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告凡登極授受大典,上尊號、徽號,祔廟,郊祀,萬壽節,皇太後萬壽節,冊立皇太子,先期遣官祗告天地、太廟、社稷。 致祭嶽鎮、海瀆、帝王陵寢、先師闕裡、先師。 改大祀亦如之。 大婚冊立皇後,祗告天地、太廟。 尊封太妃、冊封皇貴妃及貴妃,祗告太廟後殿奉先殿。 追上尊謚廟號、葬陵,祗告天地、社稷、太廟後殿、奉先殿,並致祭陵寢、後土、陵山。 親征命將,祗告天地,太廟,社稷,太歲,火砲、道路諸神。 凱旋奏功,祗告奉先殿,致祭陵寢,釋奠先師,致祭嶽鎮、海瀆、帝王陵廟、先師闕裡。 謁陵、巡狩,並祗告奉先殿,迴鑾亦如之。 巡幸所蒞,親祭方嶽。 其所未蒞者,命疆臣選員遍祭嶽、鎮、海、瀆、所過名山大川。 其祭文香帛,遣使自京賫送。 帝王陵寢、聖賢忠烈暨名臣祠墓,凡在三十里內,遣官祭之。 歲暮祫祭,功臣配饗,祗告太廟中殿、後殿。 監國攝政,並遣官祭告太廟。 耕耤田,祗告奉先殿。 禦經筵,祗告奉先殿、傳心殿,修建郊壇、太廟、奉先殿,祗告天地、太廟、社稷。 興工、合龍,祭後土、司工諸神。 迎吻,祭琉璃窯神暨各門神。 歲旱祈雨,祗告天神、地祇、太歲。 越七日,祭告社稷。 三請不雨,始行大雩。 凡告祀,不及配位從壇。 至為元元祈福,則遣大臣分行祭告,頒冊文香帛,給禦蓋一,龍纛禦仗各二,蓋猶喬嶽翕河茂典雲。 習儀凡大祀前四十日,中祀前三十日,每旬三、六、九日,太常卿帥讀祝官、贊禮郎暨執事、樂舞集神樂署,習儀凝禧殿。 故事,祭祀先期,太常寺演禮壇廟中。 雍正九年諭曰:「是雖義取嫻熟,實乖潔齊嚴肅本旨也。 」乃停前一日壇廟演禮。 其前二日凝禧殿如故。 饗太廟,以王公一人監視宗室、覺羅官。 祀先師,祭酒、司業監視國子師生,同日習樂殿庭,令樂部典樂監視亦如之。 謁陵寢,讀祝官等亦遇三、六、九日習儀皇陵。 又歲暮將祭享,選內大臣打莽式,例演習於禮曹。 時議謂發揚蹈厲,為公庭萬舞變態雲。 陪祀順治時,詔陪祀官視加級四品以上。 康熙二十五年,以喧語失儀,諭誡陪祀官毋慢易。 尋議定論職不論級。 郊壇陪祀,首公,訖阿達哈哈番,佐領。 文官首尚書,訖員外郎,滿科道,漢掌印給事中。 武訖遊擊。 祭太廟、社稷、日月、帝王廟,武至參領,文至郎中,餘如前例。 禦史、禮曹並糾其失儀者。 既以浙江提督陳世凱請,文廟春秋致祭,允武官二品以上陪祀。 三十九年,申定陪祀不到者處分。 乾隆初元,定陪祀祗候例,祭太廟,俟午門鳴鼓;祭社稷,俟午門鳴鐘;祭各壇廟,俟齋宮鐘動:依次入,鵠立,禁先登階。 並按官品制木牌,肅班序。 七年,定郊廟、社稷赴壇陪祀制,遣官代行,王公內大臣等不陪祀,餘如故。 明年,定郊祭前一日申、酉時及祭日五鼓,禮部、察院官赴壇外受職名,餘祀止當日收受。 二十七年歲杪,諭通覈陪祀逾三次不到者,分別議懲。 鹹豐十年,諭朝日陪祀無故不到或臨時稱疾,並處罰。 光緒九年,申定祗候例,大祀夜分、中祀鷄初鳴,朝服蒞祭所。 志五十八 禮二(吉禮二) 郊社儀制郊社配饗祈穀雩祀天神 太歲朝日夕月 社稷先農先蠶地祇 嶽鎮海瀆山川 直省神祇 郊祀之制太祖禦極,焚香告天,建元天命。 天聰十年,設圜丘德盛門外,方澤內治門外,壇壝始備。 會征服察哈爾,獲元玉璽,躬親告祭,遂祀天南郊。 舊制,祭饗用生牢,頒百官胙肉。 帝曰:「以天胙而享於家,是褻也。 」諭改神前分享用熟薦。 尋征朝鮮,祭告天地,並祀北郊。 世祖入關宅帝位,於是冬至祀圜丘,奉日、月、星辰、雲、雨、風、雷配。 夏至祀方澤,奉嶽、鎮、海、瀆配。 南北分饗。 著為例。 四年,定郊祀薦生牢如初,惟躬祀南郊進胙牛一。 十四年,詔言:「人君事天如父,歲止一郊,心有未盡。 惟營殿禁中,歲時致祀,配以太祖、太宗,庶昭誠敬。 