雩祀關外未嘗行。 順治十四年夏旱,世祖始禱雨圜丘,前期齋三日,冠服淺色,禁屠宰,罷刑名。 屆期,帝素服步入壇,不除道,不陳鹵簿,壇上設酒果、香鐙、祝帛暨熟牛脯醢,祭時不奏樂,不設配位,不奠玉,不飲福、受胙。 餘如冬至祀儀。 其方澤、社稷、神祇諸壇,則遣官蒞祭。 既得雨,越三日,遣官報祀。 定躬禱郊壇儀自此始。 越三年又旱,卜吉致齋,步至南郊,躬親告祭。 於時天無片雲,頃之乃大雨。 報祀如初。 康熙九年夏旱,詔百官修省,禮部祈雨。 明年,帝親禱。 自後躬祀以為常。 二十六年,親制祝文祈告,雨立降。 又嘗設壇宮禁,跽禱三晝夜,日惟淡食,越四日,步禱天壇,雨驟澍,步還宮,衣履霑濕雲。 乾隆七年,禦史徐以升奏言:「春秋傳:‘龍見而雩,為百穀祈膏雨也。 ’祭法:‘雩宗,祭水旱也。 ’禮月令:‘雩,帝用盛樂,命百縣雩祀,祀百闢卿士有益於民者,以祈穀實,是為常雩。 ’周禮:‘稻人,旱又共雩斂。 ’春秋書雩二十有一,有一月再雩者,旱甚也。 是又因旱而雩。 考雩義為籲嗟求雨,其制,為壇南郊旁,故魯南門為雩門,西漢始廢,旱輒禱郊廟。 晉永和立壇南郊,梁武帝始徙東,改燔燎從坎瘞。 唐太宗複舊制。 宋時孟夏雩祀上帝。 明建壇泰元門東,制一成,旱則禱。 我朝雩祭無壇,典制似闕,應度地建立,以符古義。 」下禮臣議。 議言:「孟夏龍見,擇日行常雩,祀圜丘,奉列祖配。 四從壇,皆如禮。 孟夏後旱,則仿唐制,祭神祇、社稷、宗廟。 七日一祈,不足,仍分禱。 旱甚,大雩。 令甲,祈雨必望祭四海,至是罷之。 又行大雩,用舞童十六人,衣玄衣,分八列,執羽翳,三獻,樂止,乃按舞。 歌禦製雲漢詩八章,畢,望燎。 餘同常雩。 至久雨祈晴,宜仿春秋傳鼓用牲,通考禜祭制,伐鼓祀少牢。 禜祭國門,雨不止,則伐鼓用牲於社。 罷分禱,停僧道官建壇諷經。 其直省州、縣舊置耤田壇祀,仍依雍正四年例。 孟夏行常雩,患旱,先祭境內山川,次社稷。 患霪潦祈晴,如京師式。 」十七年,增祈雨報祭樂章。 二十四年,常雩不雨,帝步禱社稷壇,仍用玉。 六月大雩,親制祝文,定儀節。 前一日,帝常服視祝版,詣壇齋宿,去鹵簿,停樂。 出宮用騎,扈駕大臣常服導從。 至南郊,步入壇,視位上香。 祀日,帝雨冠素服步禱,從臣亦如之。 不燔柴,不晉俎,不飲福、受胙。 三獻畢,舞童舞羽、歌詩,退,皆如儀。 帝率★臣三拜,徹饌,望燎。 禮成,還宮。 三十七年,帝以年老,命酌損儀節視圜丘。 嘉慶十八年,以欽天監雩祀擇日,頻年恆在立夏節,殊乖古義,敕立夏後數日蠲吉行。 著為例。 道光十二年六月大雩,親制祝文,省躬思過。 是夕雨。 報謝如常儀。 禦史陳焯請再申虔禱。 帝曰:「祭法有祈有報。 以報為祈,非禮也。 其勿逾舊制。 」 天神順治初,定雲、雨、風、雷。 既配饗圜丘,並建天神壇位先農壇南,專祀之。 雍正六年,諭建風神廟。 禮臣言:「周禮燎祀飌師,鄭康成注風師為箕星,即虞書六宗之一。 馬端臨謂,周制立春醜日,祭風師國城東北,蓋東北箕星之次,醜亦應箕位。 漢劉歆等議立風伯廟於東郊。 東漢縣邑,常以丙戌日祀之戌地。 唐制就箕星位為壇,宋仍之。 今卜地景山東,適當箕位,建廟為宜。 歲以立春後醜日祭。 」允行。 規制仿時應宮,錫號「應時顯佑」,廟曰宣仁。 前殿祀風伯,後殿祀八風神。 明年,復以雲師、雷師尚闕專祀,諭言:「虞書六宗,漢儒釋為乾坤六子,震雷、巽風,並列禋祀。 易言雷動風散,功實相等。 記曰:‘天降時雨,山川出雲。 ’周禮以雲物辨年歲,是雲與雷皆運行造化者也。 並官建廟奉祀。 」於是下所司議,尋奏:「唐天寶五載,增祀雷師,位雨師次,歲以立夏後申日致祭,宋、元因之。 明集禮,次風師以雲師,郡、縣建雷雨、風雲二罈,秋分後三日合祭。 今擬西方建雷師廟,祭以立夏後申日。 東方建雲師廟,祭以秋分後三日。 」從之。 乃錫號雲師曰「順時普應」,廟曰凝和;雷師曰「資生發育」,廟曰昭顯;並以時應宮龍神為雨師,合祀之。 