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祀十有三:正月上辛祈穀,孟夏常雩,冬至圜丘,皆祭昊天上帝;夏至方澤祭皇地祇;四孟享太廟,歲暮祫祭;春、秋二仲,上戊,祭社稷;上丁祭先師。 中祀十有二: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孟春、歲除前一日祭太歲、月將,春仲祭先農,季祭先蠶,春、秋仲月祭歷代帝王、關聖、文昌。 群祀五十有三:季夏祭火神,秋仲祭都城隍,季祭砲神。 春冬仲月祭先醫,春、秋仲月祭黑龍、白龍二潭暨各龍神,玉泉山、昆明湖河神廟、惠濟祠,暨賢良、昭忠、雙忠、獎忠、褒忠、顯忠、表忠、旌勇、睿忠親王、定南武壯王、二恪僖、弘毅文襄勤襄諸公等祠。 其北極佑聖真君、東嶽都城隍,萬壽節祭之。 亦有因時特舉者,視學釋奠先師,獻功釋奠太學,禦經筵祗告傳心殿。 其嶽、鎮、海、瀆,帝王陵廟,先師闕裡,元聖周公廟,巡幸所蒞,或親祭,或否。 遇大慶典,遣官致祭而已。 各省所祀,如社稷,先農,風雷,境內山川,城隍,厲壇,帝王陵寢,先師,關帝,文昌,名宦、賢良等祠,名臣、忠節專祠,以及為民禦災捍患者,悉頒於有司,春秋歲薦。 至親王以下家廟,祭始封祖並高、曾、祖、禰五世。 品官逮士庶人祭高、曾、祖、禰四世。 其餘或因事,或從俗,第無悖於祀典,亦在所不禁。 此其概也。 若夫壇壝神位,祭獻品物,齋戒告虔,及一切度數節文,詳其異同,識其顛末,無遺無衤復,庶覽者可考而知已。 壇壝之制天聰十年,度地盛京,建圜丘、方澤壇,祭告天地,改元崇德。 天壇制圓,三成,上成九重,周一丈八尺;二成七重,周三丈六尺;三成五重,周五丈四尺:俱高三尺。 垣周百十有三丈。 地壇制方,二成,上成方六丈,高二尺;下成方八丈,高二尺四寸。 垣周百三十有三丈。 制甚簡也。 世祖奠鼎燕京,建圜丘正陽門外南郊,方澤安定門外北郊,規制始拓。 圜丘南鄉,三成,上成廣五丈九尺,高九尺;二成廣九丈,高八尺一寸;三成廣十有二丈,高如二成。 甃磚合一九七五陽數。 陛四出,各九級。 欄楯柱覆青琉璃。 內壝圓,周九十七丈七尺五寸,高八尺一寸。 四面門各三,門柱各二。 燔柴爐、瘞坎各一。 外壝方,周二百四丈八尺五寸,高九尺一寸。 四門如內壝。 北門後為皇穹宇,南鄉,制圓。 八柱環轉,重簷金頂。 基周十三丈七寸,高九尺。 陛三出,級十有四。 左右廡各五楹,陛一出,七級。 殿廡覆瓦俱青琉璃。 圍垣周五十六丈六尺八寸,高丈有八寸。 南設三門。 外壝門外北神庫、神廚各五楹,南鄉。 井亭一。 其東為祭器、樂器、椶薦諸庫。 又東為井亭、宰牲亭。 壇內垣北圓,餘皆方。 門四:東泰元,南昭亨,西廣利,北成貞。 成貞北為大享殿。 壇圓,南鄉。 內外柱各十有二,中龍井柱四。 金頂,簷三重,覆青、黃、綠三色琉璃。 基三成,南北陛三出,東西陛一出,上二成各九級,三成十級。 東西廡二重,前各九楹,後各七楹。 前為大享門,上覆綠琉璃,前後三出陛,各十有一級。 東南燔柴爐、瘞坎,制如圜丘。 內壝周百九十丈七尺二寸。 門四,北門後為皇乾殿,南鄉,五楹,覆青琉璃。 陛五出,各九級。 東磚門外長廊七十二,聯簷通脊,北至神庫、井亭。 又東北宰牲亭,薦俎時避雨雪處也。 壝外圍垣東、西、北各有門,南接成貞。 又西北曰齋宮,東鄉,正殿五楹,陛三出,中級十有三,左右各十五。 左設齋戒銅人,右設時辰牌。 後殿五楹,左右配殿各三楹。 內宮牆方百三十三丈九尺四寸。 中三門,左右各一。 環以池,跨石樑三。 東北鐘樓一,外宮牆方百九十八丈二尺二寸,池梁如內製。 廣利門外西北為神樂觀,東鄉。 中凝禧殿,五楹。 後顯佑殿,七楹。 西為犧牲所,南鄉。 又西為鐘樓,其大享殿圍垣南接圜丘,東、西轉北為圓形。 內垣高一丈一尺,址厚九尺,頂厚七尺,周千二百八十六丈一尺五寸。 外垣高一丈一尺五寸,址厚八尺,頂厚六尺,周千九百八十七丈五尺。 