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正吃飯時,有二家婢進來道:「黃公子在外,要來拜別葉夫人,要求葉夫人一見。 」葉夫人道:「我亦何顏相見?請公子退步。 」郭夫人道:「年伯母差矣。 事已至此,便是曾門佳婿,正宜一見,勉之矢志前驅,無忘舊好。 難道周家到此尚有言說!且尚未受聘,彼亦無詞生波,何故卻之?」葉夫人聽了郭夫人之言,亦覺有理,遂起身帶家婢出到廳前見生。 對生道:「年小書生,浪蕩不軌,殊可羞人。 但事已至此,公子正宜矢志前驅,恢宏大業,老身仍留東床,待君坦腹。 」生云:「晚生癡情狂妄,開罪高明。 得蒙老夫人容恕前愆,仍念舊好,晚生銘入五內,終久不諼。 」葉夫人又道:「雖是如此說,但公子今日罹難,難道令尊翁老大人都無門人故友,可以代為解困者乎?何不修書達之?」生聞言,便對葉夫人道:「懵懵未及此,倘非夫人指示,晚生幾至忘忘懷。 早歲有友人,複姓歐陽者,名穎,與婿頗稱莫逆,現在京中,官居內翰。 莫若具書道達若情,諒渠必能排難。 」葉夫人答道:「好極。 」遂命家婢取出文房四寶,付生修書。 適綠筠亦在廳吃飯,聞葉夫人外堂見生,早已同郭未人站在屏風後詳聞其事。 遂跑到紅螭閣,將生與葉夫人部答之言詳述了一遍。 且道:「公子尚在修書,姐姐莫若遣月妹將小妹所封書及白金一緘,乘間貽之,豈不是好?」云娥遂將包封銀子付與愛月,仍一面同綠筠步出外廳,站在屏風之後偷覷。 須臾,生寫書畢,復對葉夫人道:「書已封畢,無人可往,奈何?」夫人未及答,恰好愛月在旁,乃說道:「可惜昨日紫墨嶼舟人不在此間,彼甚負俠,有托斷然無疑。 」生聽了,不勝歡喜。 乃道:「必須此人前去方好,剛才已同我來門首。 」生遂出去招入。 半欲寄書緣由對慕荊說了。 慕荊道:「今日恨不得插翅代公子效勞,何況北行一事。 小弟會也。 」葉夫人見慕荊如此說,即令愛月取白金十兩,交與慕荊為川資。 慕荊乃別葉夫人、黃生而去。 是夜,葉夫人知生明日起解,不忍相離,直挨一夜無眠。 次早差押登程,夫人出來相別。 生不得已,同押差而去不題。 卻說司墨自堂供救生之後,不敢回家,恐尚書重處,遂奔廣教寺投宿。 見一僧僮在門下,方才掃地。 見司墨來得慌忙,便問道:「兄長他鄉何處,高姓大名,甚事著忙到此?」司墨道:「小弟城中人,姓周。 」說猶未畢,那僧僮便介面道:「兄長既系城中,曾識我嘉興黃公子否?」司墨見問,益加倉皇,忙答道:「小弟略識此人,不知師兄問彼何事?」僧僮道:「實不相瞞,黃公子原是敝主公。 小弟在家,原名墨奴,只為跟公子來此拜訪友人,不知何意,將小弟寄在本寺。 弟亦嚐到城探問,竟無人不識者,所以一遇城中人,每每問及。 不知足下何以相識?」司墨道:「小弟倘非為黃公子,今日何為到此?」僧僮道:「卻是為何?」司墨遂將和情及私奔受屈,幸得改配北軍之事一一說了,且說:「弟怕歸家被責,無路可逃,奈何,奈何?」墨奴聽了,大哭起來,向司墨深深一揖道:「今日若非足下救我公子,我主僕斷無相見之期矣。 今足下擬欲奔逃,弟有一處可投。 家公子在家時有一位知己,複姓歐陽,同窗讀書,皆是小弟服待。 前進城探公子訊息,聞歐陽相公已中了進士,現為翰林。 莫若同小弟往京,投其門下,諒彼決然收留。 且公子現今發配北軍,途中或得相遇,亦未可知。 至於一路川資,前日公子付有十餘金在弟身邊,可無虞也。 」司墨道:「這等更妙。 」說畢,墨奴遂邀司墨入見長老,只以生來招為詞,即在寺中宿歇。 次早,二人遂辭了寺中眾人,向北而去不題。 正是; 閑忙不問榮枯事,萬里前程且共行 第二十回 俠客阻行旟蹇遭伏莽 流徒除解鐐亨通班荊 詞曰: 奔波不憚將書帶,釋紛始表男兒概。 那知偏遇黑旋風,腰纏解,孤身在,窮途撞入強梁界。 非與潢池同一派,獨泊只欣無阻礙。 流人聞報此經過,兵一隊,馬一隊,劈開手鐐馱歸寨。 右調《天仙子》 卻說王慕荊領了書倌,即日啟程,向長安而去。 一日,行到山東地方,歇了客店,不期狂雨大作。 那一夜適有竊盜,將慕荊行李負去。 次早慕荊起來,見了行李不在,遂慌忙追尋,不知去向。 乃跌足道:「我受知己之託,一旦至此,連身上川資皆空。 但到得京師,亦愿相與,曾榮我友人封書亦被竊去,如何是好?」須臾想道:「近聞此大義山有一夥哨聚,日夜在山下劫人財物。 此山乃北京通衢,凡發配罪人,皆從此經過。 莫若投入夥中,或得遇著公子經過山下,別生區處,豈不是妙?」主意已定,遂向大義山而來。 果見一夥巡哨,慕荊遂將投充情由對諸眾伙說了。 那一夥見慕荊狀貌非常,山中正少元帥,遂奉慕劑為主帥。 慕荊命眾人日夜巡緝,凡有罪發配的,俱要通報,切不可妄傷一人。 眾人領命在山下巡緝,不敢虜掠平人,遠近皆服。 日挨一日,只等黃生到來。 卻說黃生自同押差起解,是夜歇在店中。 將綠筠所贈,不識何物,取出來拆開一看,但見一緘書信,只見上面寫云: 妾吳綠筠襝衽先百拜,謹致書于大三元夫婿玉史黃公子文幾: 第2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駐春園小史》
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