塤有二,燒土為之,形皆橢圓如鵝子,上鋭下平。 前四孔,後二孔,頂上一孔,以手捧而吹之。 一黃鍾塤,內高二寸二分三釐,腹徑一寸七分一釐七豪,底徑一寸一分六釐八豪,陽月用之。 一大呂塤,內高二寸一分三釐三豪,腹徑一寸六分四釐二豪,底徑一寸一分一釐七豪,陰月用之。 簫二,截竹為之,皆上開山口,五孔前出,一孔後出,出音孔二,相對旁出。 一姑洗簫,徑四分三釐五豪,自山口至出音孔,長一尺五寸八分四釐二豪,陽月用之。 一仲呂簫,徑四分一釐六豪,自山口至出音孔,長一尺五寸一分五釐二豪,陰月用之。 笛二,截竹為之,皆間纏以絲,兩端加龍首龍尾。 左一孔,另吹孔,次孔加竹膜,右六孔,皆上出。 出音孔二,相對旁出。 末二孔,亦上出。 一姑洗笛,徑四分三釐五豪,自吹孔右盡,通長一尺二寸五分一釐七豪,陽月用之。 一仲呂笛,徑四分一釐六豪,自吹孔右盡,通長一尺一寸九分七釐二豪,陰月用之。 琴,面用桐,底用梓,魨以漆。 前廣、後狹、上圓、下方、中虛。 通長三尺一寸五分九釐。 底孔二,上曰龍池,下曰鳳池。 腹內有天地二柱,天柱圓,當肩下;地柱方,當腰上。 凡七弦,皆硃。 第一弦一百八綸,第二弦九十六綸,第三弦八十一綸,第四弦七十二綸,第五弦六十四綸,第六弦五十四綸,第七弦四十八綸。 軫七,徽十三。 其飾嶽山焦尾用紫檀,徽用螺蚌,軫結黃絨紃,承以魨漆幾。 瑟體用桐,魨以漆,前廣、後狹、面圓、底平、中高、兩端俯。 通長六尺五寸六分一釐。 底孔二,是為越。 前越四出,後越上圓下平。 凡二十五弦,弦皆二百四十三綸。 中一弦黃,兩旁皆硃。 設柱和弦,柱無定位,各隨宮調。 弦孔飾螺蚌,承以魨金幾二。 笙二,截紫竹為管,環植匏中,匏或以木代之。 管皆十七,束以竹,本豐末斂,管本近底削半露竅。 以薄銅葉為簧,點以蠟珠,其上各按律呂分開出音孔。 匏之半施橢圓短嘴,昂其末。 中為方孔,別為長嘴如鳳頸,置於短嘴方孔中。 末為吹口,氣從吹口入,鼓簧成音。 小笙制如大笙而小,亦十七管,惟第一、第九、第十六、第十七管不設簧,有簧者凡十三管,餘均與大笙同。 搏拊,如鼓而小。 面徑七寸二分九釐,匡長一尺四寸五分八釐。 匡上施金盤龍二,銜小金鐶,以黃絨紃系之,橫置趺上。 用時懸於項,擊以左右手。 每建鼓一擊,則搏拊兩擊以為節。 柷,以木為之,形如方鬥,上廣下狹,三面正中各隆起為圓形以受擊,一面中為圓孔以出音。 以趺承之,擊具曰止。 敔,以木為之,形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齟 刻,以趺承之。 鼓之以籈,以竹為之,析其半為二十四莖,於齟 上橫轢之。 麾,黃帛為之,綉九曲雲龍。 上飾藍帛,綉紅日,日中綉中和字。 上綉三台星,左北鬥,右南鬥。 帛上下施橫木,上鏤雙龍,下為山水形,皆魨金。 硃杠,上曲為龍首以懸麾,麾舉樂作,麾偃樂止。 丹陛大樂,凡禦殿受賀及宮中行禮皆用之。 其器:戲竹二,大鼓二,方響二,雲鑼二,簫二,管四,笛四,笙四,杖鼓一,拍板一。 簫、笛、笙同中和韶樂。 戲竹,析竹為之,凡二,各五十莖。 魨硃,承以塗金壺盧,下有柄,亦魨硃。 人各執其一,立丹陛上,合則樂作,分則樂止。 戲音與麾同,其用亦與麾同。 大鼓,木匡冒革,面徑三尺六寸四分五釐,匡高三尺二寸四分。 腹施銅膽,面魨黃,繪五采雲龍。 匡魨硃,繪交龍,匡半金鐶四。 承以魨硃架,架有鈎,以鈎鐶平懸之。 架高六尺,鼓者藉蹈以擊之。 方響,以鋼為之,形長方,十六枚同虡,應十二正律、四倍律, 與編鐘、磬同。 形質皆同。 惟以薄厚為次。 倍夷則之厚,三分三豪四絲,遞增至應鍾之厚,六分四釐八豪。 後面近上三分之一皆為橫脊,竅其上端,系以黃絨紃,懸於虡而斜倚之,擊以小鋼槌。 各部樂皆同,惟馬上凱歌樂分用其八,人各一枚,擎而擊之。 雲鑼,範銅為之,十枚同架,應四正律、六半律, 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四正律,半黃鍾至半無射六半律。 