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頁
(1)《虞書》:《尚書》中的一章,據考是上古檔案。今存三卷,包括《堯典》、《舜典》、《大禹謨》、《皋陶謨》、《益稷》等五篇。記述的是堯、舜、禹時期君臣間的對話和事跡《禹的部分事跡收在《夏書·禹貢》中)。(2)敕:告誡、勞勉。《爾雅·釋詁下》:「敕,勞也。」又劉熙《釋名》:「敕,飭也」,自警飭不敢廢慢,有謹慎自勉意。(3)維:原意是維繫之維,引申為系、由、連結、因為等。幾,微小。《說文》:「幾,微也」。「殆也」,「危也」。因此,「維是幾安」的意思是由於這種原因,才獲得了小小的、不太牢固的安定。(4)股肱:腿骨為股,臂骨為肱。股肱合指手足四肢,喻良臣輔弼。《尚書·益稷》:「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孔穎達疏引正義說:「君為元首,臣為股肱耳目,大體如一身也:足行、手取、耳聽、目視。身雖百體,四者為大」。(5)墮(hu□,陰平,「毀」):毀壞。《說文》寫作隓(duo,惰),解釋為「敗城阜曰隓」。《左傳·定公12年》有「墮郈(hou,後)、「墮費(音秘)」、「墮成」,即「墮三都」的記載(《史記·孔子世家》記此事在定公13年),都是指毀壞城阜。但宋·徐鉉在《說文》注中說:墮「俗作隳,非是」。說明為了簡便,那時世俗人已經以墮代替隳。久之墮也就具有了隳字的音義,即讀為hu□,意為毀壞。《史記·高祖本記》有「士卒墮指者什二三」。說明至遲漢時已經如此。(6)成王:周成王。《頌》:指《詩經·周頌》。按《譜》所說是周室成功致太平之詩,作於周公攝政,成王即位之初。包括《清廟之什》、《臣工之什》、《閔予小子之什》三篇共31首詩。但是,由太史公以後幾句話,重點似指《閔予小子之什》中的《訪落》、《小毖》等幾首。中華書局標點本《史記》,頌字沒書名號,今改。(7)意思是:推求自己所受的創傷、痛苦。懲艾(yi,藝,通「刈」),指創傷、苦痛。如《詩經·周頌·小毖》:「予其懲而,毖後患」。鄭玄解釋說:懲,艾也。又引《韓詩》說:懲,苦也;艾,音刈。並將全句譯為:「我其創艾於往時矣,畏慎後復有禍難。」成王所受創艾是指周公攝政之初,管叔、蔡叔及其群弟流言於國,說周公將不利於成王,成王也有懷疑周公之意。接著三監(武王滅紂以後,命其弟管叔、蔡叔及紂之子武庚三人,監理殷之遺民,稱為三監)與淮夷(東南淮水一帶的徐、奄等小國)相繼叛亂,周公提兵東征,殺武庚,以殷朝後代微子啟代之;誅管、蔡,以康叔代之。至成王出兵滅淮夷,作周官,才全部平定了這場禍難。(8)家難(nan,讀去聲):國家難以處理之事。《詩經·周頌·訪落》:「未堪家多難。」鄭玄釋為「未任統理國家眾多難成之事。」《詩經·周頌·小毖》亦有此語,解釋相同。(9)意思是在上位之君子若不為道家所倡導的那種簡約之政,則必然要修德行,制禮樂。君子,此處泛指居高位的人,有位而不過分昏庸,故稱君子;為,做、干;約,簡約政治。如漢初所行「蕭規曹隨」式的那種無為而治的政治,稱為約政;修德,修治德行。對於有天下者功德二字,各有所指,安天下為功,化天下為德。樹立起一定的道德規範,使天下百姓從風向化,稱為修德。這裡主要是指治禮作樂之事。十滿:自滿,無向上之心。棄禮,違棄禮法。全句的意思是君子若無向上之心,自滿自足,則很容易拋棄禮法,不遵成憲。此句是相對上句「不為約則修德而言,故禮字後應是句號。中華書局本原為逗號,今改。(11)佚:通「逸」。初:指得天下之初的勞苦。(12)安:安定,天下無事。是相對天下大亂而言。惟:按《說文》惟、維、唯三字同音。惟字從心,有思、謀意者用之,即《說文》所說:「惟,凡思也」;維字從,凡有絲縷牽纏之意者用之,如《說文》所說:「車蓋維也」。又如常言維繫之維,綱維之維等,皆有此意;從口為唯,凡涉唇舌口辨的都用此字,《說文》說:「唯,諾也」,應答之聲或唯或諾。