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簾儀鹹豐十一年,文宗崩,穆宗幼沖嗣位。 禦史董元醇奏請皇太後暫權朝政,稱旨,命王大臣等議垂簾儀制。 議上,懿旨猶謂「垂簾非所樂為,唯以時事多艱,王大臣等不能無所稟承,姑允所請」雲。 於是仲冬月朔,帝奉兩宮皇太後禦養心殿聽政,王公大臣集殿門外,行禮如儀。 凡召見內外臣工,兩宮皇太後、皇帝同禦養心殿,太後前垂簾。 或召某臣進見,議政王、禦前大臣番頒之。 引見外官,則禦養心殿前殿,議政王、禦前大臣率侍衛等按班分立,太後前垂簾設案,進各員銜名,豫擬諭旨,分別錄注。 皇帝前設案,各長官依例進綠頭簽,議政王等奉陳案上,引見如常儀。 皇太後簡單內某名鈐印,已,授王大臣傳旨。 其臣工請安摺,並具三分以進。 各省、各路軍事摺報,凡應降諭旨者,議政王等請旨繕擬後,次日呈閲頒行。 唯撰擬文句,仍本帝意,宣示臣工,宜書曰「朕」。 同治十三年,德宗入繼文宗,王公大臣復請兩宮皇太後垂簾,悉準同治初成式。 光緒六年,慈安皇太後薨,慈禧皇太後始專垂簾,制十三年歸政,德宗以時艱尚棘,凡召見、引見,仍升座訓政,設紗屏以障焉。 親政儀同治十二年正月,兩宮皇太後歸政,穆宗行親政典禮,先期遣告天、地、廟、社,屆日陳皇太後儀駕、皇帝法駕鹵簿,設表案慈寧宮門,檻內敷皇帝拜褥,太和殿內東旁設詔案,東次表案,丹陛中案各一。 午門外設龍亭、香亭,內閣學士奉皇帝慶賀表文納諸櫝,捧出。 大學士從至永康左門外,大學士接櫝,至慈寧門,升東階,陳案上,退。 內侍舉案入,庋慈寧宮寶座東,內閣學士奉詔陳殿中黃案,禮部官奉王公百官賀表陳東次黃案。 凡將軍、提、鎮賀表置龍亭內。 鴻臚寺官引和碩親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暨蒙古王公等集隆宗門外,不入八分公以下二品大臣以上集長信門外,三品以下集午門外。 欽天監報時,帝禦禮服乘輿出隆宗門,至永康左門外降,王以下隨行,至慈寧門,帝升東階,及門左,西鄉立。 日講官四人在西階,東鄉立。 前引大臣率侍衛在儀駕末,分左右立。 皇太後出禦慈寧宮,中和樂作,奏豫平章,升座,樂止。 帝就拜位,丹陛樂作,奏益平章。 王公大臣侍衛等循次鄉上立,贊「拜跪」,帝率群臣三跪九拜。 時西楹下置禦史二,鳴贊官二。 儀駕末及午門外禦史、禮部官、鳴贊官各二,藉以侍儀。 永康左門及諸門內外並置鳴贊官,接續外傳。 午門外各官隨同行禮,鳴贊官贊「禮成」,帝複位。 王大臣各複位立,皇太後還宮,禮部尚書奏「禮成」,然後帝還宮。 俄復出禦中和殿,執事官行禮畢,趨出就外朝立,帝禦太和殿,樂作,升座,樂止,鳴鞭三,王公百官行禮。 其宣表、頒詔並如前制。 光緒十三年德宗親政仿此。 大朝儀天命元年,始行元旦慶賀,制朝儀。 天聰六年,行新定朝儀,此班朝所繇始,崇德改元,定元旦進表箋及聖節慶賀儀。 順治八年,定元旦、冬至、萬壽聖節為三大節。 康熙八年,定正朝會樂章,三大節並設。 大朝行禮致慶,王以下各官、外籓王子、使臣鹹列班次,所司陳鹵簿、樂懸如制。 太和殿東具黃案。 質明,王、貝勒、貝子集太和門,不入八分公以下官集午門外。 禮部奉表置亭內,校尉舁行至午門外陳兩旁,奉表入太和殿列案上。 鴻臚卿引王、貝勒等立丹陛。 鳴贊官引群臣暨進表官入兩掖門,序立丹墀。 朝鮮、蒙古諸臣自西掖門入,立西班末。 糾儀禦史立西簷下東鄉者二人,丹陛、丹墀東西相鄉者各四人,東西班末八人,鳴贊官立殿簷者四人,陛、墀皆如之。 丹陛南階三級,鑾儀衛官六人司鳴鞭。 欽天監報時,皇帝出禦中和殿,執事官行禮畢,趨外朝視事。 駕出,前導、後扈如儀。 午門鳴鐘鼓,中和樂作,禦太和殿,樂止。 內大臣分立前後,侍衛又次其後護守之。 起居注官四人立西旁金柱後,大學士,學士,講、讀學士,正、少詹事立東簷下。 禦史、副僉都禦史立西簷下,鑾儀衛官贊「鳴鞭」,鳴贊官贊「排班」,王公百官就拜位立跪。 宣表官奉表出,至殿下正中北鄉跪,大學士二人展表,宣表官宣訖,置原案,丹陛樂作,群臣皆三跪九叩。 退,就立原次。 