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親王世鐸等謂:「與其附會古典,不如恪守成規。 太廟中殿九楹,中楹仍舊,東西各四楹,請如道光初故事,增修改飾。 東次楹又次楹為昭位,太宗暨二後、聖祖暨四後、高宗暨二後、宣宗暨四後神主序焉。 西次楹又次楹為穆位,世祖暨二後、世宗暨二後、仁宗暨二後、文宗、孝德後神主序焉。 將來穆宗、孝哲後升祔,位居宣宗次。 」議上,醇親王奕枻韙之,奏言:「寓尊崇於變通,較諸說為當。 第廟楹有限,國統無窮,增修尚非至計。 祧廟為歷朝經制,無可避忌。 請敕自今以往,毋援百世不祧之文,當循親盡則祧之禮,庶钜典與天地常存。 」於時徐樹銘力主宣宗遺諭,以漢、唐增室為非,今用奉先殿增龕成案,億萬年後,勢難再加。 宜遵祖訓,豫定昭穆。 內閣學士鍾佩賢亦以為言,鴻臚寺少卿文碩且請建穆宗寢廟,而文治、寶廷尤力爭並龕簡陋,非永制。 兩宮太後不獲已,再下王大臣議,兼詢直隷總督李鴻章。 鴻章言:「周官,匠人營國,世室、明堂,皆止五室。 鄭注,五室並在一堂。 據此,則硃子所圖世室、親廟以次而南,未盡合制。 至建寢殿、增方殿,古制所無,禮親王等所言,未為無見。 我朝廟制,祖宗神靈,協會一室,一旦遷改,神明奚安?太廟重垣,庭墀殿陛,各有恆式。 準古酌今,改廟非便。 因時立制,自以援奉先殿增龕例為宜。 議者或嫌簡略,準古禮祔廟迭遷,亦止改塗易簷,並不大更舊廟。 今之龕座,猶晉、宋時坎室,晉華垣建議廟堂以容主為限,無拘常數。 王導、溫嶠往複商榷,始增坎室。 宋增八室,蔡襄為圖。 今之增龕,何以異是?」又謂:「奉先殿即古原廟,與太廟殊。 然雍正時奏定奉先殿神牌與太廟■A2若畫一。 成憲可循,不得謂增龕之制獨不可仿行太廟也。 至祧遷雖常典,而藏主之室,禮無明文。 鄭康成言周祧主藏於太廟及文武世室,是已祧之主與不遷之祖同處一廟,故廟亦名祧。 晉藏西儲夾室,當時疑其非禮,後世緣為故事。 儒家謂古祧夾室,殆為肊辭。 廟既與古不同,祧亦未容輕議。 唯醇親王所陳,為能導皇上以大讓,酌廟制以從宜。 」自此議遂定。 五年,穆宗暨孝哲後祔廟,位東序,西鄉,次宣宗。 七年,孝貞後升祔,次孝德。 宣統元年,孝欽後升祔,次孝貞。 是歲考議德宗祔廟事,禮臣言:「兄弟同昭穆,但主穆位空一室。 」其餘議禮諸臣,重宗統者,以為異昭穆不便;重皇統者,復以為同昭穆不合。 而大學士張之洞獨主:「古有祧遷之禮,則兄弟昭穆宜同。 今無祧遷之禮,則兄弟昭穆可異。 」議乃定。 其秋,詔曰:「我朝廟制,前殿自太祖以下七世皆南鄉,宣宗以下三世分東西鄉,與古所謂穆北鄉、昭南鄉不同。 穆、德二廟,同為百世不祧,宜守硃子之說,以昭穆分左右,不以昭穆為尊卑。 禮緣義起,毋因經說異同,過事拘執。 德宗祔廟,中殿奉西又次楹又五室穆位,前殿位次西旁文宗坐西鄉東穆位。 體先朝兼祧之旨,慰列聖在天之靈,垂為定製。 奉先殿位序亦如之。 」 時饗太宗建國初,遇清明、除夕,躬謁太祖陵,即時饗所由始。 崇德元年,建太廟成,凡四孟時饗,每月薦新,聖誕、忌辰、清明、中元、歲暮俱致祭。 五月獻櫻桃,命薦太廟。 凡新進果穀,皆先薦乃進禦,著為令。 順治元年,定時饗制,孟春擇上旬日,三孟用朔日,樂章六奏。 二年,命祭太廟如奉先殿儀,讀祝、致祭。 遣官祭福陵、昭陵、四祖廟,止上香燭、供酒果,不讀祝。 七月朔,秋祭太廟、四祖廟,中元祭陵,並用牛、羊。 尋定四祖廟祭例視京師,牲用生。 又饗太廟用熟牛,罷晉胙。 八年,定親饗制,飲福、受胙如圜丘。 奏樂備文、武佾舞。 康熙十二年,從禮臣言,祭太廟,質明將事。 二十四年春,親饗畢,諭曰:「往見贊禮郎宣祝,至朕名,聲不揚。 禮稱父前子名,子孫通名祖父,豈可慢易?嗣後垂為戒。 」 雍正十一年,世宗以廟饗無上香,奠帛、爵無跪獻,命大學士禮臣議增。 尋議言:「大祀莫重郊壇,孝享莫大配天。 宗廟典禮,宜視社稷。 