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朝,各省祀猛將軍元劉承忠。 先是直隷總督李維鈞奏:「蝗災,土人禱猛將軍廟,患輒除。 」於是下各省立廟祀。 已,兩江總督查弼納亦言:「猛將軍廟祀所在無蝗害,無廟處皆為災。 」被訶責。 詔言:「水旱蝗災,疆吏當修省,勿專事祈禱。 」錢塘祀伍員,封英衛公;臨安祀錢鏐,封誠應王;蕭山祀宋張夏,封靜安公;紹興祀明知府湯紹忠,封寧江伯,後司事莫龍附焉;汶上祀明尚書宋禮,封寧漕公,老人白英封永濟神附焉;灌縣祀秦蜀守李冰,封敷澤興濟通裕王,子二郎,為承績廣惠英顯王;德清祀元戴繼元,封保濟顯佑侯;徐聞祀故水師副將江啟龍,封英佑驍騎將軍,後附祀張瑜,錫號「襄靖普佑」;江南山陽祀唐許遠,封威靈顯佑王;浮梁祀張巡,錫號「顯佑安瀾」。 高宗朝,陳留祀河神守才,後建廟江南,曰靈佑觀;清河祀明張襄,封彰靈衛漕將軍;廣西祀蜀將武當,封顯佑英濟廣福王;濱河各縣祀故河督硃之錫,封助順永寧侯。 仁宗朝,追封天後父積慶公,母曰夫人;永綏鎮筸祀宋楊灝,封宣威助順靖遠侯;蕪湖祀蜀漢孫夫人;曹縣祀張桓侯飛、趙將軍雲;江南山陽祀湖神譚氏,封昭靈顯佑水府都君;南昌祀旌陽令許遜,封靈感普濟神;直省祀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唐呂岩;仁和祀孚順侯宋蔣崇仁,弟孚惠侯崇義、孚佑侯崇信;會稽祀漢曹娥,封福應夫人;慈谿祀天井潭神宋劉揚祖;義烏祀明漕運總管陳道興;都昌左蠡鎮祀元將軍長興;湖州、蘇州祀太湖神明王天英;高郵祀露筋祠神;淮揚運河祀康澤靈應侯宋耿裕德;漢城祀竇孝婦;錢塘祀金華將軍五代曹杲。 宣宗朝,翁源祀元詹姓三神,並封侯。 建德祀故知府王光鼎;浙江新城祀宣靈王周雄;黔陽祀殉難知縣周文煜;鄞縣祀濱江靈廟神宋晁說之,封孚惠侯;白鶴山廟神唐任侗;茅山廟神張仁皓;長沙祀元李育萬,封廣濟李真人;莆田祀宋長樂錢氏室女;蕭山祀江塘神元楊伯遠妻王氏;又祀唐董戈管、張實、張耀、張聖,宋盧萬,故知縣賈國楨、姚文熊;浙江祀太湖神晉張賁;鄒溪廟神宋裴肅;仁和祀宋施全為興福廟神;奉化祀元馬稱德為進林廟神;滕縣祀明馮克利為三界廟神;慈谿祀漢張竟暨子齊芳;杭州祀靈感廣大觀音大士,加封慈濟;郫縣祀古蜀王杜宇,開明;綿州祀漢蔣琬;新寧祀宋陳仲真;欽州祀故副將景懋;永定河、張秋鎮並祀九龍陳將軍;福建歸化祀福順夫人莘氏。 文宗朝,臨清、東昌、河南正陽關並祀金龍四大王,靖遠、鎮遠、綏遠三侯,俱晉王爵;永城祀觀音大士、孚佑帝君;潮陽及江南高堰祀顯佑安南神;潮陽祀威顯靈佑王;廣東祀明石康令羅神;長沙祀晉陶淡暨侄烜,並號陶真人;桂平祀孚應惠濟王宋甘佃;連江祀崇福昭惠慈濟夫人唐陳昌女,孚濟將軍黃助暨弟昭遠將軍;會稽祀回向廟神漢陳德道;杭州、嘉興、湯陰、武昌並祀宋嶽飛;三水祀玄壇正一真神;靈山祀明硃將軍統鑒;潮州祀安濟王漢王伉;奉化祀漢陳鴻;歸善祀明王守仁、後唐何澤、元譚道;歙縣祀唐汪華,陳程靈洗暨子文季;嚴州祀孚惠王唐邵仁祥;鎮洋祀元忠正王李祿、宋忠惠侯楊滋;壽寧祀懿政天仙馬氏女;全州祀無量壽佛唐周全真,威信侯柴崇泆;攸縣祀唐杉仙真人陳皎;淳安祀吳山陰侯賀齊;宜章祀唐武陵侯黃師浩;四會祀宋阮大師子鬱、梁化師慈能;南雄祀聖化夫人練氏;淮安祀周王子晉;封普惠祖師。 穆宗朝,加金龍四大王封號至四十字,廟祀封丘、臨清、張秋鎮、六塘河;封故河督慄毓美誠孚慄大王,附祀鄆城神廟;廣東祀大鑒禪師盧惠能,靈通侍者陳道明;寶山祀故知縣胡仁濟;廣州祀唐陳四公、五公;廣豐祀明太保胡德濟;瀏陽祀宋指揮溫康孟;襄垣祀昭澤王唐焦姓神;山陰祀元楊興嗣;福建永安祀唐田王李肅;廣東祀石龍太夫人馮洗氏,錫號「慈佑夫人」;上饒祀鷹武將軍唐李德勝;善化祀朗公普濟真君唐邱姓神,明李真人潤濟;羅定祀殉難州同金芳,封護國神;貴州祀唐南霽雲;會昌祀晉賴公神;新會祀宋戴存仁;上虞祀顯應侯宋陳賢,封護國潮神;張秋鎮祀明楊四將軍,故河督黎世序,封孚惠河神;長沙祀周真人福壽,瞿真人餐岑;溫州祀唐楊精義;陽曲祀晉大夫竇犨;孟縣祀晉趙武;上虞祀唐桑憲保,封桑王神;濱河祀故祥河同知王仁福,封將軍;南安祀宋廣澤尊王郭忠;棲霞祀元邱真人處機;麻城祀五腦山土主神張瑞;高要祀太保神宋盧僧;邵陽祀唐鄭洞天;黔陽祀唐孝子劉三將軍;江都祀漢杜女仙暨康女仙紫霞;平江祀唐楊孝仙耀庭。 