嘉慶二年旱,禱雨既應,仁宗蒞壇報祀,入壇中門降輿,至壝南門外,盥畢入,升壇。 以次詣雲、雨、風、雷神位上香,二跪六拜。 初獻即奠爵、帛,讀祝,不晉俎,不飲福胙。 餘如故。 太歲殿位先農壇東北,正殿祀太歲,兩廡祀十二月將。 順治初,遣官祭太歲,定孟春為迎,歲暮為祖。 歲正月,書神牌曰「某幹支太歲神」,如其年建。 歲除祭畢,合祝版燎之。 凡祭,樂六奏,承祭官立中階下,分獻官立甬道左右,行三跪九拜禮。 初獻即奠帛,讀祝,錫福胙,用樂舞生承事,時猶無上香儀也。 乾隆十六年,禮臣言同屬天神,不宜有異,自是二祭及分獻皆上香。 太歲、月將神牌,舊儲農壇神庫,至是亦以殿廡具備,移奉正屋。 臨祭,龕前安神座。 畢,復龕。 舊制,祭太歲遣太常卿行禮,兩廡用員分獻。 二十年,改遣親王、郡王承祭。 次年,定太常卿為分獻官。 雍、乾以來,凡祈禱,天神、太歲暨地祇三罈並舉,遣官將事,陪祀者鹹與焉。 前期邸齋一日,承祭官拜位。 天神壇在南階下,太歲與常祀同,俱三跪九拜。 天神用燎,太歲兩廡不分獻,不飲福、受胙。 朝日、夕月,初以大明、夜明從祀圜丘,罷春秋分祀。 順治八年,建朝日壇東郊,夕月壇西郊。 朝日用春分日卯刻,值甲、丙、戊、庚、壬年,帝親祭,餘遣官。 樂六奏,舞八佾。 凡親祭,入自壇北門,至甬道更衣大次,盥畢,升西階就位,行三跪九拜禮。 奠獻遣有司行。 遣代則行禮階下,惟讀祝時跽壇上。 初日壇用露祭。 雍正四年,始援社稷例,立龕壇下芘風雨。 乾隆十一年,具服殿成,罷更衣大次。 是歲春分翼日日食,高宗蒞祭,不乘輦,不奏樂,不陳鹵簿。 三十九年躬祭,入霝星左門,如幄次行禮,以年高酌減禮文,非恆式也。 夕月用秋分日酉刻,奉星辰配,凡醜、辰、未、戌年,帝親祭,餘遣官。 樂六奏,儀視日壇稍殺,親臨較少。 升壇行禮,二跪六拜,初獻奠玉帛,讀祝,餘如朝日儀。 遣官則拜壇下。 乾隆三年戊午,例遣官,帝因初舉祀典,仍親祭如禮。 五十五年,酌損節文,如日壇例。 嘉慶五年庚申,效高宗故事,仍親祭,不遣官。 十九年,定親祭儀,祀配位用親王、郡王上香。 二十三年,世宗忌日值月壇齋期,諭陪祀執事官改常服,餘如故。 社稷之祀自京師以至直省府、州、縣皆有之,其在京師者,建壇端門右。 世祖宅帝位,祭告如儀。 定製,歲春、秋仲月上戊日,祭大社、大稷,奉後土句龍氏、後稷氏配。 祭日,帝親蒞,壇上敷五色土,各如其方。 樂七奏,舞八佾。 帝出闕右門降輦,道北門出入,祭時出拜殿,至壝北門外就位,自北階升壇上香,詣正位奠獻。 有司分祭配位。 升北階,降西階,不晉俎,三跪九拜。 餘儀如北郊舊例。 祭日逢國忌,不改期,易素服。 康熙三年,遇太宗忌日,始改中戊。 雍正二年,平青海,告祭行獻俘禮。 自是平定籓部,獻俘以為常。 乾隆十七年,改送燎為望瘞。 明年,增望瘞樂章。 三十七年,以年老更儀節。 幄次先設拜殿,帝禦輦至壇外門,易禮輿,入右門,至拜殿東階下,乃降。 升階行禮,禮成,升輿如初。 故事,祭日遇風雨,拜位香案徙殿中,神位祭品露設如故。 帝曰:「社稷之制,不立棟宇,以承天陽。 今神牌藏神庫,是在棟宇內也。 移奉殿中,復何嫌忌?」四十一年,定祭日遇風雨,神牌安奉殿內,祭器、樂虡移設拜殿,猝遇則用木龕覆神牌,其拜殿別設香案。 嘉慶五年,仁宗詣壇祈雨,視春秋致祭儀,惟祭品用脯醢、果實,不飲福。 前三日及祭日,王、公、百官皆齋戒,禁屠宰,不理刑名。 餘悉如故。 並諭親詣祈禱、報祀均步行,以隆典禮。 其在府、州、縣者,順治元年建,歲祭亦用上戊,府稱府社、府稷,州、縣則雲某州、縣社、稷。 第36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上》
第3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