
魏安釐三十年(2),公子使使遍告諸侯。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3),諸侯之客進兵法,公子皆名之(4),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5)。
秦王患之,乃行金萬斤於魏(6),求晉鄙客,令毀公子於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為魏將,諸侯將皆屬,諸侯徒聞魏公子,不聞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時定南面而王(7),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數使反間(8),偽賀公子得立為魏王未也(9)。魏王日聞其毀,不能不信,後果使人代公子將。公子自知再以毀廢十,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其歲,魏安釐王亦薨。
秦聞公子死,使蒙驁攻魏,拔二十城,初置東郡。其後秦稍蠶食魏□,十八歲而虜魏王□,屠大梁。
(1)將:指任為上將軍之職。從「魏王見公子」到「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中華書局本原作一段,今據文意分為兩段。(2)魏安釐王三十年:即前
247年。(3)振:通「震」。(4)名:署名。(5)《魏公子兵法》:《漢書·藝文志》有《魏公子》二十一篇,圖十卷,今佚。(6)行:行賄。(7)南面:古代帝王之位面向南,故稱居帝王位為「南面」。(8)反間:使敵人間諜為我所用。(9)未:相當於「否」。十再以毀廢:再次因譭謗而被廢黜。謝病:托脫有病。醇酒:厚酒,烈性酒。□病酒:飲酒過量而病。□稍:漸漸地。□十八歲:指無忌死後十八年即前
225年。魏王:指魏王假。
高祖始微少時(1),數聞公子賢。及即天子位,每過大梁,常祠公子(2)。高祖十二年(3),從擊黥布還(4),為公子置守塚五家(5),世世歲以四時奉祠公子。
(1)微少:微賤。指劉邦尚未發跡時。(2)祠:祭祀。(3)高祖十二年:即前
195年。(4)從擊黥布還:從擊敗叛將黥布的前線回來。(5)守塚:看守墳墓。
太史公曰:吾過大梁之墟(1),求問其所謂夷門。夷門者,城之東門也。天下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巖穴隱者(2),不恥下交,有以也(3)。名冠諸侯,不虛耳。高祖每過之而令民奉祠不絕也。
(1)墟:廢墟。(2)巖穴隱者:居在深山野谷的隱士。這裡泛指住在不被人注意的各個角落的隱士。(3)有以:有道理。以,道理、原因。
回目錄
《史記》譯注
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張鳳嶺 譯注
【說明】
本篇是戰國末期楚相春申君黃歇的專傳。
春申君是楚國貴族,招攬門客三千餘人,為「戰國四公子」之一。曾以辯才出使秦國,並上書秦王言秦楚宜相善。時楚太子完入質於秦,被扣留,春申君以命相抵設計將太子送回,隨後亦歸楚,任為楚相。曾率兵救趙,又率六國諸侯軍攻秦,敗歸。後因貪圖富貴中李園圈套被謀殺。對於春申君其人,司馬遷作了大體公允的評述:「春申君之說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歸,何其智之明也!後制於李園,旄矣。」春申君「以身徇君」(《太史公自序》)是對暴秦以強凌弱的一種抗爭,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楚國的利益,是值得稱道的明智之舉。但綜觀他的一生所作所為,惟繫於「富貴」二字,即如他「招致賓客,以相傾奪」,無非是把賓客當作顯示富貴的擺設而已,讓賓客「躡珠履」與趙使競豪奢即為一例。因此,他不可能得到賢才,即使有朱英那樣的人也只能「恐禍及身」遠離而去。他最後落得悲慘下場,正如鍾惺所言「富貴到手,器滿志昏」,具有必然性。至於他的上秦王書,不過是嫁禍於人,求得苟安罷了。從長遠的觀點看,它等於是獻給秦王滅楚的大計,實在不算「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