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686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686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686頁

朗讀:

時會聚宮下博士諸先生與論議(1),共難之曰(2):「蘇秦、張儀一當萬乘之主(3),而都卿相之位(4)澤及後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術(5),慕聖人之義,諷誦《詩》、《書》百家之言(6),不可勝數。著於竹帛(7),自以為海內無雙,即可謂博聞辯智矣(8)。然悉力盡忠以事聖帝(9),曠日持久十,積數十年,官不過侍郎,位不過執戟(11),意者尚有遺行邪(12)?其故何也?」東方生曰:「是國非子所能備也(13)。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14)!夫張儀、蘇秦之時,周室大壞(15),諸侯不朝,力政爭權(16),相禽以兵(17),並為十二國(18),未有雌雄(19),得士者強,失士者亡,故說聽行通(20),身處尊位,澤及後世,子孫長榮。今非然也。聖帝在上,德流天下,諸侯賓服(21),威振四夷(22),連四海之外以為席(23),安於覆盂(24),天下平均,合為一家,動發舉事,猶如運之掌中。賢與不肖,何以異哉?方今以天下之大,士民之眾,竭精馳說,並進輻湊者(25),不可勝數。悉力慕義,困於衣食,或失門戶(26)。使張儀、蘇秦與僕並生於今之世,曾不能得掌故(27),安敢望常侍侍郎乎!傳曰(28):『天下無害災,雖有聖人,無所施其才;上下和同,雖有賢者,無所立功。』故曰時異則事異。雖然,安可以不務修身乎?《詩》曰:『鼓鍾於宮,聲聞於外。』『鶴鳴九皋,聲聞於天。』(29)苟能修身,何患不榮!太公躬行仁義七十二年(30),逢文王(31),得行其說,封於齊,七百歲而不絕。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32),修學行道,不敢止也。今世之處士(33),時雖不用,崛然獨立(34),塊然獨處(35),上觀許由,下察接輿,策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與義相扶(36),寡偶少徒(37),固其常也。子何疑於余哉!」於是諸先生默然無以應也。

(1)博士諸先生:在官的學者們。(2)共難之:一同詰難東方朔。難,辯難、駁問。(3)當:遇,碰到。(4)都:居。(5)子大夫:這是「博士諸先生對東方朔的敬稱。相當您」。(6)諷誦:背誦,熟習。(7)竹帛:古代書寫用具,指竹簡與白絹。(8)即:則。(9)悉力:竭力。聖帝:聖明的皇帝,指皇帝。十曠日持久:指時日延續很長。曠日,經歷很多時日。(11)執戟:屬郎官,執戟侍衛是其職責。(12)遺行:有失檢點的行為。(13)備:完備,齊全。這裡是完全瞭解的意思。(14)豈可同哉:怎麼可以相提並論。(15)大壞:衰敗非常厲害。(16)力政:用武力征伐。政,通「征」。(17)禽:通「擒」。捕捉。(18)並:兼併。十二國:指秦、楚、齊、燕、韓、趙、魏、宋、鄭、魯、衛、中山。(19)雌雄:喻勝負。(20)說聽行通:指意見被採納,所以亦順暢。(21)賓服:指諸侯按時進貢,以示服從。(22)四夷:指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這是古代統治者對華夏族以外各族的蔑稱。泛指各少數民族。(23)這一句是說:國家的疆土地域廣闊,像坐席那樣與四境之外的諸侯國相連環繞。席,坐墊。(24)覆盂:倒置的盂。因盂的上口大,下腳小,倒覆過來,穩定不致傾倒。以此喻穩固。(25)輻湊:車輪上每根輻子湊集到中心的車轂上面。比喻從四面八方集中一處。(26)或:有的,有人。門戶:指進身做官的門路。(27)掌故:指掌管禮樂制度等故事的官吏。(28)傳:泛指古書。(29)引詩前兩句出自《詩·小雅·白華》,後兩句出子《詩·小雅·鶴鳴》。九皋,幽深遙遠的沼澤淤地。(30)太公:指齊太公呂尚。(31)文王:指周文王姬昌。(32)孜孜:勤奮不倦的樣子。(33)處士:指隱士。(34)崛然:高起、突出的樣子。(35)塊然:孤獨、靜止的樣子。(36)與義相扶:即修身自持。義,修身。扶,持。(37)偶:猶「輩」,指同等級或同類別的人。徒:猶「類」。其義亦猶「偶」。此句意思是說,寡朋少侶,沒有情趣相投、志同道合的人。


  

