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辨也。所謂辨者,貴賤有等,長少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也(1)。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載臭茞(2),所以養鼻也;前有錯衡,所以養目也;和鸞之聲(3),步中《武》、《象》(4),驟中《韶》、《濩》(5),所以養耳也;龍旂九斿(6),所以養信也(7);寢兕持虎(8),鮫彌龍(9),所以養威也十。故大路之馬(
11),必信至教順(
12),然後乘之,所以養安也。孰知夫出死要節之所以養生也(
13),孰知夫輕費用之所以養財也,孰知夫恭敬辭讓之所以養安也,孰知夫禮義文理之所以養情也(
14)。
(1)稱:相稱。(2)側:身旁。臭:香。《易·系辭》:「其臭如蘭」。(3)和鸞:車馬鈴。(4)步:步伐,緩曰步。《武》《象》:樂舞名。(5)驟 :疾行。《韶》《旂》,樂舞名。(6)龍旂:《爾雅·釋天》:「有鈴早旂」。郭璞注說:「懸鈴於竿頭,畫蛟龍於旒」。旒就是旂下垂的飾物。邢昺解釋說:「《司常》雲,『交龍為旂』,又曰『諸侯建旂』。然則旂者,畫二龍於上,一升一降相交,又懸鈴於竿,是諸侯之所建也」。九斿:旌旗的旒叫做斿,即旗子下垂的鑲邊。此處說是龍旂九斿,是指諸侯之旂。(7)養信也:信作信用、憑據。全句的意思是為了確立、保護諸侯的信用,製造了龍旂,並配以九旂,做為諸侯號令的標誌或憑據。(8)寢兕(si,寺):《索隱》解釋是以兕牛皮為席,《周禮·春官·司幾筵》所掌五席之中無兕牛皮席。持虎:《索隱》說是「以猛獸皮文飾倚較(按:即□較。較,指車兩旁扶手木,立者為□,橫者為較,較在□上)及伏軾(按:車前橫木為軾。古的車多立乘,平時倚靠在□較上,為表敬意,向前探身,以手扶軾,稱為伏軾)。(9)鮫(xi□n,顯):鮫,《荀子·禮論》作蛟,古字通用。為馬肚帶,以鮫魚皮製成。一說 裝飾成蛟龍形,皆通。彌龍:彌是覆蓋的意思,彌龍指覆蓋著龍紋,仍然是說車飾。十養威也:養,指保持、增加。用以上這些猛獸紋飾,保持並增加王者的威武氣勢。(
11)大路之馬:駕駛大路(天子五路之一)的馬。(
12)信至教順:信能至,教能順。或者說能至於信,順於教。前一種解釋,信、教都是駕車的人對於馬發出的信號、指令;至表示信號能至於馬身上,即被馬感知,順表示順從。後一種解釋信是信用,其餘與第一種解釋相同。(
13)出死:出生入死。要(邀)節:希求名節。要作邀解。(
14)文理:即禮。理是禮之質,文是禮之飾。
人苟生之為見(1),若者必死(2);苟利之為見,若者必害;怠惰之為安,若者必危;情勝之為安(3),若者必滅。故聖人一之於禮義(4),則兩得之矣;一之於情性,則兩失之矣。故儒者將使人兩得之者也,墨者將使人兩失之者也(5)。是儒墨之分。
(1)苟生:苟即苟且,意為草率,得過且過。苟生即為了求生,一切都從簡,引伸為一意求生。為見:作為見解,目的。(2)若者:若是者,像這樣的。(3)情勝:情勝理。即感情勝於理智。(4)一之於禮義:一切從禮義出發,按禮義辦事。(5)《史記·太史公自序》說,儒者「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是說儒者重禮,既合情,又合理,百家不能改易。墨者自奉儉薄,「必以此為萬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則尊卑無別也。……故曰『儉而難遵』」。尊卑無別,言其不合理;儉而難遵,言其不合人情。所以說,儒者使人兩得之,墨者使人兩失之。
治辨之極也,強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1),所以一天下,臣諸侯也;弗由之(2),所以捐(3)社稷也。故堅革利兵不足以為勝,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4),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由其道則行,不由其道則廢。楚人鮫革犀兕(5),所以為甲(6),堅如金石;宛之巨鐵施(7),鑽如蜂蠆(8);輕利剽遫(9),卒如熛風十。然而兵殆於垂涉(
11),唐昧死焉(
12);莊蹻起,楚分而為四參(
13)。是豈無堅革利兵哉(
14)?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汝穎以為險,江漢以為池,阻之以鄧林,緣之以方城。然而秦師至鄢郢,舉若振槁(
