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神、地祇、先農三罈制方,一成,陛皆四出,在正陽門外。 先農壇位西南,周四丈七尺,高四尺五寸。 東南為觀耕台,耕耤時設之。 前耤田,後具服殿。 東北神倉,中廩制圓。 前收穀亭,後祭器庫。 內垣南門外,神祇壇在焉。 神壇位東,方五丈,高四尺五寸五分。 北石龕四,鏤雲形,分祀雲、雨、風、雷。 祇壇位西,廣十丈,縱六丈,高四尺。 南石龕五,鏤山水形。 分祀嶽、鎮、海、瀆。 二罈方壝,俱周二十四丈,高五尺五寸。 正門分南、北,餘如日、月壇。 又內垣東門外北齋宮,五楹,後殿,配殿,茶、膳房具焉。 乾隆時,更命齋宮曰慶成宮。 壇外垣周千三百六十八丈。 南、北門二,東鄉,南入先農壇,北入太歲殿。 殿七楹,東、西廡各十有一。 其前曰拜殿,燎爐一。 先蠶壇,乾隆九年,建西苑東北隅,制視先農。 徑四丈,高四尺,陛四出。 殿三楹,西鄉。 東採桑台,廣三丈二尺,高四尺,陛三出。 前為桑園台,中為具服殿、為繭館,後為織室。 有配殿,環以宮牆。 牆東浴蠶河,跨橋二。 橋東蠶署三,蠶室二十七,俱西鄉。 外垣周百六十丈,各省先農壇高廣視社稷,餘如制。 神位、祭器、祭品、玉、帛、牲牢之數神位,圜丘第一成,正位昊天上帝,南鄉。 配位八,首太祖訖宣宗,東西鄉。 凡位皆施幄。 第二成從位,東大明,次星辰。 西夜明,次雲、雨、風、雷。 常雩如冬至、大祀、大雩,有從無配。 祈穀位次視圜丘第一成,無幄。 方澤第一成,正位皇地祇,北鄉,配列祖、列宗,東西鄉。 第二成從位,東五嶽,啟運、隆業、永寧三山,次四海。 西五鎮,天柱、昌瑞二山,次四瀆。 因事祗告天地,不設配從位。 順治十七年,合祀大享殿,其正位左天帝,右地祇,南鄉。 東太祖,西太宗,配之。 從祀十二罈,大明位東,星辰、五嶽、啟運、四海、太歲、名山大川次之。 夜明位西,雲、雨、風、雷、五鎮、天柱、隆業、四瀆、帝王、天下神祇次之。 社稷壇中植石主,別設神牌,正位。 東大社,西大稷。 北鄉。 東配後土句龍氏,西後稷氏。 無幄。 壇下龕用木。 日壇東大明,無幄。 月壇正位夜明,配北鬥二十八宿、周天星辰,共一幄。 天神壇正中,左雲師,次風伯,右雨師,次雷師,南鄉。 地祇壇正中五嶽,右五鎮,次四海,左五陵,次四瀆,北鄉。 右旁京師山川,左旁天下山川。 無幄。 各省府、州、縣神祇位次,正中雲、雨、風、雷,左山川,右城隍。 其郊壇神位,皇穹宇、皇乾殿、皇祇室奉之。 神祇、社稷、日月神位,神庫奉之,祭時並移壇所。 太廟、奉先殿神牌置寢室龕位,祭時移前殿寶座。 至傳心殿、歷代帝王、先師各廟龕位,或分或合,無恆制。 祭器,圜丘正位,爵三,登一,簠、簋二、籩、豆十,篚、俎、尊各一,配從同。 惟大明、夜明■D9三十,夜明鉶皆二,雲、雨、風、雷視夜明。 常雩如冬至、大祀、大雩,正、從位俱籩六、豆二,告祭正位同。 方澤祈穀壇正、配位,暨方澤從位,並視圜丘。 ■D9、鉶視夜明。 太廟時享,帝、後同案,俱爵三,簠、簋二,籩、豆十有二,登、鉶、篚、俎各一。 尊前後殿同。 祫祭如時享,東廡每案爵三,簠、簋二,籩、豆十,鉶、篚、俎各一,尊共八案,分二座,爵、鉶倍之。 西廡同,惟簠、簋一,籩、豆四。 告祭,中、後殿俱籩六,豆二。 社稷壇大社、大稷,俱玉爵一,陶爵二,登、篚、俎、尊各一,鉶、簠、簋各二。 配位同,惟爵皆用陶。 祈告,籩六,豆二。 直省祭社稷,爵六,鉶一,籩、豆四,簠、簋、篚、俎、尊各一,如大社稷。 日壇、月壇、先農、先蠶壇,俱爵三,■D9三十,籩、豆十,鉶、簠、簋各二,登、篚、俎、尊各一。 