如《禮記·曲禮》所說:「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故惟始與思初意思相同。□沐浴:按《說文》的解釋:「濯發」為沐,「灑身」為浴。此處沐浴相連是比喻全身受其滋潤的意思。膏澤:肉之肥者為膏;澤亦指膏。如《易經·屯卦》:「九五屯其膏」。孔穎達正義說:「膏,謂膏澤恩惠之類」。此處以膏澤比喻肥美、恩惠及一切優越待遇。全句的意思是說處身在極其優越的地位和條件之下,而能歌頌勤苦,不甘於佚樂,時刻嚮往建功立業。□大德:指有大道德之人。斯,此,這樣。□《傳》:指《尚書》「孔安國傳」,即孔安國解釋《尚書》之文。司馬遷所引「治定功成,禮樂乃興」,今傳本《尚書》孔安國傳無此語,惟《詩經·周頌譜》中孔穎達正義引書傳語中,有「功成治定」,「周公將作禮樂」等語,然而不相連貫,且與司馬遷所引不盡合。所以,司馬遷的引文似根據己佚的《尚書》「孔安國傳」提煉而成,非是原文。□意思是大功(指統一天下)成就,天下太平(指政治安定)以後,才可制定禮、樂等制度。如周朝文、武二王推翻殷紂王的統治,大功已成,但是政治並未安定。直到武王死後,成王即位,周公攝政,管、蔡與武庚三監及淮夷的叛 亂平定以後,周公還政於成王,從此天下無事。這時才是周朝「功成治定」的時期。周朝正是於此時開始制禮作樂(《詩經·周頌譜》說周自周公攝政後的第六年開始制禮作樂,第七年,還政於成王)。□海內:四海之內,指普天之下。人道:治民之道或方法、政策。《禮記·大傳》說:「治天下必自人道始」,人道包括五事:「一曰治親,二曰報功(報答功臣),三曰舉賢,四曰使能,五曰存愛」。□國:有天子之國,諸侯之國,此處指諸侯之國。上古建國之法,《虞書·皋陶謨》有「五服五章」的說法,五服指統治者總分五等:天子、諸侯、卿、大夫、士。諸侯有封地,稱為諸侯國;卿、大夫的封地名采邑,只食租稅,不治百姓;士無所封。此外,《尚書·周書·武成》篇有「列爵惟五,分土惟三」的記載,五等爵都有封地,而且與卿、大夫的封地(采邑)不同,不但食其土地,而且治其人民。所以,通常所說的諸侯國是五等爵封地的總稱,既不包括卿、大夫的食邑,也不是單指五等爵中侯爵的封地。正由於此,三代的諸侯國的數目很多,《尚書·夏書·五子之歌》有「萬邦之君,有典有則」的說法;周朝滅商,八百諸侯會於孟津。諸侯國一般不及天子所轄一州境地的大小。自春秋起,主弱臣強,弱肉強食,諸侯國互相兼併,才發展成若干大的諸侯國。司馬遷《樂書》中說「州異國殊」,將州與國並列就是這種緣故。□聲律:指五聲和六律六呂。《尚書·舜典》:「律和聲」,孔傳說:「聲謂五聲:宮、商、角、徵(zh□,只)、羽。律謂六律、六呂」,《漢書·律歷志》又將六律六呂合稱為十二律。六律名: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六呂名:大呂、應鍾、南呂、林鍾、仲呂、夾鐘。司馬遷時的十二律音程與如今音樂中的純律或平均律的十二律音程均不相同。□補政教之短,移易風化。(21)意思是天子親臨明堂觀樂。明堂,古代的禮制建築。作用和形制都有很多種解釋,如作用主要有四說:一,天子朝見諸侯的地方。如《禮記·明堂位》:「周公朝諸侯於明堂」,《大戴禮》亦主此說。二,「天子布政之宮」,即宣佈大政令的地方。三,就是太廟,祭先祖之處。如《周禮·考工記》所說:「夏後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都是祭先祖之處。四,蔡邕《月令章句》說,明堂既是太廟,為天子祭祀之所,此外,養老、饗功、教學、選士也皆在其中。明堂的形制,一認為「在國之陽(建在都城的南面),輪廓尺寸是「東西九筵(yan,讀延。坐地所用竹蓆),南北七筵,堂崇(按,指台基之高)一筵」。由五室組成,「室凡二筵」。二認為有九室組成,每室「四戶八牖(y□u,有)」,即四門八窗,共有36個門,72個窗。總體形狀是上圓下方,茅草蓋頂,周圍有水環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