15)。是豈無固塞險阻哉?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紂剖比干,囚箕子,為炮格(
16),刑殺無辜(
17),時臣下懍然(
18),莫必其命(
19)。然而周師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是豈令不嚴,刑不峻哉(
20)?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
(1)由之:由其道,奉行,按著它做。(2)弗:不。(3)捐:拋棄。(4)池:城池。(5)鮫:指蛟魚皮。革:皮革。犀、兕:指犀牛與兕牛的皮革。(6)甲:衣甲,戰陣所服,以防矢石兵刃。(7)施:同□,即矛。(8)鑽:鑽刺。蜂蠆:猶言蜂蠆之尾。蠆,蠍類毒蟲。(9)剽漱:剽悍迅捷。漱,當作漱,同速。十卒:士兵。熛(bi□o,標)風:火飛為 熛,熛風即謂如火之飛,如風之揚,極言其迅捷。(
11)殆:危。此言兵敗,幾乎滅亡。垂涉:一作垂沙,地名。(
12)唐昧:楚將。昧或作蔑。(
13)參:即「三」字。四參,《荀子·議兵》作三四。分為四參 ,猶言四分五裂,國家大亂的意思。(
14)堅革利兵:革是制甲的材料,所以說成堅甲利兵亦通 。兵指兵刃器械。(
15)舉:拿下來。指攻陷鄢郢二城。振槁:《廣韻》:振,「裂也」,又「動也」;槁,指槁木及其他朽腐之物,動、裂或摧敗槁木及其他朽腐之物,是極言其易。(
16)炮格:亦炮烙,刑具名。(
17)辜:《說文》:「辜,罪也」。刑殺無 辜,謂將無罪之人刑而殺之。(
18)懍然:畏懼貌。(
19)莫必其命:不敢自言其性命必然如何,是朝不保夕的意思。(
20)峻:同峻。即險。峻刑就是嚴刑。
古者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然而敵國不待試而詘(1)。城郭不集(2),溝池不掘,固塞不樹(3),機變不張(4),然而國晏然不畏外而固者(5),無他故焉,明 道而 均分之(6),時使而誠愛之(7),則下應之如景響(8)。有不由命者,然後俟之以刑(9),則民知罪矣。故刑一人而天下服。罪人不尤其上十,知罪之在已也。是故刑罰省而威行如流,無他故焉,由其道故也。故由其道則行,不由其道則廢。古者帝堯之治天下也,蓋殺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
11)。《傳》曰:「威厲而不試(
12),刑措而不用」(
13)。
(1)詘(q□,屈),屈服、敗退。(2)集:召集、集合。(3)固塞:險固 、要塞。(4)機變:機謀變化,指對敵方略。張:施、設。(5)晏然:安然。(6)明道:明白禮儀之道。均分:《筍子·議兵》作「分鈞」。鈞與均字通,都是指 財產不要過分集中。(7)時使:役使以時,如同說使民以時。(8)景響:即影響。(9)俟(si,四):等待。十尤:責怪、埋怨。(
11)荀子·議兵》楊倞注說:「殺一人謂殛(ji,極。誅殺的意思)鯀於羽山;刑二人謂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
12)傳:書傳。厲:《左傳·定
12》釋為猛。威厲就是威猛。試:試用。(
13)措:《荀子·議兵》作錯,都可釋為措置、委放設立。
天地者,生之本也(1);先祖者,類之本也(2);君師者(3),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4)?無先祖惡出(5)?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6),則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故王者天太祖(7),諸侯不敢懷(8),大夫士有常宗(9),所以辨貴賤。貴賤治十,得之本也。郊疇乎天子(
11),社至於諸侯(
12),函及士大夫(
13),所以辨尊者事尊(
14),卑者事卑,宜巨者巨,宜小者小。故有天下者事七世(
15),有一國者事 五世(
16),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
17),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有特牲而食者 不得立宗廟(
18),所以辨積厚者流澤廣(
19),積薄者流澤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