鴻臚寺官引朝鮮等使臣,理籓院官引蒙古使臣就拜次,三跪九叩,丹陛樂作,禮畢,樂止,退立如初。 賜坐,群臣暨外臣皆就立處一跪三叩,序坐。 賜茶畢,復鳴鞭三,中和樂作,駕還宮。 樂止,群臣退。 初制,外官元日朝覲,集保和殿前行禮,康熙二十六年後罷。 乾隆六年,定行在聖節朝賀行禮。 二十四年,定大朝百官班次,設立紅漆木牌。 五十四年,增置都察院長官二人,科、道三十六人,分立品級山旁整朝序。 又高宗初年,文三品、武二品以上賜茶,餘惟記注官、外國使臣與焉。 嘉慶二年罷賜茶。 令甲,元旦、萬壽節午時設宴,冬至節次日受賀。 萬壽節先謁太廟,次詣皇太後宮行禮,畢,受賀。 直省文武官值三大節,俱設香案,朝服望闕行禮,滿、蒙、漢軍分兩翼,漢官分文東武西。 常朝儀太祖丙辰建元後,益勤國政,五日一視朝,焚香告天,宣讀古來嘉言懿行及成敗興廢所由,訓誡臣民,然未垂為定製也。 崇德初,始定儀注,設大駕鹵簿,王以下各官朝服,俟帝出宮,樂作。 禦殿,升座,樂止。 賜坐,諸臣各依班次,一叩就座。 部、院官出班奏事畢,駕還宮。 順治九年,給事中魏象樞言:「故事有朔、望朝,有早朝、晚朝、內朝、外朝,今縱不能如往制,請一月三朝,以副厲精圖治至意。 」楊簧亦言:「舊例百官每月十一朝,似太繁數,今每日入朝奏事,較十一朝不為少,應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行朝參禮。 」自是遂定逢五視朝制。 尋定見朝、辭朝、謝恩各官,俱常朝日行禮。 帝禦太和殿,引見畢,賜坐賜茶,悉準常儀。 如是日不禦殿,各官行禮午門外。 外籓來朝暨貢使,亦常朝日行禮,如速返,則不拘朝期,即赴午門行禮,外官應速赴任者亦然。 又定常朝禦殿,王公入殿中旁坐如次。 康熙八年,定公、侯、伯以下各官為六班,按次列坐,後復改為九班。 九年,諭都察院糾察王大臣失儀。 二十年,置常朝糾儀禦史及司員。 雍正二年,遣侍衛四人監察朝班,定視朝日天未明,鴻臚寺官二人引左右翼官入西掖門依班坐。 鼓嚴,起立聽贊,自仗南引進,整齊班列,行禮如儀。 乾隆初,敕大小各官依內廷官例,黎明坐班。 十六年,諭部院大臣董率庶僚,常朝按期赴班,毋曠闕。 光緒九年,更定朝制,凡新除授各官,鴻臚寺列銜名交內閣,屆日禮部尚書、鴻臚卿請駕禦殿,導各官謝恩行禮,王公百官侍鹵簿後。 不禦殿,文武官則坐班午門外。 其時刻,春冬以辰正,夏秋以卯正,遇雨雪及國忌則免。 坐班日,鴻臚寺官按翼定位,王公集太和門外,東西各二班,百官集午門外,東西各九班,糾儀禦史吏、禮司員各四人,分列班首末,並西面北上。 屆時吏、禮司員受職名,糾儀官環班稽察,複位坐。 有間,以次出。 禦門聽政儀,清初定製,每日聽政,必禦正門,九卿科道齊集啟奏,率以為常。 雍正初,始定禦門典禮,凡部院所進本有未經奉旨者,摺本下內閣,積若幹,傳旨某日禦門辦事。 是日,乾清門正中設禦榻、黼扆、本案一。 黎明,部院奏事大臣暨陪奏官屬畢集庭內。 帝升座,侍衛左右立,記注官升西階,部院官升東階,各就列跪,尚書前,侍郎後,陪奏官又後。 尚書一人奉本匣折旋而進,詣本案前,跪陳於案,興,少退,趨東楹,轉入班首。 跪,口奏某事,畢,興,少退,率屬循階左降。 其奏事次序,戶、禮、兵、工四部輪班首上,三法司直第三班,吏部直第六班,宗人府則列部院前,翰詹科道及九卿會奏則居部院後,各依班進奏如初。 至吏部奏事,兼帶領各部番直司員八人,引見畢,始退。 內閣侍讀學士二人升東階,詣案前跪,舉本匣,興,退。 翰詹科道暨侍衛俱退。 時欽派讀本滿學士一人,奉摺本匣升東階,折旋而退,大學士從,依班次跪。 記注官少進東鄉立,奉匣學士詣案前跪啟匣,取摺本依次啟奏,帝降旨宣答。 大學士等承旨訖,興,自東階降,記注官自西階降。 駕還宮。 奏事時,令翰林官記注,自順治二年始。 第38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上》
第3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