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去召呂不韋,不韋至宮,拜伏于地,言曰:「願殿下千秋,夫人齊年!」國君令平身。 不韋又曰:「小人傳皇孫八拜,今當就此拜還!」於是便拜,拜訖,國君與夫人雙淚交流。 國君拭淚謂不韋曰:「今日欲立異人為嗣,奈質于趙國,無計脫離,敬請益於足下,何計教於我也?」不韋曰:「殿下肯立異人為嗣,小人不惜千金賂趙之當權者,必能救回公子,誠恐殿下戲言耳!」國君曰:「汝若不信,就刻玉符約誓為嗣,委足下去救也!」不韋曰:「謹領尊命!」於是,不韋拜辭歸店,至次日又來宮中,國君將玉符付與不韋,不韋受訖言曰:「來年五月內,救皇孫還朝,殿下可命一員大將,引兵沿途接應,以防不虞。 」國君曰:「我自令將率軍馬前來接應,汝可用心,勿使有誤!倘救得吾兒還國,汝之富貴非輕,同其休戚!」言罷!將銀百兩以賜不韋,以為贐,不韋拜受。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麗泉有詩曰:誰似商人呂不韋,肯將金寶換金魚,華陽一進強秦計,何用男兒苦讀書。 第一百零六回 不韋計取朱姬女 朱氏生政于邯鄲 第一百零六回 不韋計取朱姬女朱氏生政于邯鄲 當時,呂不韋離開秦國,登山越嶺,不覺來到邯鄲。 先歸家內見父親,把西行經過說了一遍,父親大喜,不韋即便入城到公孫府前,令人通報。 不一時,公孫乾出迎,兩人交拜,分賓主而坐,待茶吃完,公孫乾曰:「賢弟遠路馳驅,有勞跋涉,顧垂青盼,有失遠迎,幸勿見責!”不韋曰:「久違尊顏,未嘗少忘,小弟此番買賣不濟,無甚物相送,只賺得玉帶一條,溫潤瑕,送與將軍,以表寸忱。 」乾乃大喜曰:「甚感賢弟,價值多少,即刻奉還。 」韋曰:“何用價也?敬留來奉賢兄!」 乾受訖,遂整酒相待,二人談笑,飲至半酣,乾醉言曰:「賢弟從容慢飲,我令異人來陪賢弟,我略假寐一時,便來相陪。 」 於是,乾入內室去了,不韋將玉符與異人而言曰:「吾去西遊,見你國君大人,說立你為嗣,令吾傳此玉符,與你為報,你不必懷憂,我自有計,救你還秦!”異人謝曰:「倘得還秦,必不忘思!」二人話語未完,乾復至言曰:「賢弟如何不飲?」 韋曰:「酒多矣!小弟告回,來日再會。 」因是,回歸至家,與父言曰:「兒欲謀取強秦天下,無計可施,今聞邯鄲城內,朱家有一女名姬,生得絶美,不如即來與兒為妾,待其有娠,兒與朱氏明說此計,誓不相負,獻與異人,異人在客中無妻,必然納之也!倘生子,必是我子也,異人歿後,必定我兒登基,再改姓號,卻不是吾家之天下乎?」父曰:“其計大妙矣!」 於是,令人將百金去朱家說親。 朱家聞不韋家中巨富,因此就肯受了財禮,約與擇日,就還其親。 媒人回說,親事已成。 不韋大喜!至次日,令人去接新人。 到晚一行人,簇着轎子前來門首,下轎入門。 那新人生得十分美麗,怎見得美處,但見:齊直直髮兒,曲彎彎眉兒,炯青青眼兒,直隆隆界兒,香噴噴口兒,紅拂拂腮兒,美甘甘臉兒,尖纖纖指兒,短細細腳兒,穿一雙翠綉鞋兒。 當時不韋接入洞房成親。 不覺時光似箭,日月如梭,自成親之後,過了三個月,朱氏有娠,不韋亦知,實告知朱氏曰:「吾娶汝是計也!”朱氏曰:「如何是計?」韋曰:「吾欲謀取強秦天下,故娶汝,待汝有娠,進與秦王皇孫異人。 異人今質在於趙,在此無妻,必然納也!倘生此子是男,異人必立為嗣,異人過世後,此子必然登基,你我夫婦之情,說與此計而可謀秦之天下,你可肯乎?」朱氏曰:「夫婦之情,既然如此,怎麼不肯,計將安出?」不韋曰:「吾來日設席請異人和公孫乾來家飲酒,令你勸酒異人見你貌美,必然求你為妾,你卻不可忘前之情也!」於是,二人對天發誓。 至次日,呂不韋先去公孫乾府中,乾接入後,時各施禮畢,乾曰:「賢弟有甚貴幹,多時不來寒舍。 」韋曰:「小弟上莊收些薄稅,因此久失奉訓。 」言訖飲茶,茶罷,韋曰:「小弟此來,無甚別意,敬備蔬酒,有勞賢兄驥足,就同異人去我寒廬少敘,未知尊意何如?倘肯光臨,則小弟蓬篳生輝,望乞勿阻為榮!」乾曰:“既賢弟有請,如何不去?只是不當打擾府上也!」 於是,公孫乾與異人、呂不韋三人上馬,前來至呂家門首,日公接入草堂,各施禮畢,然後入席飲酒。 只見席上珍饈百味,盈滿筵席,笙歌舞女兩邊排行。 公孫乾、異人入席,吃食兩套,酒至三巡,不韋令二青衣丫環,引朱氏出來勸酒。 異人見那朱氏,生得十分俊俏,怎見得好處:雲鬢輕佻蟬翠,蛾眉淡掃春山。 朱唇點一顆櫻桃,皓齒排兩行白玉。 猶如織女下瑤池,好似嫦娥離玉殿。 輕移玉步懶散。 金蓮千般嬌嬈,萬種風流。 擬臨席邊停,羞對尊前言。 縱有丹青描不成,每對銀燈看未足。 朱氏到席前再拜。 乾問:「何人?」不韋曰:「吾之小女也!無可敬將軍,當出妻獻子。 」朱氏敬酒進前,先勸公孫乾,後勸異人,異人接酒,左顧右盼,目不捨離,朱氏亦以秋波送情,頻頻勸酒,時,公孫乾飲得大醉,俯輓首撞眠。 異人執杯謝不韋酒而言曰:「異人念生身質此處,客館寂寞,欲求朱氏為妻,未知公意如何?」韋詐沉吟不應。 第18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周朝秘史》
第1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