皆四旁穿竅,以黃絨紃系於架,中四,左右各三,合三行為九宮形,其一上出。 以薄厚為次,下右應姑洗之律,厚二釐五豪二絲。 遞增至最上,應半無射之律,厚五釐九豪八絲。 管即頭管,以堅木或骨角為之,大小各一,皆前七孔後一孔,管端設蘆哨,入管吹之。 大管以姑洗律管為體,徑二分七釐四豪,哨下口至末,長五寸七分六釐。 小管以黃鍾半積同形管為體,徑二分一釐七豪,哨下口至末,長五寸六分二豪。 皆間束以絲,兩端以象牙為飾。 杖鼓,上下二面,鐵圈冒革,復楦以木匡,細腰。 匡高一尺九寸四分四釐、腰徑二寸八分八釐,兩端徑各八寸一分,上下面徑各一尺二寸九分六釐。 面匡俱魨黃,繪五采雲龍,緣以綠皮掩錢。 上下邊綴金鈎各六,以黃絨紃交絡之。 腰加束焉。 腰飾綠皮焦葉文。 以魨硃竹片擊之。 拍板,以堅木為之,左右各三片。 近上橫穿二孔,以黃絨紃聯之,合擊以為節。 中和清樂,用於冊尊典禮,宴饗進饌,除夕、元夕張燈亦用之。 其器:雲鑼二,笛二,管二,笙二,杖鼓一,手鼓一,拍板一。 笛、笙同中和韶樂,雲鑼、管、板同丹陛大樂。 杖鼓同丹陛大樂而小,或半之,或為三之二。 手鼓,木匡冒革,面徑九寸一分二豪,腰徑一尺二分四釐。 以柄貫匡,持而擊之。 丹陛清樂,用於宴饗進茶、進酒,臨雍賜茶亦用之。 樂器均與中和清樂同。 導迎樂、鐃歌樂,用於乘輿出入。 鑾駕鹵簿則奏導迎樂,騎駕鹵簿則奏鐃歌之行幸樂,法駕鹵簿、大駕鹵簿則導迎樂間以鐃歌樂,惟大祀詣壇、廟則導迎樂、鐃歌樂設而不作。 凡三大節進表及進實錄、聖訓、玉牒,又親耕、親蠶、授時、頒詔、殿試、送榜、迎吻,凡前導以禦仗出入者,皆奏導迎樂。 鐃歌之樂有鹵簿樂,其部一,曰鐃歌鼓吹。 有前部樂,其部一,曰前部大樂。 亦曰大罕波。 有行幸樂,其部三:曰鳴角,曰鐃歌大樂,曰鐃歌清樂。 有凱旋樂,其部二:曰鐃歌,曰凱歌。 鹵簿樂與前部大樂並列,亦曰金鼓鐃歌大樂,凡圜丘、祈穀、常雩,用大駕鹵簿,則前部大樂、鐃歌鼓吹、行幸樂三部並陳。 方澤,用法駕鹵簿,則陳前部大樂、鐃歌鼓吹。 太廟、社稷及各中祀,用法駕鹵簿,則陳鐃歌鼓吹。 朝會用法駕鹵簿同。 禦樓受俘,用法駕鹵簿,則陳金鼓鐃歌大樂。 巡幸及大閲,用騎駕鹵簿,則陳鳴角鐃歌大樂、鐃歌清樂。 凱旋郊勞,則奏鐃歌。 迴鑾振旅,則奏凱歌。 導迎樂用戲竹二,管六,笛四,笙二,雲鑼二,導迎鼓一,拍板一。 笙、笛同中和韶樂,戲竹、雲鑼、管、板同丹陛大樂。 導迎鼓,制如大鼓而小,面徑二尺四分八釐,匡高一尺六寸二分。 繪五采雲龍,腹施銅膽。 旁施金鐶四,系黃絨紃。 二人舁行,擊以硃槌。 鐃歌鼓吹用龍鼓四十八,畫角二十四,大銅角八,小銅角八,金二,鉦四,笛十二,杖鼓四,拍板四。 笛同中和韶樂,板同丹陛大樂。 龍鼓,木匡冒革,面徑一尺五寸三分六釐,匡高六寸四分八釐。 面匡繪飾金鐶俱如導迎鼓。 鐶系黃絨紃,行則懸於項,陳則置於架。 架攢竹三,貫以樞而搘之。 畫角,木質,中虛腹廣,兩端鋭。 長五尺四寸六分一釐二豪,上下束以銅,中束以藤五就,魨以漆。 以木哨入角端吹之,哨長七寸二分九釐。 大銅角,一名大號,範銅為之,上下二截,形如竹筒,本細末大,中為圓球。 納上截於下截,用則引而伸之,通長三尺六寸七分二釐。 小銅角,一名二號,範銅為之,上下二截。 上截直,下截哆,各有圓球相銜,引納如大銅角,通長四尺一寸四釐。 大角體巨聲下,小角體細聲高,不以長短論。 金,範銅為之。 面平,徑一尺四寸五分八釐,深二寸二分七釐五豪。 旁穿二孔,結黃絨紃貫於木柄,提而擊之。 鉦,範銅為之,形如槃。 面平,口徑八寸六分四釐,深一寸二分九釐八豪,邊闊八分六釐四豪。 穿六孔,兩兩相比,周以木匡,亦穿孔,以黃絨紃聯屬之。 左右銅鐶二,系黃絨紃,懸於項而擊之。 杖鼓,同丹陛大樂,惟面繪流雲,中為太極。 第44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上》
第4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