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9頁
(1)樂:古人所謂樂,除了指如今所說的音樂之樂外,還包括舞及舞所執器具,如干戚羽旄之類,參見下篇《樂書》。儒者變為禮、樂、刑、政,為治國四項根本,故樂的興廢十分重要。(2)此語出《論語·八佾》:「管氏有三歸」。何晏註:「三歸,娶三姓女。婦人謂嫁曰歸」。邢昺疏:「禮:大夫雖有妾媵,嫡妻惟娶一姓。今管仲娶三姓之女」,不合禮法。(3)奢溢:奢侈超過限度。滿而外流稱為溢。僭差:指差失、錯謬。《尚書·大誥》:「天 命不僭」,孔安國注說:「以卜吉之故,大以汝眾東征四國,天命不僭差。」意思是:卜既得了吉兆,這是天命,必無差錯。(4)高弟、弟子中次第高者。(5)說:通「悅」。(6)夫子:先生、長者尊稱為夫子。這裡是對孔子的尊稱。(7)中庸:中等材能的平常人。庸作用或常解(見《說文》:「庸,用也」;《爾雅·釋詁》:「庸,常也」),(8)漬:浸漬、濡染。(9)被服:被子和衣服,作用是覆蓋和包裹。本 句中被服二字做動詞使用,詞意與其作用意同。十必也正名:必須把名分與實際不合者糾正過來。語出《論語·子路》。名分即身份、等級。(
11)沒:通歿,意為死亡。(
12)沈湮:沈通沉,沉淪;湮,湮滅、埋沒。(
13)適齊、楚:去齊國和楚國。事見《論語·微子》:「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大師、亞飯,樂官名;摯、干,人名。(
14)入河海:事見《論語·微子》:「鼓方叔入於河」,「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包鹹解釋說:「鼓,擊鼓者;方叔,名;入謂居其河內」。古以 河北為河內,河南為河外。又孔安國解釋說:「陽、襄皆名」,那未少師、擊磬為樂官名。海,邢昺解釋為海內,地域不詳。大約是指四海之內,謂其居無定址的意思。
至秦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1),采擇其善,雖不合聖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2),依古以來。至於高祖,光有四海,叔孫通頗有所增益減損,大抵皆襲秦故。自天子稱號(3),下至佐僚及宮室官名,少所變改。孝文即位,有司議欲定儀禮,孝文好道家之學(4),以為繁禮飾貌,無益於治,躬化謂何耳(5)?故罷去之。孝景時,御史大夫晁錯明於世務刑名(6),數干諫孝景曰(7):「諸侯藩輔,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今大國專治異政,不稟京師,恐不可傳後。」孝景用其計,而六國畔逆(8),以錯首名(9),天子誅錯以解難。事在《袁盎》語中十。是後官者養交安祿而已,莫敢復議。
(1)悉:都、盡、全部。內:同納。(2)濟濟:盛多貌。(3)天子稱號:即皇帝。古有三皇五帝之號,秦始皇統一後,於三皇三帝各取一字,合為皇帝,作為天子稱號(見《史記·始皇本紀》)。(4)道家之學:主張清靜無為、不事更張、因俗而治、與民休息的學說,哲學上崇尚虛無,屬唯心主義範疇。《史記·太史公自序》說:「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5)躬化:躬自實行。全句的意思是:為什麼要實行它呢?(6)刑名:又作形名,戰國百家之一,即名家。(7)干諫:干預或觸及(犯)別人(君)的心意,並告訴他善或不善。本句中的意思就是向 孝景帝提出勸告。(8)六國叛逆: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六」乃「七」字之誤。七國指:吳、楚、趙、濟南、菑川、膠西、膠東。《集解》說是上述前六國,另有齊孝王狐疑城守,故不與七國之數,謬甚。七國本來不包括齊,《史記·吳王濞列傳》所載甚明。(9)首名:名子放在前面。全句的意思是把晁錯的名子作為反叛的第一條理由。如晁錯本傳所說,七國反,「以誅錯為名」。十《袁盎》:指《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今上即位,招致儒術之士,令共定儀,十餘年不就。或言古者太平,萬民和喜,瑞應辨至(1),乃采風俗,定製作。上聞之,制詔御史曰(2):「蓋受命而王(3),各有所由興,殊路而同歸,謂因民而作,追俗為制也。議者咸稱太古(4),百姓何望?漢亦一家之事,典法不傳,謂子孫何?化隆者閎博(5),治淺者褊狹,可不勉與!」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6),易服色(7),封太山(8),定宗廟百官之儀,以為典常(9),垂之於後雲。