直省祭先農如祭社稷。 天神壇四案,凡祈祀爵共十二,各用籩六、豆二、尊一、篚一。 地祇壇如之,惟案七共爵二十七耳。 報祀神祇,每案與日壇同,惟無■D9。 直省祭神祇,爵三,籩、豆四,鉶、簠、簋各二,篚、俎、尊各一。 時巡祭嶽鎮、海瀆同。 報祀增鉶一,因事遣祭仍用二。 餘同。 有司致祭無登、■D9。 太歲殿準先農,報祀亦如之。 祈祀,籩六、豆二,不羞俎。 先師正位視圜丘,惟用鉶二。 四配視正位,惟用籩、豆八,無登。 十二哲位,各爵三,鉶一,簠、簋一,籩、豆四,篚、俎、尊共用二。 兩廡二位同案,位一爵,凡獻爵六,共篚二,尊、俎俱各六,簠、簋各一,籩、豆各四。 視學、釋奠同。 乾隆三十三年,頒內府周鼎、尊、卣、罍、壺、簠、簋、觚、爵各一,陳列大成殿,用備禮器。 崇聖祠正位五案,案設爵三,籩、豆八,鉶、簠、簋各二,篚、俎、尊各一。 配位五案,設爵三,籩、豆四,鉶、篚、簠、簋各一,共俎二,尊二。 兩廡三案,案各與配位同,惟共篚為二。 光緒三十二年,增先師正位籩、豆為十二,崇聖祠籩、豆為十,闕裡、直省文廟暨崇聖祠祭器視太學。 歷代帝王正位十六案,案設爵三,登一,鉶、簠、簋各二,籩、豆十,篚一,共俎七,尊七。 兩廡配位二十案,案設爵十二,鉶二,籩、豆四,簠、簋、篚各一,共俎四,尊四。 傳心殿正位九案,案設爵、尊各三,鉶、篚各一,籩、豆二。 配位二案,案設爵三,籩、豆二,鉶、篚、尊各一。 關帝、文昌帝君俱爵三,籩、豆十,鉶、簠、簋各二,登、篚、俎、尊各一,惟後殿籩、豆八。 各省準京式。 先醫三皇位,位設爵三,籩、豆十,簠、簋、篚、俎、尊各一。 兩廡六案,案設簋、簠一,篚、尊各二,籩、豆四,共爵六。 都城隍爵三,籩、豆十,鉶、簠、簋各二,篚、俎、尊各一。 火神、東嶽廟,俱果盤五,篚、俎、尊各一。 黑龍潭、玉泉山、昆明湖各龍神祠、惠濟祠、河神廟俱三案,案設爵三,簠、簋二,籩、豆十,篚、俎、尊各一。 初沿明舊,壇廟祭品遵古制,惟器用瓷。 雍正時,改範銅。 乾隆十三年,詔祭品宜法古,命廷臣集議,始定製籩編竹,絲絹裡,魨漆。 郊壇純漆,太廟采畫。 其豆、登、簠、簋,郊壇用陶,太廟惟登用之,其他用木,魨漆,飾金玉。 鉶範銅飾金。 尊則郊壇用陶。 太廟春犧尊、夏象尊、秋著尊、冬壺尊、祫祭山尊,均範銅。 祀天地爵用匏,太廟玉,兩廡陶。 社稷正位,玉一陶二。 配位純陶。 又豆、登、簠、簋、鉶、尊皆陶。 日、月、先農、先蠶亦如之。 帝王、先師、關帝、文昌及諸祠,則皆用銅。 凡陶必辨色,圜丘、祈穀、常雩青,方澤、社稷、先農黃,日壇赤,月壇白。 太廟陶登,黃質采飾,餘俱白。 盛帛用竹篚,魨色如其器。 載牲用木俎,魨以丹漆。 毛血盤用陶,色亦如其器。 嘉慶十九年,定太廟簠、簋、豆與凡祭祀竹籩,三歲一修。 光緒三十二年,先師爵改用玉。 祭品,凡籩、豆之實各十二,籩用形鹽、薨魚、棗、慄、榛、菱、芡、鹿脯、白餅、黑餅、糗餌、粉餈,豆用韭菹、醓醢、菁菹、鹿醢、芹菹、兔醢、筍菹、魚醢、脾析、豚拍、酏食、糝食。 用十者,籩減糗餌、粉餈,豆減酏食、糝食。 用八者,籩減白、黑餅,豆減脾析、豚拍。 用四者,籩止實形鹽、棗、慄、鹿脯,豆止實菁菹、鹿醢、芹菹、兔醢。 籩六者,用鹿脯、棗、榛、葡萄、桃仁、蓮實。 豆二者,止用鹿醢、兔醢。 登一,太羹。 鉶二,和羹。 簠二,稻、粱。 簋二,黍、稷。 第36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上》
第3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