西鄉門二,南北並列焉。 乾隆八年,修齋宮,改神樂觀為所。 十二年,修內外垣,改築圜丘,規制益拓。 上成徑九丈,二成十五丈,三成二十一丈,一九三五三七,皆天數也。 通三成丈四十有五,符九五義。 量度準古尺,當營造尺八寸一分,又與九九數合。 壇面甃磚九重,上成中心圓面,外環九重,磚數一九累至九九。 二三成以次遞加。 上成每面各十有八,二成各二十七,三成各四十五,並積九為數,四乘之,綜三百有六十,以應周天之度。 其高上成五尺七寸,二成五尺二寸,三成五尺。 欄、柱、階級並準今尺。 古今尺度嬴縮稍差,用九則一。 復改壇面為艾葉青石,皇穹宇檯面墁青白石,大享殿外壇面墁金磚。 壇內殿宇門垣俱青琉璃。 十六年,更名大享殿曰祈年。 覆簷門廡壇內外壝垣並改青琉璃,距壇遠者如故。 尋增天壇外垣南門一,內垣鐘鼓樓一,嗣是祭天壇自新南門入,祭祈年殿仍自北門入。 二十年,改神樂所為署。 五十年,重建祈穀壇配殿。 光緒十五年,祈年殿災,營度仍循往制雲。 方澤北鄉,周四十九丈四尺四寸,深八尺六寸,寬六尺,祭日中貯水。 二成,上成方六丈,二成方十丈六尺,合六八陰數。 壇面甃黃琉璃,每成陛四出,俱八級。 二成南列嶽鎮五陵山石座,鏤山形;北列海瀆石座,鏤水形:俱東西鄉。 內壝方二十七丈二尺,高六尺,厚二尺。 正北門三,石砫六。 東、西、南門各一,石砫二。 北門外西北瘞坎一。 外壝方四十二丈,高八尺,厚二尺四寸。 門制視內壝。 南門後皇祇室,五楹,北鄉。 垣周四十四丈八尺,高一丈一尺。 正門一,外壝西門外,神庫,神廚,祭器、樂器諸庫,井亭,宰牲亭在焉。 西北曰齋宮,東鄉。 正殿七楹,陛五出,中九級,左右俱七級;南北陛一出,各七級。 左右配殿各七楹。 宮牆周百有十丈二尺。 門三,東鄉。 東北鐘樓一,壇內垣周五百四十九丈四尺,北、西門各三,東、南門各一。 外垣周七百六十五丈。 西鄉門三。 雍正八年,重建齋宮,制如舊。 乾隆十四年,以皇祇室用綠瓦乖黃中制,諭北郊壇磚壝瓦改用黃。 明年,改築方澤墁石,壇面制視圜丘。 上成石循前用六六陰數,縱橫各六,為三十六。 其外四正四隅,均以八八積成,縱橫各二十四。 二成倍上成,八方八八之數,半徑各八,為六八陰數,與地耦義符。 尋建東、西、南壝門外南、北瘞坎各二。 又天、地二罈,立陪祀官拜石如其等。 闕右社稷壇,制方,北鄉。 二成,高四尺。 上成方五丈,二成方五丈三尺。 陛四出,各四級。 上成土五色,隨其方覆之。 內壝方七十六丈四尺,高四尺,厚二尺,飾色如其方。 門四,柱各二。 壝西北瘞坎二。 北拜殿,又北戟門,楹各五,陛三出。 外列戟七十二,其西南神庫、神廚在焉。 壇垣周百五十三丈四尺,覆黃琉璃。 北三門,東、西、南各一門。 西門外宰牲亭一、井一。 西南為奉祀署。 壇東北正門一,左右門各一,俱東鄉,直闕右門,乘輿躬祭所出入也。 東南為社稷街。 乾隆二十一年,徙瘞坎壇外西北隅。 舊制壝垣用五色土,至是改四色琉璃磚瓦。 及省社稷壇高二尺一寸,方廣二丈五尺,制殺京師十之五雲。 朝日壇在朝陽門外東郊,夕月壇在阜成門外西郊,俱順治八年建。 制方,一成,陛四出。 日壇各九級,方五丈,高五尺九寸。 圓壝,周七十六丈五尺,高八尺一寸,厚二尺三寸。 壇垣前方後圓,周二百九十丈五尺。 月壇各六級,方四丈,高四尺六寸。 方壝,周九十四丈七尺,高八尺,厚二尺二寸。 壇垣周二百三十五丈九尺五寸。 兩罈具服殿制同。 燎爐,瘞坎,井亭,宰牲亭,神庫,神廚,祭器、樂器諸庫鹹備。 其牌坊曰禮神街。 雍正初,更名日壇街曰景升,月壇街曰光恆。 乾隆二十年,修建壇工,依天壇式。 改內垣土牆甃以磚,其外垣增舊制三尺。 光緒中,改日壇面紅琉璃,月壇面白琉璃,並覆金磚。 第35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上》
第3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