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頁
(1)《正義》說,此以下三段為《別錄》第四章《樂施》,內容是「明禮樂前備後施布天下也。五絃琴:《說文》說:「琴,禁也。神農所作,洞越,練朱、五弦,周加二弦。」此說舜作五弦,非言舜始作,而是說他始作五弦以歌《南風》。《樂記》孔穎達疏說:「五弦,謂無文、武二弦,唯宮商等之五弦也」。按《三禮圖》所載,五絃琴第一弦為宮,次商、角、羽、征,次少宮,次少商。少宮、少商當是《說文》所說周所加二弦,亦即孔氏所說文,武二弦。《南風》:鄭玄說:「《南風》,長養之風也。以言父母之長養己,其辭未聞也。」《集解》引王肅語說:「《南風》,育養民之詩也。其辭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2)《樂記》孔穎達疏解釋說:「夔是舜典樂之官,名夔。欲天下同行舜道,故歌此南風以賞諸侯,使海內同孝也。然樂之始亦不正在夔也。而是夔始以此詩與諸侯。(3)德盛:《樂記》鄭玄解釋說:民勞則德薄,民逸則德盛。教尊:教化尊貴,受尊重。(4)《樂記》級為「綴」字。孔穎達疏說:「若諸侯治理於民,使民勞苦者,由君德薄,賞之以樂舞人既少,故其舞人相去行綴遠,謂由人少,舞處寬也。」(5)謚:謚號。《樂記》鄭玄說:「謚者,行之跡也」。孔穎達解釋說:「聞謚之善否,知其行之好惡(□),由謚之所以跡行也」。按:《汲塚周書》記載,謚法為周公旦、太公望於牧野之戰後所制,目的在於使人「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中華書局標點本《史記》書尾所附《史記正義》中,載有《謚法解》。(6)饑:《爾雅·釋天》說:「谷不熟為饑」,郭璞注說:谷不熟謂「五穀不成」。又《谷梁傳·襄
24》說:「一谷不升謂之嗛(按:即「欠」字),二谷不升謂之饑,三谷不升謂之饉,四谷不升謂之康(按:疏釋為「荒」)」,「五穀不升為大饑」。(7)教:《集解》引鄭玄語說:「教謂樂也」。按:上一段有「德盛而教尊」語,「教」釋為教化。此處應該相同。再者「教不時則傷世」以下言「先王之為樂也,以法治也。」「教」應與「治」有關,所以「教」應釋為教化,不應釋為樂。(8)事:徭役、兵事。(9)《集解》引王肅語說:「君行善,即臣下之行皆象君之德」。如此則與上文無關,誤。「善」指樂,「行」讀(hang),指舞行,「德」指治行。十獄訟:刑獄訴訟。煩:《禮記》作繁,孔穎達疏釋為繁多。此作煩,通。(
11)獻禮:食饗之禮,主人以酒食敬賓客,或賓客以酒食敬主人,先敬者為獻,答之者為酬。敬一次為一獻。(
12)百拜:極言其拜揖次數之多,不是確數。按《儀禮·公食大夫》,一獻之拜包括:賓主坐定後,主拜賓,賓答拜,主人辭;升席後,賓再拜。然後獻賓黍稷、俎食、酒食、稻粱、庶羞等,每受一樣食物,賓都要先祭後食,祭則有拜,加上賓主間互拜,總計不下十數次。(
13)大事:《集解》引鄭玄語說:「大事謂死喪」。(
14)大福:《正義》說:「大福,祭祀者慶也」。
樂也者,施也(1);禮也者,報也(2)。樂,樂其所自生(3);而禮,反其所逢始(4)。樂章德,禮報情反始也。所謂大路者,天子之輿也;龍旂九旒(5),天子之旌也(6);青黑緣者(7),天子之葆龜也(8);從之以牛羊之群(9),則所以贈諸侯也。
(1)《正義》說,這一段是《別錄》第六章《樂象法》章的第五段,所以中華書局標點本《史記》於此段前空一行,表示第四章《樂施》已經完畢,此為另一層次。但細審文意,此一段其實是《樂施》章的第四段,應併入前一章,不可自為一個層次。以樂為施的道理,《正義》引庚尉之語說:「樂者所以宣暢四氣,導達性情,功及物而不知其所報,即是出而不反,所以謂施也」。意思是樂的性質是單向的,它只作用於人,而不包括人對樂的反映。(2)意思是,禮的性質與樂不同,禮是雙向的,它包括對人和人對己的反映(報)兩方面,即如《禮記·曲禮》所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3)這一句從樂的產生進一步闡釋「樂者,施也」的命題。意思是由於對自己心中產生的心情而歡樂,才產生了樂,不是由於對方的回報產生的。(4)此是闡述「禮者,報也」的命題,意思如《樂記》中孔穎達所釋:「禮反其所自始者,言王者制禮,必追反其所由始祖。若周由後稷為始祖,即追祭後稷 ,報其王業之由,是禮有報也」。(5)龍旂:繪(或繡)有龍紋圖案的旗。古人以圖案不同定旗名,如《周禮、春官、司常》所載:「日月為常,交龍為旂」,熊虎為旗」等。九旒(liu,流):旗下垂的飾物名旒,九旒言旒數有九個。《爾雅·釋天》載有旂旗制度,略。(6)自上句大路以下都是言禮報之事,即諸侯朝天子,天子回報的禮物。所以「天子之旌也」意思是天子回報諸侯、上公的旌旗。由《禮記·明堂位》知,天子之旂十有二旒,此處賜給上公、諸侯,故只有九旒。《樂記》孔穎達疏說:「侯伯七旒,子男五旒」同樣是指天子賜給侯伯、子男的旌旗。(7)《集解》引公羊傳何休注說青黑緣指龜的甲(ran,然),就是龜甲邊緣上青黑色細毛。(8)《禮記》葆作寶,通。寶龜,即占卜吉凶所用龜。(9)《禮記》孔穎達釋說:「天子既與大路, 龍旂及寶龜占兆,又隨從以牛羊非一,故稱群」。按:從,就是附帶、外加的意思,言天子贈諸侯大路,龍旂,寶龜之外,附帶給以成群的牛羊。因牛羊物賤不足為天子禮物,故言「從之」。
樂也者(1),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統同,禮別異(2),禮樂之說貴乎人情矣(3)。窮本知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也(4)。禮樂順天地之誠,達神明之德,降興上下之神(5),而凝是精粗之體(6),領父子君臣之節。
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將為昭焉(7)。天地欣合,陰陽相得,煦嫗復育萬物(8),然後草木茂,區萌達(9),羽翮奮十,角觡生(
11),蟄蟲昭穌(
12),羽者嫗伏(
13),毛者孕鬻(
14),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
15),則樂之道歸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