德宗朝,甌寧祀三聖夫人;福建祀白玉蟾真人葛長庚;增城祀賓公佛;上杭祀黃仙師、幸仙師;介休祀空王古佛田志超;雙流祀僧大朗;廣德祀漢張渤;項城祀傅宗龍;寧武祀明周遇吉;封丘祀漢百里嵩;長樂祀唐郭子儀;長沙祀雷萬春;交城祀晉大夫狐突;潞城祀唐李靖;臨海祀唐林洪;雲陽祀張飛;廣西祀漢馬援,明王守仁。 光緒二十七年,兩宮西狩,迴鑾,禦舟濟河,波濤不驚,特加大王、將軍諸封號。 凡予祀皆有封號,不悉紀,紀其著者。 或前朝已封,今復加號,或當代始封,後屢加號,則悉略之。 定例,封號至四十字不復加,間有之,非常制,止金龍四大王四十字外加號錫祜,天後加至六十字,復錫以嘉佑雲。 五祀,初循舊制,每歲暮合祭太廟西廡下。 順治八年定製,歲孟春宮門外祭司戶神,孟夏大庖前祭司灶神,季夏太和殿階祭中霤神,孟秋午門西祭司門神,孟冬大庖井前祭司井神,中霤門、午門二祀,太常寺掌之,戶、灶、井三祀,內務府掌之,於是始分祭,旋復故。 逮聖祖釐祀典,再罷之,並停專祀。 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宮中祀灶以為常。 八蠟之祭,清初關外舉行,廟建南門內,春、秋設壇望祭。 世祖入關,猶踵行之。 乾隆十年,詔罷蠟祭。 時廷臣猶力請行古蠟祭,高宗諭曰:「大蠟之禮,昉自伊耆,三代因之,古制夐遠,傳注參錯。 八蠟配以昆蟲,後儒謂害稼不當祭。 月令:‘祈年於天宗。 ’蠟祭也。 註雲‘日、月、星、辰’,則所主又非八神。 至謂合聚萬物而索饗之,神多位益難定。 蠟與臘冠服各殊,或謂臘即蠟,或謂蠟而後臘。 自漢臘而不蠟,魏、晉以降,廢置無恆。 或溺五行家言,甚至天帝、人帝及龍、麟、硃鳥,為座百九十二,議者謂失禮。 蘇軾曰:‘迎貓則為貓屍,迎虎則為虎屍,近俳優所為。 ’是其跡久類於戲也,是以元、明廢止不行。 況蠟祭諸神,如先嗇、司嗇、日、月、星、辰、山、林、川、澤,祀之各壇廟,民間報賽,亦借蠟祭聯歡井閭。 但各隨其風尚,初不責以儀文,其悉罷之。 」自是無復蠟祭矣。 祭厲明制,自京師訖郡、縣,皆祭厲壇。 清初建都盛京,厲壇建地載門外。 自世祖入關後,京師祭厲無聞焉。 唯直省城隍合祀神祇壇,月朔、望有司詣廟上香,二跪六拜,暘雨愆期則禱。 復以城隍主厲壇祀。 順治初,直省府、州、縣設壇城北郊,歲以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用羊三、豕三、米飯三石、香燭、酒醴、楮帛祭本境無祀鬼神。 府曰郡厲,縣曰邑厲。 先期備祭物,有司詣城隍廟以祭厲告。 屆日設燎爐壇南,奉城隍神位安壇正中。 詣神位前跪,三上香,行禮用三拜。 送燎,奠三爵,退,神位復初。 志六十 禮四(吉禮四) 堂子祭天坤寧宮祀神令節設供求福祀神奉先殿壽皇殿 安佑宮 綏成殿附 滿洲跳神儀 堂子祭天清初起自遼瀋,有設桿祭天禮。 又於靜室總祀社稷諸神祇,名曰堂子。 建築城東內治門外,即古明堂會祀群神之義。 世祖既定鼎燕京,沿國俗,度地長安左門外,仍建堂子。 正中為饗殿,五楹,南鄉,匯祀群神,上覆黃琉璃。 前為拜天圜殿,北鄉。 中設神桿石座,稍後,兩翼分設各六行,行各六重,皇子列第一重,次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各按行序,均北鄉。 東南為上神殿,三楹,南鄉。 祭禮不一,而以元旦拜天、出征凱旋為重,皆帝所躬祭。 其餘月祭、桿祭、浴佛祭、馬祭,則率遣所司。 崇德建元,定製,歲元旦,帝率親王、籓王迄副都統行禮。 尋限貝勒止,已復限郡王止,並遣護衛往掛紙帛。 第37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上》
第3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