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令中國痛苦的問題是:「改革是不是正在使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的性質是不是有一種新的衡量標準」許多中國人和外國人都傾向于把「市場機制」與資本主義制度聯繫在一起,而把「中央計劃」與蘇聯或社會主義制度聯繫起來。 中共領導人現在滿足於這樣的觀點:市場機制和中央計劃都是「中性的手段和方法,它們並不決定一個社會根本的經濟制度」。 36因此,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可以允許採納資本主義的技術和管理技巧,採用以多種所有製為特徵的混合經濟,並讓普通群眾越來越多地參與政治事務。 一種流行的說法稱:「不管什麼東西,只要能推動經濟發展便是好的,而妨礙經濟發展便不是好的。 」這些觀念聽起來與美國的實用主義何其相似。 2.3政治改革政治改革並不意味着一種西式的改革,將不會涉及包含自由選舉、出版自由、三權分立和不同政黨輪流執政等形式的完備的民主制度。 相反,它僅僅意味着提高行政效率、精簡臃腫的官僚機構、消除人員過剩現象。 改革的主要特徵是將黨與政府部門及企業的日常運轉分離開來。 政府對企業的管理將由間接控制來取代,並對官僚機構進行從上到下的合理化,建立量才錄用的公務員制度。 按照中共領導層的說法,中國必須保持獨特的政府形式及社會主義民主的鮮明特色。 在提高普通群眾參政意識的同時,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民主集中制、和「多黨」合作將繼續運作。 通過發展有效的司法制度,人民的權利將得到保護,不受官員和不合法程序的粗暴侵犯。 通過這種途徑,社會主義民主就能建立起來。 2.4評價中共十三大之所以值得重視,有以下幾個原因。 它有力地將中國推上了加速經濟發展和加大對外開放力度的道路。 沒有其它哪個共產黨國家的領導層自願將權力交給年輕一代的領導集體。 更重要的是,中國領導人發現,傳統的共產主義制度如果不容納市場機制,就無法有效運轉。 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似乎發現了同樣的道理,但中國在蘇聯之前就掙脫了正統馬克思主義的束縛。 中國已經創造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發明了一種符合現實的理論,而不是使「現實適應於理論」。 37鄧小平將經濟改革變成了一種獲得人民廣泛支持的不可逆轉的義務。 與此同時,戈巴契夫仍然拖着几乎整個蘇聯官僚體系,「開着低檔吃力地慢慢爬坡」。 有識之士相信,中國經濟成功的可能性比蘇聯大。 38 但是,中共十三大雖然成就斐然,卻也留下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首先,它的成果並不代表進步改革派的明確勝利,而只是黨內各個不同派別之間的妥協。 保守的老一代人退而不休,能夠繼續利用他們的影響力來阻撓更加激烈的開禁。 39許多敏感的問題,如價格放開、通貨膨脹、國有企業租賃給私人經營、破產法、土地使用權(實為私人所有權的委婉詞)的轉讓等,仍然顯得是一觸即發的禁區。 尤其是趙紫陽最讚賞的溫州私有制模式,仍然將觸發爭論。 第二,鄧小平安排趙紫陽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但卻絲毫沒有保證趙紫陽能繼承他擔任統帥和最高領導人。 在過去,所有被指定的接班人都在掌權之前就下台了:劉少奇在1966年,林彪在1972年,華國鋒在1978年。 任何共產黨國家都天生存在着領導人繼承的不穩定。 常識促使人發問,即使趙紫陽在鄧小平的有生之年得到鄧的保護,那麼鄧小平逝世以後又將會怎麼樣呢?就這一點而言,如果要取得穩定的話,就必須使法治取代人治。 第三,加速的經濟發展和更大程度的對外開放,必然會使「精神污染」、「資產階級自由化」和經久不衰的「體用」之爭等問題再次出現。 十三大迴避了這些問題。 第四,黨政職能分離將影響幾百萬人的既得利益。 貫徹這一方針會是極度緩慢而艱難的。 第五,四項基本原則的至高無上排除了共產黨以外的任何統治的可能,也排除了共產黨允許範圍之外的任何自由。 只有極少數的不同政見者被允許存在 如一位著名天體物理學家、一位知名記者、一位作家或一位藝術家 那只是為了做做樣子,僅此而已,但寬容的程度是嚴格控制、嚴格限定的。 總而言之,十三大表示了各派領導人一致同意推動國家的經濟發展,就此而言,十三大稱得上是成功的。 但探索民主、多元化和人權等更高的目標,則需要有另一次長征。 3.沿海經濟發展規劃 在1987-1988年間,中國逐漸發展了一套沿海地區的經濟戰略,根據這套戰略,將加速這些地區的發展,並使之與國際市場緊密結合起來。 沿海經濟發展規劃有兩個基本的組成部分:(1)從國外進口原材料,(2)向世界市場出口加工製成品以賺取外匯。 由此積累起來的基金將用於購買高科技現代設備,這意味着幫助為中國的重工業籌措資金。 這些反過來又將幫助農業的發展。 沿海經濟將主要是出口導向型,生產過程的兩頭 原材料的供應和製成品的銷售 都深深參與世界經濟。 外國材料的進口在一開始被看作是必不可少的,因為中國的內地省份不能提供這些材料;但隨着條件的改善,中國的西北地區可以提供一些原材料。 從長遠來看,全國都能從中獲利。 第25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2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