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十八年,世祖崩,聖祖截髮辮成服,王、公、百官、公主、福晉以下,宗女、佐領、三等侍衛、命婦以上,男摘冠纓截發,女去妝飾翦發。 既大斂,奉梓宮乾清宮,設幾筵,朝、晡、日中三設奠,帝親詣尚食祭酒,三拜,立,舉哀。 王、公、大臣、公主、福晉、縣君、宗室公夫人詣幾筵前,副都統以上序立乾清門外,漢文官赴景運門外,武職赴隆宗門外,鹹縞素,朝夕哭臨,凡三日。 外籓陪臣給白布制服。 至四日,王公百官齋宿凡二十七日。 過此則日哭臨一次,軍民服除。 音樂、嫁娶,官停百日,軍民一月。 百日內票本用藍筆,文移藍印。 禁屠宰四十九日。 京城自大喪日始,寺、觀各聲鐘三萬杵。 越日頒遺詔天安門,★臣素服,三跪九拜。 宣畢,舉哀。 禮部謄黃,頒行各省。 聽選官、監生、吏典、僧道,鹹素服赴順天府署,朝夕哭臨三日。 詔至各省,長官帥屬素服出郊跪迎,入公廨行禮,聽宣舉哀,同服二十七日除,命婦亦如之。 軍民男女十三日除。 餘俱如京師。 殷奠,列饌筵二十一,酒尊十一,羊九,楮幣九萬。 讀文。 帝詣幾筵哭,內外傳哭,奠酒,率眾三拜,舉哀,焚燎。 設啟奠如殷奠儀。 屆日奉梓宮登大升轝,三祭酒,並祭所過門、橋。 帝號泣從,群臣依次隨行。 將至景山,內外集序,俟靈駕至,跪舉哀。 奉安壽皇殿訖,設幾筵,帝三祭酒,每祭一拜,哀慟無已。 皇太後再三撫慰,始還宮。 明日行初祭,帝釋服。 又明日行繹祭,周月行月奠,自是百日內月奠,期年內月奠,儀並視殷奠,唯所陳品幣有差。 期年滿月致祭,不讀文。 上尊謚廟號,祗告郊廟社稷。 屆日殯宮外陳鹵簿,作樂,大學士奉冊寶陳案上,三叩,退。 帝素服禦太和門,閲訖,一跪三拜,退立東旁。 大學士詣案前,復三叩,奉冊、寶列采亭內,如初禮。 校尉舁行,禦仗前導,車駕從。 王公百官先集協和門外,跪迎,隨行壽皇殿大門外,冊寶亭入,至簷前,帝入自左門,禮部長官先奉絹冊寶陳中案,退。 大學士詣亭前三叩,奉香冊寶陳左案。 帝就位,率眾三跪九拜,大學士從左案奉冊跪進,帝獻冊,授右旁大學士,跪受,陳中案上。 進寶亦如之。 乃宣冊,宣冊官奉絹冊宣訖,三叩,退。 宣寶儀同。 帝率眾行禮如初。 復詣幾筵前致祭,奠帛,讀文,三獻爵,如儀。 焚絹冊寶,禮成。 翌日頒詔如制。 百日內外集序,讀文、哭奠如初祭。 是日題神主,大學士一人進觀德殿,詣祔廟神主前上香,奉主至壽皇殿外陳案上,並三叩。 滿、漢大學士各一人,詣香案前復三叩。 填青訖,行禮如初。 奉主登黃轝,至觀德殿前止。 大學士進殿,詣祔奉先殿神主前三叩,奉主登安轝,隨黃轝後,出景山東門,入東華門,帝素服跪迎景運門內,從至乾清門,轝止。 帝詣兩神主前各三叩,先後陳案上,三獻,九拜,禮成。 諏吉升祔,祥吉禮。 大祭如初祭儀。 畢,帝升殿,延見群臣。 清明、中元、冬至、歲除,並以時致奠。 既卜葬吉,將奉移山陵,前三日,遣告天地、宗社。 前一日,設祖奠,儀如啟奠。 先是王大臣援引古禮,止駕遠送,不許。 至是奉太後懿旨,不獲已,勉遵慈命。 屆日內外齊集,帝詣梓宮奠酒,盡禮盡哀。 輔臣率執事官奉梓宮登轝啟行,鹵簿前導,冊寶後隨,帝攀號。 俟過,步至東安門外泣奠,群臣從之。 所過門、橋皆致祭。 途中宿次,朝夕奠獻,親王行禮,群臣舉哀。 百里內守土官素服跪迎道右。 至陵,奠獻如在途。 大葬前期,遣輔臣及三品以上官詣陵陳祭。 