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以後的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儘管存在時間短暫,卻用一個組織得很嚴密的帝國結構取代了周的分封制;這種帝國結構一直持續到1912年最後一個皇朝被推翻時才告終。 它包括一個獨攬大權的皇帝、一個秩序井然的有效的官僚機構、軍用馳道網和北方的長城;所有這些使中國受到了世界上最穩定、最持久的統治。 繼秦之後的漢朝公元前即6-公元220年,以向四方擴展中國疆域——西至中亞、北抵滿洲、南達印度支那——而著名。 這一漢帝國在範圍、人口、財富和文化成就方面,起碼堪與當時的羅馬帝國相媲美。 那時,中國絲綢極受羅馬富有階級歡迎;出色的中國釉陶已聞名國外,被稱為「China」;中國的紙和印刷術開始慢慢傳向西方。 漢帝國同羅馬帝國一樣,由於內部的腐朽和來自北方的侵略而崩潰。 但是,在西方,羅馬陷落引起的混亂和騷動長達數世紀,直到一個類型根本不同的社會出現時。 公元1000年的歐洲與羅馬時代的歐洲極其不同;此時,各種入侵終於逐漸停止。 這新歐洲是日耳曼的、基督教的以及羅馬的成分相互結合的產物,它擁有一個新宗教、若干新的種族血統、新的口耳爾曼系語言和拉丁系語言,以及在帝國廢墟上興起的一些新的民族國。 在中國,情況相反。 漢以後,經過一段時期的混亂,唐朝618-907年和宋朝960-1279年先後繼起;它們雖然有了某些變更和改進,並受到了某些外來影響——如自印度傳入的佛教的影響,但仍代表着傳統文明的繼續。 宋以後的元朝1279-1368年是獨特的,因為它是蒙古人而非中國人的皇朝。 那以前,遊牧民也時常入侵中國,但只能偶爾控制個別地區。 而那時,一支蠻人的入侵隊伍卻首次成功地征服、統治了整個中國。 實際上,這些蒙古人當時已侵佔了歐亞大部分地區,那時的中國僅是一個東起太平洋、西至黑海的龐大帝國的一部分。 但是,這些蒙古統治者,人數上較之他們千百萬的中國臣民,少得可憐,而且,得不到中國貴族和農民的擁護。 他們以征服者身份進行統治,對中國的制度或者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几乎沒作什麼讓步。 他們起用外國人參與行政管理,推崇趨于衰退的佛教而不提倡儒家學說,並普遍地剝削國民。 因此,當他們的軍事力量衰落時,其政權也就為起來造反的農民和心懷不滿的士大夫所消滅。 中國驅逐蒙古人後,又受到另外兩個皇朝即中國人的明朝368-1644年和滿人的清朝644-1912年的統治。 滿人跟蒙古人一樣,是外族人,然而,成功地統治了中國,因為他們在維持對政府機關的控制時,給中國士大夫以顯赫地位和參政機會。 他們尊重並利用中國的制度,但同時,又創設一套控制制度,以保護他們自己的地位。 一方面,地方政府基本上仍掌握在中國人手中;另一方面,只有極少數中國人實際上能在帝國最高統治機構中任職。 因而,由明到清的轉變比較容易。 儘管改朝換代時,不可避免地有起義和盜匪活動相伴隨,但比較起同時代歐洲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期間的殘殺和破壞,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從14世紀中葉到19世紀歐洲人開始真正侵入中國為止,這整個時代是人類有史以來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的偉大時代之一;傳統的制度和習俗——農業經濟、儒家生活方式、選拔政府官員的考試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統治——一直在順利地、令人滿意地繼續着。 假如在普通的時代,這種秩序和持久性或許可看作是件幸事。 但是,在這些世紀裡,一個生氣勃勃的新歐洲正在崛起——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商業革命和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統治迅速擴大到全球的強大的民族國家的崛起,都發生在這些世紀裡。 在這樣一個時代,穩定成了可咒詛的東西,而非幸事。 相對地說,中國不僅看起來,而且事實上是靜止的、落後的。 不斷變化和「進步」的觀念,儘管那時在西方被認為理所當然,但依然不合中國人的思想。 變化只有侷限在傳統秩序的範圍裡,才是可接受的、在一個發生全球規模的革命性變化的時代裡,安逸自在、心滿意足的中國人目不轉睛地注視着過去。 三、中國和納貢制度 明朝時,中國人決定停止規模驚人的遠航探險(見第二章 第七節);這清楚地表明,中國人與歐洲人對他們周圍世界的態度截然不同。 中國帝國乃農業國,所以,明朝人和滿人如同莫臥兒人,對從事海外事業有可能獲利這一點,並不感興趣,遂將海洋留給了阿拉伯人和歐洲人。 中國用以調整與外國的關係的納貢制度,是表明這種不同的又一證據。 早在商朝時,中國人就將外國人看作文化低劣的野蠻人。 以後,他們把儒家關於家庭的道德規範應用到他們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上。 由諸國家組成的家庭,自然須以天子為首。 中國,即占優勢的「中國」,為處劣勢的納貢國所圍繞;這些納貢國都被看作是子女。 正如子女理當服從、尊敬他們的父母那樣,小國也須如此對待中國。 具體地說,這表現為,小國定期派出納貢使團,向中國皇帝奉獻禮物並表示敬意,其中,還包括磕頭,即三跪九拜。 派出這類使團的次數,各國不同,取決於和中國的接近度,如朝鮮,一年數次,而緬甸或寮國,則每10年一次。 第16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全球通史》
第1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