」禮臣乃援唐天寶四時孟月擇吉祭上帝故事,謂構上帝殿奉先殿東,元旦,萬壽,三節,夏冬二至,親詣致虔,儀物如郊祀。 惟內祭初安神位時讀祝辭,不用胙,不進酒,不燎牛。 從之。 至是始有禁中祀天禮。 十七年,敕廷臣議合祭儀,奏言仿明會典,前期一日,祭告各壇廟,定從祀十二罈。 是歲四月,禁中大饗殿遂合祀天、地、日、月暨諸神。 聖祖嗣位,詔罷之。 康熙二年,定郊祀躬親行禮,無故不攝。 四十六年,冬至大祀,會天寒,群臣以代請,勿許。 四十八年,帝違和,始令李光地攝行郊壇大禮。 越二年,祀圜丘如初。 嗣是帝年逾六十,兼病足,復令大臣攝之。 明年冬至,齋戒,猶力疾升壇省俎豆,量力拜跽,退處幄次,俟攝事者禮訖始還宮。 臣工固請停躬詣,猶勿許。 六十一年,祀南郊,始遣世宗恭代,距賓天止五日也。 雍正八年冬至,遇聖祖忌日,禮臣援舊例請代,下大學士九卿議。 奏言周禮春官稱大祭祀王不親則攝行。 唐、宋制,大祀與國忌同日,樂備不作。 議者謂饗神不可無樂,未若攝祀之當乎禮也,遣代便。 可其奏。 乾隆七年,定議周禮祀天用玉輅,唐、宋參用大輦,今親祀南郊,前期詣齋宮,宜禦玉輦。 是日,帝乘禮輿,易鑾輅,自降輦至禮成,如儀。 十四年,展拓兩郊壇宇,更新幄次。 越四載蕆事,規制始大備。 仁宗中葉,自製南北郊說,祀典如故。 鹹豐八年、九年,帝疾不能親,猶宮內致齋,屆日詣大高殿皇穹宇行禮。 穆宗、德宗,沖齡踐阼,皆遣代。 定親政日躬行。 宣統纘緒,監國攝政王行之。 郊社之儀,天聰十年,禮部進儀注,迄順治間,始定郊祀前期齋戒閲祝版玉帛香,省牲,祀日遲明,禮部太常官詣皇穹宇行禮。 奉神牌置壇所,司祝奉祝版,帝出宮乘輦,陪祀王公集午門金水橋從行,餘序立橋南迎送。 駕至昭亨門降輦,前引大臣十人,次贊引官、對引官導入更衣幄次,更祭服出,訖盥,詣二成拜位前,分獻官各就位。 典儀贊「迎神燔柴」,司樂官贊「舉迎神樂」,贊引奏「升壇」,帝升一成。 上詣香案前,跪上炷香,又三上香,複位,行三跪九叩禮。 典儀贊「奠玉帛」,司樂贊「舉樂」,帝詣神位前,跪搢玉帛奠案,複位。 典儀贊「進俎」,司樂贊「舉樂」,詣神位前,跪受俎拱舉,複位。 典儀贊「行初獻禮」,司樂贊「舉初獻樂」,樂作,舞幹戚舞,帝詣神位前,跪奠爵,俯伏。 讀祝官捧祝跪讀訖,行三叩禮。 自上香至獻爵,配位前儀同。 複位,易文舞。 亞獻、終獻舞羽籥,儀如初獻,不用祝,分獻官、陪祀官隨行禮。 三獻畢,飲福受胙,帝升壇至飲福位,跪,奉爵官酌福酒,奉胙官奉胙,跪進,受爵、胙,三叩,興,複位。 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禮,徹饌送神,司樂、典儀贊訖,率群臣行禮如初。 有司奉祝,次帛,次饌,次香,各詣燎所,唱「望燎」。 帝詣望燎位,半燎,禮成,還大次,解嚴。 太常官安設神牌,如請神儀。 若遣代,則行禮三成階下,升降自西階,讀祝跪二成階下。 罷飲福、受胙禮。 送燎,退立西偏。 餘如制。 雍正元年,令陪祀官先蒞壇祗候。 方澤,前期但閲祝版。 上香畢,奠玉帛,用瘞貍。 餘與郊天同。 南郊,詣壇齋宿,自順治十一年著例,無常儀。 乾隆七年定製,前一日,鑾儀衛嚴駕陳午門外太和門階下。 巳刻,太常卿詣乾清門奏請詣齋宮,帝禦禮輿出太和門,降輿乘輦,警蹕鳴鐘鼓,至昭亨門外降。 寺卿導入門左,詣圜丘視壇位。 分獻官分詣神庫、神廚視籩豆牲牢。 帝出內外壝南左門,至神路西升輦,如齋宮。 從祀官俟帝入,退歸齋所。 翼日屆時,寺卿導入大次,更禮服出,復導駕詣壇行禮,畢,還宮。 第36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上》
第3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