(1)瑞應:祥瑞的反應。瑞字的本意是「信」,瑞應是指天以人君有德,將賜福於天下,先降此以為信。即是天對人君德政的反應。瑞應名目很多:《春 秋左傳序》說:「麟鳳五靈,王者之嘉瑞也」。孔穎達疏說,五靈是指「麟、鳳與龜、龍、白虎,五者神靈之鳥獸,王者之嘉瑞也」。王充《論衡·是應篇》說:「儒者論太平瑞應,皆言氣物卓異,朱草、醴泉、翔鳳、甘露、景星、嘉禾、胙脯、蓂莢、屈秩之屬;又言山出車、澤出舟、……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都是瑞應。辨至:《正義》:辨音遍。《集韻》謂:意亦與遍同:辨,「匝也」。匝亦匝字。故辨至即遍至,或輪番而至的意思。(2)制:《漢書·高後紀》:「太后臨朝稱制」。顏師古注說:「天子之言一曰制書,二曰詔書。制書者,謂為制度之命也」。詔:《漢書·高帝紀下》:「詔曰」,如淳注說:「詔,告也。自秦漢以下,唯天子獨稱之」。御史:官名。周官御史,職佐塚宰,掌文書、法令。漢有侍御史、符璽御史、治書御史等。合以上三款知此句意思是:「皇 帝以制書告訴御史說」。(3)受命:受天命。蓋:語前助詞。(4)鹹:都、皆。(5)化:治化、教化。指政治所教變為民俗。隆:豐大、盛,為隆,中高為隆;閎,大。博:《玉篇》:「廣也」。合以上四款,知此句的意思是:治化盛的影響廣大。(6)太初之元:《爾雅·釋詁》說:「元,始也」。新帝即位或有祥瑞,為了表示初受天命,與民更始,往往改變年號,稱為改元。漢武帝所改年號名太初(即以太初紀年,如太初元年、太初二年……等),稱太初之元。改正朔:正為曆法年之始,如天正、地正、人正等,朔為月之始。改正朔就是改定曆法。漢代太初以前用秦正朔,以十月為歲首,自大初元年,用太初歷,以正月為歲首。(7)易服色:按五德終始說(五行性質各異,稱為五德),每個朝代受天命而為王,各佔一德,朝代更迭符合五行相勝說,終而復始。比如《禮記·檀弓》說:夏後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 尚赤。孔穎達說,這叫做三統。周為火德,故服色尚赤;秦滅周,自以為是水德(水能滅火),服色尚黑;漢滅秦,起初沿用秦朝的服色,後加更正,認為是土德(土能滅火),土於五色為黃,所以服色尚黃,由尚黑變為尚黃,稱為易服色(參見《史記·封禪書》)。(8)封太山:太山即泰山,范曄撰《後漢書》,避家諱(其父名泰)改為太山。儒者認為,帝王受命,應該封(祭)太山,即在太山上築壇祭天,另在太山下的梁父山祭地,稱為禪梁父,合稱封禪。據說,禪梁父易,封太山難,只有皇帝(或王)中的聖人才能登太山頂,行此大禮。此後便能成神仙、登天而去(參見《史記·封禪書》)。(9)典常:典制、綱常。即不變的重大制度。
禮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忿(1),忿而無度量則爭,爭則亂。先王惡其亂(2),故制禮義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不究於物(3),物不屈於欲(4),二者相待而長,是禮之所起也。故禮者養也。稻粱五味(5),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茞(6),所以養鼻也;鐘鼓管弦,所以養耳也;刻鏤文章(7),所以養目也;疏房床第幾席(8),所以養體也:故禮者養也。
(1)忿:同憤,憤怒、憤恨。(2)惡(wu,誤):厭惡、憎惡。(3)窮:盡,困窘,窘迫。全句的意思是:慾望不致因物不足而感困窘,受到限制。(4)屈 :同詘。也是窮、盡的意思。(5)指稻粱等五味食品。古人以五穀配五味。五味:五種滋味,指鹹、苦、酸、辛(辣)、甘。(6)椒:香料名。有多種。蘭:香草。茞:即白芷,也是香草。(7)刻鏤:在器具上加工花紋的方法。文章:花紋。(8)疏房:疏朗、寬敞的房屋。床第(z□,子),第為床上竹蓆,床第即床鋪。幾席:憑倚所用的條形矮桌叫做幾。《急就篇》說:「簟謂之席」,就是說鋪墊用具叫做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