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社會的這些非物質方面如此複雜,以致對專門研究原始風俗的學者們來說成為一件樂事。 但是,這些方面的過早發展在18世紀後期歐洲人到來時,幫不了土著居民什麼忙。 如果擁有繁榮的文明和廣泛的農業社會的美洲印第安人無法抵抗白人,那麼,處于舊石器時代的澳大利亞人顯然更沒希望了。 他們人數極少。 在歐洲人到來時,總共才30萬左右。 他們缺乏進行有效的抵抗所必需的武器和組織,而且,他們與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不同,對獲取、使用白人的「火棍」不大感興趣。 因此,不幸的土著居民大批地被英國移民殘忍地殺死,這些移民中,有許多人是用船從擁擠不堪的監獄裝運來的不法囚徒。 疾病、酒精中毒、徹底的屠殺和大批土地的沒收相結合,使土著人口減少到今天的45,000人左右,外加約80,000混血人。 1853年,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一位移民在以下這番頗有代表性的話中,暗示了澳大利亞人所受到的待遇:「澳大利亞土著種族同莫希坎人以及其他許多已知的部落一樣,由於天意,似乎注定要在文明的進步面前從其本土消失。 」 因巴斯海峽而與澳大利亞相隔絶的約2500名塔斯馬尼亞人的命運更是悲慘。 澳大利亞土著居民所缺乏的東西,塔斯馬尼亞人也缺乏,而且更為缺乏。 他們沒有擲矛桿、飛標、網和其他一切捕魚的工具。 英國把他們最冷酷的罪犯送上塔斯馬尼亞島,這些人于1803年登陸後,便開始追豬土著,彷彿土著都是野獸一般。 在短短數十年間,大部分塔斯馬尼亞人被消滅。 最後一名男于死於1869年,最後一名女子死於1876年。 這位女子名叫特魯加尼尼,生於1803年,即白人入侵的頭一年,因此,她的一生跨越了其民族遭滅絶的整個時期。 她臨終曾懇求不要解剖她的屍體,但是,儘管她的請求很可憐,她的骷髏還是被陳列在霍巴特博物館——這是一個因為恰好定居在地球上某一難以進入、也受不到外界促進的地域,故而注定滅亡的民族的命運的適當紀念物。 托馬斯·阿特金牧師曾親眼目睹這些土著的滅絶,不禁推斷出某些不僅適合于塔斯馬尼亞,也適合于世界上所有類似區域——在那裡,歐洲人遇到了物質技術發展受阻礙的民族——的結論: 的確,從所歸納的大量事實來看,我以為這是神授的政治學的一條普遍法則:如果靠狩獵、捕魚和挖掘地上的野草、塊根果實過活的原始部落同以畜牧業,農業和商業為正業的文明種族發生衝突,那麼,原始部落會在文明種族的進步面前消失。 歷史對我們今天的意義 歷史與關於歷史的流行理論 5個世紀前,哥倫布踏上了聖薩爾瓦多這座巴哈馬群島中的小島。 他以為自己已經到達東南亞,因此他把當地的土著居民稱為印第安人——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哥倫布死後不久,1513年,巴爾博亞Balboa到達了太平洋,1519年至1522年,麥哲倫Magellan的探險隊完成了環球航行,這時哥倫布的假設被證明是錯誤的。 美洲是一個「新世界」這種認識引起了人們對印第安人起源的思索。 他們要麼起源於新世界,要麼就是從其他地方遷徙到那兒去的。 認為美洲大陸人類單獨起源的觀點是不可思議的,因為那將意味着存在二元的創造——在大西洋彼岸的伊甸園裡也有一對亞當和夏娃——這種信條與舊約的教義是水火不相容的。 於是人們一致同意,印第安人必然是亞當和夏娃的子孫。 現在又產生一個新的問題,這些子孫是怎樣從舊世界移居到新世界的呢?關於這個問題歷來有激烈的爭論,在過去四個世紀裡差不多提出了幾十種理論,而且到今天仍然不斷有新的理論冒出來。 絶大多數理論都是錯誤的,因為它們依據的是信念而不是理性。 各種各樣時髦的理論象走馬燈似的,盛行一時便一閃而過,每一種都反映了當時時代的知識和偏見。 關於美洲印第安人的起源,最早的一種流行理論是猶太失落部落說,因為對當時來說舊約所記載的古代希伯萊人種學材料几乎是「原始」生活方式的唯一已知的樣式。 因此早期的理論家確信,印第安人是公元前721年為亞速王所征服、從撒馬利亞帶走的希伯萊部落的後裔。 一些失落部落說的擁護者認為,那些希伯萊人是通過穿越神秘的亞特蘭蒂斯大陸到達新世界的,但大多數人則認為,他們是經波斯到中國、再到白令海峽這條路線到達那裡的。 18世紀時,歐洲人對古代地中海各民族尤其是腓尼基人成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腓尼基人以其航海本領而聞名,據信,他們曾繞過非洲的好望角,並曾跨越大西洋到達美洲。 然而,隨着19世紀埃及的考古發現,埃及開始被認為是美洲印第安文明的發源地。 由於中美洲的金字塔與埃及金字塔非常相象,所以人們廣泛地把這一理論當作事實。 還有其他許多關於美洲印第安人起源的時髦理論隨興隨滅。 這樣,我們的「印第安佬」便被追溯到希臘人、特洛伊人、羅馬人、伊特魯裡亞人、塞西亞人、蒙古人、中國佛教徒、曼丁哥人或其他非洲人、早期愛爾蘭人、威爾士入、北歐人、巴斯克人、葡萄牙人、法國人、西班牙人甚至繆和亞特蘭蒂斯這兩個「消失的大陸」的倖存者那裡,而這兩個大陸據傳在11,000年以前就分別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中沉沒了。 第17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全球通史》
第1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