建章宮後閣重櫟中有物出焉(1),其狀似麋。以聞,武帝往臨視之。問左右群臣習事通經術者,莫能知。詔東方朔視之。朔曰:「臣知之,願賜美酒粱飯大餐臣(2),臣乃言。」詔曰:「可。」已又曰(3):「某所有公田魚池蒲葦數頃,陛下以賜臣,臣朔乃言。」詔曰:「可」。於是朔乃肯言,曰:「所謂騶牙者也(4)。遠方當來歸義,而騶牙先見(5)。其齒前後若一,齊等無牙,故謂之騶牙(6)。」其後一歲所,匈奴混邪王果將十萬眾來降漢(7)。乃復賜東方生錢財甚多。

(1)建章宮: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建。舊址在今陝西西安。重櫟:雙重欄杆。(2)粱飯:好米飯。大餐臣:豐盛地宴請我。(3)已:止,完了。此處指吃喝過後。(4)騶牙:獸名。也名騶吾或騶虞。有九牙齊等,如同騶騎(騎馬的儀仗隊)一樣整齊地排列。這裡,東方朔是以意立名。(5)這是解釋奇獸出現的說辭。意為,遠方當有前來投誠的事,因而騶牙便先出現了。見,同「現」。(6)「其齒」句:「齒」、「牙」本可通稱,但此處「齒」指臼齒,「牙」指門牙。是說它前後都一樣生得是門牙,而無臼齒。(7)混邪(y□,爺)王率眾降漢事,詳見卷一百十《匈奴列傳》。

至老,朔且死時,諫曰:「《詩》云『營營青蠅(1),止於蕃(2)。愷悌君子(3),無信讒言。』『讒言罔極(4),交亂四國(5)。』願陛下遠巧佞,退讒言。」帝曰:「今顧東方朔多善言?(6)」怪之。居無幾何,朔果病死。傳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7)」此之謂也(8)。

(1)營營青蠅:此句與以下詩句出自《詩·小雅·青蠅》。其中前四句見於首章;後兩句見於第二章,為後二句。營營,蠅飛之聲。(2)蕃:通「藩」,籬笆。(3)愷悌:和樂簡易。(4)罔極:沒有止境。(5)交亂四國:使四方鄰國與本國構成戰亂。(6)此句意思是說:現在東方朔反倒多說正經話麼?顧,反而。(7)此四句語出《論語·泰伯篇》。(8)此之謂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武帝時,大將軍衛青者,衛後兄也(1),封為長平侯。從軍擊匈奴,至余吾水上而還(2),斬首捕虜,有功來歸,詔賜金千斤。將軍出宮門,齊人東郭先生以方士待詔公車(3),當道遮衛將軍車(4),拜謁曰:「願白事。」(5)將軍止車前,東郭先生旁車言曰(6):「王夫人新得幸於上(7),家貧。今將軍得金千斤,誠以其半賜王夫人之親(8),人主聞之必喜。此所謂奇策便計也(9)。」衛將軍謝之曰:「先生幸告以便計十,請奉教。」於是衛將軍乃以五百金為王夫人之親壽。王夫人以聞武帝。帝曰:「大將軍不知為此。」問之安所受計策(11),對曰:「受之待詔者東郭先生。」詔召東郭先生,拜以為郡都尉。東郭先生久待詔公車,貧困饑寒,衣敝(12),履不完(13)。行雪中,履有上無下,足盡踐地。道中人笑之,東郭先生應之曰:「誰能履行雪中(14),令人視之,其上履也,其履下處乃似人足者乎?」及其拜為二千石,佩青出宮門(15),行謝主人(16)。故所以同官待詔者,等比祖道於都門外(17)。榮華道路,立名當世。此所謂衣褐懷寶者也(18)。當其貧困時,人莫省視(19);至其貴也,乃爭附之。諺曰:「相馬失之瘦,相士失之貧(20)。」其此之謂邪?

(1)衛後:指漢武帝皇后衛子夫。衛青系其弟,不是兄。見卷一百一十一《衛將軍驃騎列傳》。(2)余吾水:水名。(3)方士:即方術之士。指求仙、煉丹,並自言能長生不死的人。待詔:等待詔旨任用。即候差。(4)遮:攔住。(5)白事:有事稟告。(6)旁:依傍。(7)王夫人:漢武帝的一位寵姬。得幸:得到皇帝寵愛。(8)誠:如果。親:指雙親,父母。(9)奇策便計:巧妙而便捷的計策。十幸:幸虧。(11)安所:何處。(12)衣敝:衣服破舊。(13)不完:破爛不整齊。(14)履行:穿鞋走路。(15)青:紫青色的絲綢帶子。(16)謝:辭謝。主人:指房東。(17)等比:排列、依次。祖道:設宴送行。(18)衣褐懷寶:比喻貧寒而實有才華的人。褐:粗布短衣。(19)人莫省視:大家不理睬他。省視:理睬。(20)這兩句是說,瘦馬中盡有良馬,貧士中盡有英才,若只看外表,忽略內容,容易有所漏失。失:漏失,遺漏。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