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禹貢梁州之域。 明置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清初因之。 順治二年,置四川省,設巡撫,治成都。 十四年,增設四川總督。 康熙四年,改烏撒隷貴州。 七年,改設川湖總督,駐湖北荊州。 九年,移駐重慶。 十九年,又改為川陝甘總督,駐陝西西安。 雍正六年,改東川、烏蒙、鎮雄隷雲南,遵義隷貴州,省馬湖入敘州,改建寧衛為寧遠府,升錦、茂、達三州及資縣併為直隷州。 七年,升雅州為府。 十二年,升嘉定、潼川二州為府,升忠州為直隷州,置黔彭直隷。 乾隆元年裁,改酉陽土司為酉陽直隷州,升敘永為直隷。 十四年,復專設四川總督,裁巡撫,以總督兼理巡撫事,治成都。 二十五年,改松潘衛為松潘直隷,改雜古腦為理番直隷。 二十六年,改石砫土司為石砫直隷。 嘉慶七年,升達州為綏定府。 光緒三十年,升打箭爐為直隷。 三十二年,設督辦川滇邊務大臣,駐巴塘。 三十四年,改敘永為永寧直隷州,升打箭爐為康定府,升巴安縣為巴安府。 宣統元年,改德爾格忒土司為登科府。 東至湖北巴東縣; 一千七百六十里。 西至甘肅西寧番界; 一千二百四十里。 南至雲南元謀縣; 二千三十里。 北至陝西寧羌州。 一千一百八十里。 廣三千里,袤三千二百里。 由康定府至前藏拉薩,駐藏辦事大臣駐。 四千七百一十里。 北極高二十七度五十四分至三十二度二十二分。 京師偏西六度五十三分至十四度十二分。 宣統三年,編戶五百四萬一千七百八十,口五千二百八十四萬四百四十六。 都領府十五,直隷州九,直隷三,州十一,十一,縣百十八,土司二十九。 其名山:東北有嶓塚。 蜿蜒川、陝界者,巴山。 西北自岷分二支:南迤於大金川東西者,青城、蒙、瓘眉,在西者,噶察克拉嶺、折多山;其在岷東南迤者,摩天嶺、劍門山。 碩古裡,自青海東巴顏喀喇分支。 其大川:金沙、鴉龍、岷、嘉陵、渠、涪江,大渡河。 航路:東境自夔至敘。 驛路:自成都東北逾劍閣達陝西沔縣,西渡瀘定橋逾大雪山達西藏江卡。 鐵路:川漢,未竣工。 電線:自成都東達漢口,西達打箭爐。 成都府: 沖,繁,難。 明,府。 成綿龍茂道治所。 光緒三十四年裁總督。 布政使、提學使、提法使、鹽運使,巡警道、勸業道,將軍、副都統、提督駐。 舊領州六,縣二十五。 順治十六年,省羅江入德陽,省彰明入綿。 康熙元年,省崇寧入郫,省彭入新繁。 九年,省華陽入成都。 雍正六年,復設華陽,升綿、茂二州及資縣併為直隷州,以德陽、綿竹、安隷綿,汶川、保隷茂,資陽、仁壽、井研隷資,又省威入保。 六年,復設崇寧、雙流、彭、彰明四縣屬府。 七年,以彰明改屬龍安。 東北距京師五千七百十里。 廣二百四十里,袤二百七十里。 北極高三十度四十二分。 京師偏西十二度十六分。 領州三,縣十三。 成都 沖,繁,難。 倚。 武擔山在城西北隅。 西:龍華山。 北:天回山。 郫江自郫縣入,繞城東而南,入華陽,與錦江合,名二江,亦曰都江。 沱江自新繁入,逕縣北,又東流入新都。 金水河自城西穿城東出入江。 摩柯池在城內。 有天迥、沱江二鎮。 一驛:錦官。 華陽 沖,繁,難。 倚。 康熙九年併入成都。 雍正五年復置。 東:大面山。 西:西山,亦名雪嶺。 南:六對、鐵爐。 錦江一名汶江,自郫縣入,逕城南,折而東,會成都之郫江。 又折而西,新開河自雙流來會,下流入彭山。 浣花溪在城東南,一名百花潭。 驛同成都。 雙流 沖。 府西南四十里。 康熙元年併入新津。 雍正六年復置。 南:應天、宜城。 東南:普賢山。 新開河自溫江入,逕城南,東流入華陽。 石魚河、楊柳河亦自溫江入,逕城西南,合流入新津注大江。 溫江 繁。 府西少南五十里。 北:女郎、大墓二山。 岷江俗名溫江,即金馬河,自灌縣入,西南入新津。 石魚河在城西,自金馬河分流,楊柳河自石魚河分流。 又酸棗河自郫縣入,東流逕城北,俱入雙流。 新繁 繁。 府西北五十六里。 西北:五龍、平陽。 北:曲尺山。 沱江即北江,自郫縣入,逕城南,入成都。 北:清白江,即古湔水,自彭縣入,東入新都。 