先三日,祗告如常告儀。 屆日輔臣詣梓宮告遷,三奠酒,奉梓宮登轝,群臣序立,跪舉哀。 俟轝過,哭從。 至地宮,王大臣奉梓宮入,冊寶陳左右,掩石門。 輔臣率眾三奠酒,舉哀,鹵簿儀仗焚。 饗殿成,奉安世祖神位,致祭如時饗。 屆二十七月,詣太廟祫祭,如歲暮祫祭禮。 康熙六十一年,聖祖崩,大斂,命王公大臣入乾清門瞻仰梓宮,並命皇子、皇孫行禮丹墀上,公主、福晉等鹹集幾筵殿前,帝及諸皇子成服。 以東廡為倚廬,頒遺詔,諭禮臣增訂儀節。 屆時帝立乾清宮外,西鄉,大學士奉遺詔自中道出,帝跪,俟過,還苫次。 大學士出乾清門,禮部尚書三拜跪受,餘如故時遺詔。 二十七日釋服,帝曰:「持服乃人子之道,二十七日服制,斷難遵從。 」群臣以萬幾至重,請遵遺詔除服。 不允。 復疏雲:「從來天子之孝,與士庶不同。 孝經曰,天子以德教加於百姓、施於四海為孝。 書稱高宗諒陰,晉杜預謂釋服後心喪之文。 蓋人君主宗廟社稷,祭為吉禮,必除服後舉行。 若二十七日不除,祀典未免有闕。 」復叩首固請,始俞允。 既釋服,仍移禦養心殿,齋居素服三年。 靈駕奉安壽皇殿,日三尚食。 退觀德殿席地坐,有事此進奏。 晡奠畢,始還倚廬。 群臣議進尊謚,帝親刺指血圈用「聖祖」字。 禮臣進儀注未愜意,更定。 前期並祗告奉先殿,至日閲冊、寶訖,帝行一跪三拜禮,東次西鄉立,俟冊寶亭行始還宮,豫至殯殿倚廬恭俟。 會朝鮮貢祭品,設幾筵前。 群臣鹹集,鴻臚寺官引來使入,立儀仗南,北鄉,三跪九拜。 遣官讀文,三祭酒,每祭一拜,眾及來使鹹舉哀行禮。 來使復行二跪六拜禮,焚燎,退。 外籓敖漢王請謁梓宮,報可。 自是蒙籓使者皆得入謁以為常。 雍正初元,將奉移景陵饗殿,廷臣援宋、明二代禮,謂嗣皇帝不親送梓宮,帝不允。 禮臣議奉安地宮後,題太廟神主,令親王敬奉還京。 帝曰:「明季帝王不親送梓宮,故令王大臣代行。 朕既親往,自宜親奉以還焉。 」先奉移二日,並遣告後土、昌瑞山神。 屆日,帝詣梓宮祭酒,率眾三拜,舉哀畢,趨立大門東旁。 梓宮出,跪,舉哀。 登大升轝,帝跪左。 禮臣祭轝,三叩。 靈駕發,帝步隨。 至景山東門,俟宿次。 至景陵,帝跪迎紅門外,舉哀。 徒步從,抵三洞橋,跪俟。 降大升轝登小轝,安奉饗殿,設幾筵,列冊、寶。 三祭酒,三拜,禮成。 帝不忍別,群臣以皇太後為言。 無已,翌日還蹕。 王大臣請禦門聽政,帝以梓宮未永安,命暫緩。 固請之,始行。 既卜葬,屆日晨帝詣景陵奠獻,躃踴哀慟,祭酒三拜,趨陵寢門外跪哭以俟。 龍輴入地宮,復祭酒三拜,出俟幄次。 題主、虞祭如常儀,歸奉主升祔太廟。 二十七月將屆滿,允吏部尚書硃軾請,祫祭太廟,頒示臣民。 世宗崩,喪禮悉依景陵故事。 越日朝奠,特簡王、貝子、公數人入內瞻仰,餘集乾清宮廊下行禮。 嗣後王公大臣、額駙暨台吉初至者,均得請旨瞻仰。 又命宗室三十人、覺羅二十人番上奠獻申哀慕。 頒遺詔,大學士奉至乾清宮簷下,帝親受之,陳案上,三拜。 大學士詣黃案前亦三拜。 詔出中門,帝跪迎,俟過,始還苫次。 詔至直省,軍民男女改素服二十七日。 梓宮奉移雍和宮,帝徒步隨行,群臣諫阻不獲,遂留居是宮。 至二十七日後始還。 月內日叩謁,月外間日一次,二月外三日一次。 第39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上》
第3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