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741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741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741頁

朗讀:

(1)功:指武功。功成是指以武力統一天下的大功已經成就。如周朝武王滅商,武功已成,作《武》樂。以下三段為《樂禮章》,《正義》論其內容說是:「言明王為治,制禮作樂」之事。(2)辨:《集解》引鄭玄語說:「辨,遍也」。普遍、寬廣之意。具:具體、完具,完備。(3)不是完備的樂。《集解》引鄭玄語解釋說:「樂以文德為備,若《咸池》也。干戚之舞是《武》樂,歌頌武王滅商的武功的。時文德未成,至到周公平管蔡,致位於成王,周朝文治方成。(4)亨:同烹。孰:同熟。全句是指用烹熟的食物祭祀。(5)達:發達,引伸為完備。與前文中的「樂達」、「四達」用法相同。(6)指樂太盛則淫而廢事,故有後憂。(7)禮太粗略則失於偏狹。(8)及:連接詞,至於、以及、並。夫:發語詞。敦樂:敦厚之樂。(9)行:實行,亦可作產生解釋。十作:作成,即是產生的意思。長:生長。(11)正義》解釋說:「春夏生長萬物,故為仁愛。樂主淘和萬性,故仁近於樂也」。(12)正義》解釋說:「秋則殺斂,冬則蟄藏,並是義主斷割。禮為節限,故義近於禮也。(13)敦和:敦厚和同。(14)率:遵循、順服。有敬義。(15)辨宜:分辨其宜貴宜賤。「辯」,《樂記》作「別」,通。(16)居鬼:《樂記》鄭玄注說:「居鬼,謂居其所為,亦言循之也。鬼神,謂先聖先賢也」。(17)官:《樂記》鄭玄注說:「官猶事也。各得其事」。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高卑已陳(1),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小大殊矣。方以類聚(2),物以群分,則性命不同矣(3)。在於成象(4),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別也。地氣上(5),天氣下降,陰陽相摩(6),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7),奮之以風雨(8),動之以四時,煖之以日月(9),而百(物)化興焉十,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


  
化不時則不生(11),男女無別則亂登(12),此天地之情也。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13),窮高極遠而測深厚(14)。樂著太始而禮居成物(15)。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也。故聖人曰「禮雲樂雲」。(16)

(1)高卑:《集解》引鄭玄說:「高卑謂山澤也。」陳:陳列、布陳。(2)《樂記》鄭玄注說:「方謂行蟲也。」孔穎達疏說:「方以類聚者,方謂走蟲禽獸之屬,各以類聚,不相雜也。」按:鄭玄解經,多因文設義,孔氏因其說而解之。「方以類解」,下一句是「物以群分」,物是無生命者,鄭因釋方是有生命者,故釋為行蟲。其實「方」釋為行蟲沒什麼根據。《易經·系辭》釋此句說:「方謂法術性行,以類共聚」,並以《春秋》「教子以義方」為證。方即法,引伸為法術性行,優於鄭注。(3)性命:《樂記》鄭玄注說:「性之言生也;命,生之長短也。」孔穎達解釋說:「性,生也。各有嗜好,謂之為性也;命者,長短夭壽也」。行殖之物既稟大小之殊,故性命夭壽不同,萬物各有群類區分性命之別。(4)象:《樂記》鄭玄註:「像,光耀也」。《易經·系辭》陳康伯釋為日月星辰。《正義》合二者而言,釋為「日月星辰之光耀。《正義》所釋為長。(5)(j□,雞):《樂記》作齊。鄭玄釋說:「 齊,讀為躋。躋,升也」。與躋亦通。(6)摩:《樂記》鄭玄釋說:「摩,猶迫也」。(7)鼓:鼓動。雷霆:《說文》:「陰陽薄(按:同迫)動」為雷;(爾雅·釋天):「疾雷為霆」。(8)奮:鄭玄註:「奮,迅也」。《易經·系辭》作「潤」。(9)煖:同暖。十《樂記》孔穎達疏說:「百化,百物也;興,生也。」(11)《樂記》孔穎達疏說:「化不時者,謂天地化養不得其時,則不生物也」。《正義》說:「若人主行化失時,天地應以惡氣毀物,故雲化不時則不生也」。孔疏為長。(12)登:《樂記》作「升」。鄭玄注說:「升,成也。樂失則害物,禮失則亂人」。按:登即升。《爾雅·釋話》:「登,升也。」又說:「登,成也。」(13)《樂記》孔穎達疏說:「禮法動靜(按:動為陽,靜為陰)有常;樂法陰陽相摩(按:指律呂相摩),是禮樂行乎陰陽」;「禮樂用之以祭鬼神,是通乎鬼神也」。(14)《樂記》鄭玄注說:「高遠,三辰(按:日月星謂之三辰)也;深厚:山川也。言禮樂之道,上至於天,下委於地,則其間無所不之。(15)樂著太始:《索隱》說:「著,明也,太始,天也。言樂能明太始是法天」。以太始為天,沒有道理。古人認為宇宙形成分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幾個階段,太易時無所有,太初時始有氣,太始時始有形,太素時始有質,形質具稱為渾沌(或渾淪),然後發生變化,輕清者上浮為天,重濁者下沉為地,這才有了天地(見《列子·天瑞》)。太始為形之始,時尚無天地,以太始為天自是錯誤的。《樂記》鄭玄注說:「著之言處也,太始,百物之始生也」。其義較確。(16)禮雲樂云:猶言:禮如何樂如何。由於此句以前倫天地萬物,禮雲樂雲實際是說禮、樂也是如此。即《正義》所說,是「明此一章是禮樂法天地也」。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1);夔始作樂,以賞諸侯(2)。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3),五穀時孰,然後賞之以樂。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級遠(4);其治民佚者,其舞行級短。故觀其舞而知其德,聞其謚而知其行(5)。《大章》,章之也;《咸池》,備也;《韶》,繼也;《夏》,大也;殷周之樂盡也。
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6)。教者(7),民之寒暑也,教 不時則傷世。事者(8),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無功。然則先王之為樂也,以法治也,善則行象德矣(9)。夫豢豕為酒,非以為禍也;而獄訟益煩十,則酒之流生禍也。是故先王因為酒禮,一獻之禮(11),賓主百拜(12),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歡也。


  
樂者,所以象德也;禮者,所以閉淫也。是故先王有大事(13),必有禮以哀之;有大福(14),必有禮以樂之。哀樂之分,皆以禮終。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