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第I部類的剩餘產品的一半,即1000/2m或500Im,再作為不變資本併入第I部類,留在第I部類的這部分剩餘產品,就不能補償IIc的任何部分。 它不轉化為消費資料(在轉化為消費資料的場合,在第I部類和第II部類之間的這部分流通中發生的,是實際的互相的交換,也就是雙方的商品換位,這不同於以第I部類的工人作為媒介的1000IIc由l000Iv進行的補償),而要在第I部類本身內作為追加的生產資料來用。 它不能同時在第I部類和第II部類完成這個職能。 資本家不能既把他的剩餘產品的價值花費在消費資料上,同時又對這個剩餘產品本身進行生產消費,即把它併入他的生產資本。 因此,和2000IIc交換的,已不是2000I(v+m),而只是1500,即(1000v+500m)I。 這樣,500IIc就不能從它568的商品形式再轉化為第II部類的生產(不變)資本。 於是第II部類就會發生生產過剩,過剩的程度恰好與第I部類生產已經擴大的程度相適應。 第I部類的實物積累導致第II部類的生產資料不足,第II部類的再生產應當是不足的。 同時,由於500Im沒有與相應的IIc交換,因此,第II部類前一次生產的商品也沒有賣完(生產過剩)。 與前一種情況不同的是,第II部類貯藏的貨幣量不變,而第I部類資本家的個人消費減少500。 如果第I部類資本家手中有500貨幣,可以購買剩下的IIc。 這樣,第I部類的資本家的消費不變,實物積累500,貨幣減少500;第I部類的資本家的商品全部賣完,手中多出500貨幣,相應的再生產用的生產資料減少500。 第II部類的生產過剩也許會這樣嚴重地反應到第I部類上,以致第I部類的工人用在第II部類消費資料上的1000,也僅僅是部 地流回,因而這1000也不是以可變的貨幣資本的形式回到第I部類的資本家手中。 這時應當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應當將這種變動推演到再生產和再再生產的結果上,比如按同樣的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餘價值的比例,以便更清晰地考察最後的結果會發展到什麼地步。 第I部類的資本家將會發覺,僅僅因為他們有擴大再生產的企圖,就連規模不變的再生產也會受到阻礙。 這裡還要注意,第I部類事實上只有簡單再生產,公式中列舉的要素只不過為將來的擴大,比如說下一年的擴大,進行不同的組合罷了。 有人可能企圖迴避這個困難,認為放在資本家倉庫中、不能直接轉化為生產資本的500IIc,遠遠不是生產過剩,相反地,它代表再生產的一個必要的要素,這個要素一直被我們忽視了。 我們已經知道,貨幣儲備必須在許多點上積累起來,因此,必須從流通中取出,這部分地是為了有可能形成第I部類的新貨幣資本,部分地是為了使逐漸消耗的固定資本的價值暫時保留在貨幣形式上。 但是,因為在公式的表述中假定,一切貨幣和一切商品從一開始就只是處在第I部類和第II部類的資本家手中,不存在商人、貨幣經營者、銀行家,也不存在只消費而不直接參加商品生產的階級,所以,在這裡,必須在各該生產者本人手中不斷形成商品庫存,以便使再生產這個機器繼續運轉。 因此,第II部類的資本家倉庫中的500IIc代表的,是消費資料的商品儲備,有了這種商品儲備,就能使再生產中包含的消費過程連續進行,在這裡也就是從一年過渡到下一年。 在這裡,還處在賣者同時也是生產者手中的消費基金,不能在今年用光,以致明年從零開始;即使是從今569天到明天,這樣做也是不可能的。 因為這樣的商品庫存——雖然它的數量會有變動——必須不斷地重新形成,所以我們第II部類的資本主義生產者必須擁有貨幣準備資本,使他們有可能繼續進行他們的生產過程,儘管他們的生產資本一部分暫時要凝結在商品形式上。 按照假定,他們是把全部商人業務和生產業務結合在一起的,所以,他們必須擁有追加的貨幣資本,這種資本在再生產過程的各項職能由各種資本家獨立執行時是處在商人手中的。 我們對於上面這種說法的反駁是:1、這樣的商品儲備及其必要性,對第I部類和第II部類所有的資本家來說,都是適用的。 把他們作為單純的商品賣者來看,他們的區別只是在於,他們賣的是不同種類的商品。 區別只是微觀上的。 第II部類的商品的儲備,是以第I部類的商品先有儲備為前提的。 如果我們忽視了一方面的這種儲備,也就必定忽視另一方面的儲備。 但是,如果我們把兩方面都考慮到,問題就不會發生任何變化。 ——2、如果在第II部類方面,今年結束時給下一年留下了商品儲備,那末,同樣在第II部類方面,今年開始時也從上一年得到了商品儲備。 因此,在分析年再生產時,即把再生產還原為它的最抽象的表現時,我們必須把這二者都扣除。 我們既然把全部生產列入今年的生產,那也就把今年轉到下一年的商品儲備包括在內,但是,也就在另一方面把今年從去年得到的商品儲備扣除,因此事實上是以一個平均年度的總產品作為我們分析的對象。 ——3、我們在考察簡單再生產時並沒有碰到這裡所要迴避的困難,這一簡單事實就證明,我們在這裡涉及的是一種特殊的現象,這種現象之所以發生,只是由於第I部類的各要素之間(就再生產來說)有了不同的組合,沒有這種組合的變化,就根本不可能發生規模擴大的再生產。 570 III、用公式來說明積累 現在我們按照下列公式來考察再生產:數學是表達和分析經濟規律時必備的工具。 公式(a) I、4000c+1000v+1000m=6000 II、1500c+376v+376m=2252 合計=8252。 第42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本論》
第4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