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頁
明凌稚隆說:「按此傳前敘春申君以智能安楚,而就封於吳,後敘春申君以奸謀盜楚,而身死棘門,為天下笑。模寫情事,春申君殆兩截人。」(《史記評林》)從行文看,本傳可以春申君任相前後分為兩個時期,前期重點寫其「智」,後期重點寫其「昏」,並各選擇一件事情作具體的描述,兩件事情又都有首有尾,像是獨立成篇的生動故事,而前後兩期又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突出了春申君由明智而昏聵的性格變化,給人以完整而明晰的印象。
【譯文】
春申君是楚國人,名叫歇,姓黃。曾周遊各地從師學習,知識淵博,奉事楚頃襄王。頃襄王認為黃歇有口才,讓他出使秦國。當時秦昭王派白起進攻韓、魏兩國聯軍,在華陽戰敗了他們,捕獲了魏國將領芒卯,韓、魏兩國向秦國臣服並事奉秦國。秦昭王已命令白起同韓國、魏國一起進攻楚國,但還沒出發,這時楚王派黃歇恰巧來到秦國,聽到了秦國的這個計劃。在這個時候,秦國已經佔領了楚國大片領土,因為在這以前秦王曾派白起攻打楚國,奪取了巫郡、黔中郡,攻佔了鄢城郢都,向東直打到竟陵,楚頃襄王只好把都城向東遷到陳縣。黃歇見到楚懷王被秦國引誘去那裡訪問,結果上當受騙,扣留並死在秦國。頃襄王是楚懷王的兒子,秦國根本不把他看在眼裡,恐怕一旦發兵就會滅掉楚國。黃歇就上書勸說秦王道:
天下的諸侯沒有誰比秦、楚兩國更強大的。現在聽說大王要征討楚國,這就如同兩個猛虎互相搏鬥。兩虎相鬥而劣狗趁機得到好處,不如與楚國親善。請允許我陳述自己的看法:我聽說事物發展到頂點就必定走向反面,冬季與夏季的變化就是這樣;事物積累到極高處就會危險,堆疊棋子就是這樣。現在秦國的土地,佔著天下西、北兩方邊地,這是從有人類以來,即使天子的領地也不曾有過的。可是從先帝文王、莊王以及大王自身,三代不忘使秦國土地同齊國連接起來,藉以切斷各國合縱結盟的關鍵部位。現在大王派盛橋到韓國駐守任職,盛橋把韓國的土地併入秦國,這是不動一兵一卒,不施展武力,而得到百里土地的好辦法。大王可以說是有才能了。大王又發兵進攻魏國,堵塞了魏國都城大梁的出入通路,攻取河內,拿下燕、酸棗、虛、桃等地,進而攻入邢地,魏國軍隊如風吹白雲四處逃散而不敢彼此相救。大王的功績也算夠多了。大王停止征戰休整部隊,兩年之後再次發兵;又奪取了蒲、衍、首、垣等地,進而兵臨仁、平丘,黃、濟陽則退縮自守,結果魏國屈服降秦;大王又割取了濮磿以北的土地,打通了齊國、秦國的通道,截斷了楚國、趙國聯繫的脊樑,天下經過五次聯合而相集的六國諸侯,不敢互相救援。大王的威勢也可以說發揮到極點了。
大王如果保持功績,掌握威勢,去掉功伐之心,廣施仁義之道,使得沒有以後的禍患,您的事業可與三王並稱,您的威勢可與五霸並舉。大王如果依仗壯丁的眾多,憑靠軍備的強大,趁著毀滅魏國的威勢,而想以武力使天下的諸侯屈服,我恐怕您會有以後的禍患啊。《詩經》上說:「沒有人不想有好的開頭,卻很少人能有好的終結」。《易經》上說:「小狐渡水將渡過時,卻濕了尾巴」。這些話說的是開始容易,結尾難。怎麼才能知道是這樣的呢?從前,智伯只看見攻伐趙襄子的好處卻沒料到自己反在榆次遭到殺身之禍。吳王夫差只看到進攻齊國的利益卻沒有想到在干隧被越王勾踐戰敗。這兩個國家,不是沒有建樹過巨大功績,由於貪圖眼前的利益,結果換得了後來的禍患。因為吳王夫差相信了越國的恭維,所以才去攻打齊國,在艾陵戰勝了齊國人之後,回來時卻在三江水邊被越王勾踐擒獲。智伯相信韓氏、魏氏,因而攻伐趙氏,進攻晉陽城,勝利指日可待了,可是韓氏、魏氏背叛了他,在鑿台殺死了智伯瑤。現在大王嫉恨楚國不毀滅,卻忘掉毀滅楚國就會使韓、魏兩國更加強大,我替大王考慮,認為不能這樣做。