錦水河亦自彭縣入,東流逕城南,都橋河自彭縣西南分清白江,東流逕城北,俱入新都。 金堂 繁,難。 府東北七十里。 西:金堂山,縣以此名。 南:雲頂山,亦名百城山。 東:三學山。 綿陽河即綿水,自漢州合雒水入,右納馬木河。 又南至焦山陂,西有清白江及其枝津督橋河自新都入,合於城東。 其昆橋河即沱江,先後來會,是為中江,又南入簡州。 有古城、下市、柏茂三鎮。 新都 沖,難。 府北五十里。 南:龍門、赤岸。 北:麗元山。 沱江即毗橋河,下流自成都入。 督橋河、錦水河俱自新繁入。 錦水又歧為利水河,併入金堂。 其正流至城東南入湔水,在縣北,亦自新繁入,合彌牟水,東入金堂。 有彌牟、軍屯二鎮。 一驛:廣漢。 郫 沖。 府西四十五里。 西:平樂山。 北:郫江自崇寧入,東流入新繁。 郫江俗名油子河,自走馬河分流,逕城西,又東入成都。 沱江自崇寧入,東流入新繁。 西:九曲江分走馬河小支,繞城西北,下流入油子河。 雙清河即走馬河,亦自崇寧入,東流入華陽,為錦江。 有馬街一鎮。 灌 沖,繁。 府西北百二十五里。 西北:灌口、玉壘。 南:趙公山。 西南:青城山。 縣西南一里離堆,秦李冰鑿江處。 大江逕此分二大支,曰南江,曰北江。 南江分三派:正派南流入崇慶為西河;東派為白馬河,又分為裡石溪河,亦入崇寧;西派西南流,又分二支,俱入新津。 北江分南北二大派。 南派又分為三:曰龍安江,入崇慶;曰金馬河,入溫江;曰酸棗河,入郫縣。 北大派之南派曰沱江,北派曰湔水,俱入崇寧。 西南僚澤、西北玉壘、蠶崖三關。 彭 繁,疲,難。 府北九十里。 康熙元年,併入新繁。 雍正六年復置。 西北:彭門山,與牛心山隔江對峙。 又有大隋、中隋二山。 南:清白江自崇寧入,歧為督橋河,東入新繁。 西北:王村河,源出五峰山,南流折東入漢川,為馬水河。 錦水河亦自崇寧入,逕城南,東流入新繁。 瀰濛水源出琅邪山,即彌牟水上遊,東流至新津入湔江。 北:靜塞關。 崇寧 簡。 府西北八十里。 康熙元年省入郫。 雍正七年復置。 西:鐵砧山。 北:金馬山。 沱江自灌縣入,逕城南:東入郫縣。 湔水自灌縣分沱江,東流四十里,逕城北,又東入彭縣,為清白江。 郫江自灌縣入,逕城南,歧為走馬河。 又一支為油子河,俱南,東入郫縣。 徐偃河出郫江,亦自灌縣來會,東入彭縣。 簡州 沖,難。 府東少南百二十里。 東:李八百山。 西:孝子山。 東北:石鼓。 西南:忠國。 西北:丹景山。 中江即沱江,或稱雁江,自金堂入,合絳水,南流入資陽。 絳溪河發源西北月亮溝,東南流,逕城北,入江。 西南:赤水,一名黃龍溪,西流入仁壽,即蘭溪上源也。 有陽安關。 巡司駐龍泉鎮。 一驛:龍泉。 崇慶州 繁。 府西南九十里。 西:鶴鳴山。 西北:龍華山。 北:味江自灌縣入,逕州西,西南流,折東與白馬江合。 白馬江由味江分流,逕城東,又東南會西河,入新津為白西河。 黑石溪河自白馬江分流,至城東三江口,仍入白馬江。 羊馬江在白馬江東,自灌縣分大江,東南流,逕州境,又南入新津。 一驛:陽安。 新津 沖,難。 府西南九十里。 南:天柱山。 北:平蓋山。 東南:寶資山。 岷江自溫江入,逕城東,又東南流,入彭山。 北:白西河即味江,自崇慶入,東南流,合羊馬河,入江。 汶井江即古仆幹水,今名南河,自邛州入,東北流,逕城南,又東入江。 乾溪、溪水二河自灌縣分味江,西南流,折東南,逕城南,又東注汶井江。 漢州 沖,難。 府北少東九十里。 東:銅官、東覺二山。 雁江自什邡入,至州東北合沈犀河,有白魚河亦自什邡來注之。 又東南合雁江,入石亭江。 石亭江即雒江,亦自什邡入,逕州北,東南入金堂。 綿水自德陽入,逕州東,南流入雒江。 一驛:廣漢。 什邡 繁。 府北百三十里。 南:雍齒山。 西北:章山,即雒通山,雒水出焉,逕城北,東南流,入漢州。 金雁河、沈犀河、白魚河三水並出縣境,亦入漢州。 西:高鏡關。 第28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上》
第2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