祭社稷日,皇帝親詣上香,太廟自宜一例。 至帛、爵俱不親獻,皇帝立拜位前,所以亞郊壇也。 仍舊儀便。 」報可。 又定太廟神牌如奉先殿制,供奉居中。 請牌用太常官,獻帛、爵用侍衛,尋改用宗室官。 高宗嗣位,定三年持服內,饗廟禦禮服作樂如故,唯齋戒用素服,冠綴纓。 乾隆二年,用禮臣言,祝版書列聖尊謚。 香帛送燎時行中路,帝轉立東旁,俟奉祝帛官出,複位,如祀郊壇式。 尋定每日上香,守廟官行禮。 朔望用太常官。 嗣改宗室王公番行。 十二年,諭太廟獻帛、爵用宗室官,俾習禮儀、鎔氣質。 敕宗人府王公監視,後復定後殿獻帛、爵用覺羅官。 向例,饗廟,帝乘輿出宮,至太和門外改乘輦。 入街門,至神路右,步入南門,詣戟門幄次。 入升東階,進前殿門,就拜位。 禮成,出如初。 凡入門皆左。 三十七年,帝年漸高,略減儀節。 入廟時,改自闕左門輦入西北門,至廟北門外,輿入。 至戟門外東階下。 步入門,升階進殿。 行禮畢,出亦如之。 嘉慶四年,定時饗前殿座次。 太祖、太宗、世祖皇考、妣皆南鄉,聖祖皇考、妣東位西鄉,世宗皇考、妣西位東鄉,高宗皇考、妣東次西鄉。 以後帝、後位次仿此。 八年孟春時饗,禮臣卜吉初六日,仁宗以前三日致齋。 會逢高宗忌辰,服色未協,命改初八日。 嗣是春饗皆擇正月初八、九、十等日行之。 道光四年,諭廟饗謝福胙如祀社稷儀,王公百官隨行三跪九拜禮。 穆宗、德宗初立,時饗、祫祭遣親王代,逮親政始躬蒞。 宣統朝攝政王攝行。 祫祭歷代禘、祫分祭,禮說繽紛,罔衷古訓。 清制有祫無禘。 除夕饗廟,實始太宗,世祖本之,著為祭典。 順治十六年,左副都禦史袁懋功請舉祫祭,以彰孝治。 乃定歲除前一日大祫,移後殿、中殿神主奉前殿。 四祖、太祖南鄉,太宗東位西鄉。 先一日遣官告後殿、中殿,致齋視牲。 屆日世祖親詣,禮如時饗,自是歲以為常。 尋定祫祭樂舞陳殿外。 康熙時,禦史李時謙請行禘祭。 禮臣張玉書上言:「考禮制言禘不一,有謂虞、夏禘黃帝,殷、周禘嚳,皆配祭圜丘者;有謂祖所自出為感生帝,而祭之南郊者;有謂圜丘、方澤、宗廟為三禘者:先儒皆辯其非。 而宗廟之禘,說尤不一。 或謂禘止及毀廟,或謂長髮詩為殷禘,雍詩為周禘,而親廟、毀廟兼祭者。 唯唐趙匡、陸淳以為禘異於祫,不兼群廟。 王者立始祖廟,推祖所自出之帝,以始祖配之,故名禘。 至三年一祫,五年一禘,說始漢儒,後人宗之。 漢、唐、宋禘禮,並未考始祖所自出,止五歲中合群廟之祖,行祫禘於宗廟而已。 大抵夏、商以前有禘祭,而厥制莫詳。 漢、唐以後有禘名,而與祫無別。 周以後稷為始祖,以帝嚳為所自出,而太廟中無嚳位,故祫祭不及。 至禘祭乃設嚳位,以稷配焉。 行於後代,不能盡合。 故宋神宗罷禘禮。 明洪武初或請舉行,眾議不果。 嘉靖中,乃立虛位,祀皇初祖帝,以太祖配,事涉不經,禮亦旋罷。 國家初定鼎,追上四祖尊稱,立廟崇祀,自肇祖始。 太祖功德隆盛,當為萬世廟祖,而推所自出,則締造大業,肇祖最著。 今太廟祭禮,四孟分祭前、後殿,以各伸其尊。 歲暮祫饗前殿,以同將其敬。 一歲屢申祼獻,仁孝誠敬,已無不極。 五年一禘,可不必行。 」遂寢其議。 乾隆三十七年大祫,帝親詣肇祖位前上香,餘遣皇子親王分詣,複位行禮如常儀。 詣廟節文減之如時饗。 六十年將屆歸政,九廟俱親上香。 嘉慶四年,定歲暮祫祭,前殿座位視時饗。 鹹豐八年,文宗疾甫平,親王代行祫祭,然先祭時猶親詣拜跪焉。 其因時祫祭者,古禮天子三年喪畢,合先祖神饗之,謂之吉祭。 雍正二年,吏部尚書硃軾言:「皇上至仁大孝,喪三年如一日,今服制竟,請祫祭太廟,即吉釋哀。 」制可。 明年二月,帝詣廟行祫祭,如歲暮大祫儀。 自後服竟行祫祭仿此。 第37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上》
第3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