有詩道:「大軍不遠離自家宅地長途跋涉」。從這種觀點看,楚國是幫手,鄰國才是敵人。《詩經》說:「狡兔又蹦又跳,遇到獵犬跑不掉;別人的心思,我能揣摩到」。現在大王中途相信韓、魏兩國與您親善,這正如同吳國相信越國啊。我聽到這樣的說法,敵人不能寬容,時機不能錯過。我恐怕韓、魏兩國低聲下氣要秦國消除禍患,實際是欺騙秦國。怎麼見得呢?大王對韓國、魏國沒有幾世的恩德,卻有幾代的仇怨。韓、魏國君的父子兄弟接連死在秦國刀下的將近十代了。他們國土殘缺,國家破敗,宗廟焚燬。上至將領下至士卒,剖腹斷腸,砍頭毀面,身首分離,枯骨暴露在荒野水澤之中,頭顱僵挺,橫屍遍野,國內到處可見。父子老弱被捆著脖子綁著手,成了任人凌辱的俘虜,一群接一群地走在路上。百姓無法生活,親族逃離,骨肉分散,流亡淪落為男僕女奴的,充滿海內各國。所以韓、魏兩國不滅亡,這是秦國最大的憂患,如今大王卻借助他們一起攻打楚國,不也太失當嗎!
再說大王進攻楚國怎麼出兵呢?大王將向仇敵韓國、魏國借路嗎?若是,則出兵之日就是大王憂患他們不能返回之時,這是大王把自己的軍隊借給仇敵韓國、魏國啊。大王如果不從仇敵韓國、魏國借路,那就必定攻打隨水右邊的地區。而隨水右邊地區,都是大川大水,高山密林,深溪幽谷,這樣一些無糧地區,大王即使佔領了它,也等於沒有得到土地。這是大王落個毀滅楚國的惡名聲而沒有得到佔領土地的實惠啊。
再說大王從進攻楚國之日起,韓、趙、魏、齊四國必定全都發兵對付大王。秦、楚兩國一旦交戰便兵連禍結不會罷休,魏國將出兵攻打留、方與、銍、湖陵、碭、蕭、相等城邑和地方,佔領的原先宋國土地必定全都喪失。齊國人向南攻擊楚地,泗水地區必定攻克。這些地方都是平坦開闊四通八達的肥沃土地,卻讓他們單獨佔領。大王擊敗楚國而使韓、魏兩國在中原地區壯大起來,又使齊國更加強勁。韓、魏兩國強大了,完全能夠同秦國抗衡。齊國南面以泗水為邊境,東面背靠大海,北面依恃黃河,便沒有以後的禍患,天下的國家沒有誰能比齊國、魏國更強大,齊、魏兩國得到土地保持已得的利益,進而讓下級官吏審慎治理,一年以後,即使不能稱帝天下,但阻止大王稱帝卻是富富有餘的。
以大王土地的廣大,壯丁的眾多,軍備的強大,一旦發兵而與楚國結下怨仇,就會讓韓、魏兩國尊齊稱帝,這是大王的失策啊。我替大王考慮,不如與楚國親善友好。秦、楚兩國聯合而成為一個整體進逼韓國,韓必定收斂不敢輕舉妄動。大王再經營設置東山的險要地勢,利用黃河環繞的有利條件,韓國就必定成為秦國的臣屬。如果造成了這種形勢大王再用十萬兵力駐守鄭地,魏國則心驚膽戰,許、鄢陵退縮固守不敢出擊,那麼上蔡、台陵與魏國的聯繫就被斷絕,這樣魏國也會成為秦國的臣屬了。大王一旦同楚國交好,那麼關內兩個萬乘之國——韓與魏就要向齊國割取土地,齊國右邊濟州一帶廣大地區便可輕而易舉地得到。大王的土地橫貫東、西兩海,約束天下諸侯,這樣燕國、趙國沒有齊國、楚國作依托,齊國、楚國沒有燕國、趙國相依傍。然後以危亡震懾燕、趙兩國,直接動搖齊、楚兩國,這四個國家不須急攻便可制服了。
昭王讀了春申君的上書後說:「真好。」於是阻止了白起出征並辭謝了韓、魏兩國。同時派使臣給楚國送去了厚禮,秦楚盟約結為友好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