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卡馬河流域,有個叫格里戈裡·斯特羅加諾夫的富裕商人已于那時以前得到當地大片土地的特許權。 斯特羅加諾夫努力開拓自己的領地,可是,來自烏拉爾山脈另一邊的遊牧民的襲擊使他一再受挫。 組織這些襲擊的是西伯利亞韃靼人的穆斯林軍事首領、雙目失明的古楚汗。 面臨這種困境,斯特羅加諾夫對葉爾馬克及其手下人很是歡迎,僱傭他們來保衛拓居地。 強盜葉爾馬克這時表明他具有一個龐大帝國締造者的品質。 先前皮薩羅和科特斯在美洲為西班牙所做的事,他在西伯利亞為俄國做到了。 葉爾馬克憑着征服者的大膽,決定最好的防禦是進攻。 1581年9月1日,他率840人出發,深入古楚汗的本土向他發動進攻。 葉爾馬克同西班牙征服者一樣,享有武器優良的巨大優勢。 他充分配備了使土著感到恐怖的火槍和火炮。 古楚雖然已得到入侵者能指揮雷和閃電刺穿最堅固的欽于甲的情報,但為了輓救其首都錫比爾,仍拚命作戰。 他聚集起30倍于葉爾馬克軍的兵力,派其兒子馬梅特庫爾指揮防禦。 韃靼人躲在砍倒的樹木後面頑強地戰鬥,用陣雨般的箭抵擋向前推進的俄羅斯人,似乎逐漸占上風。 然而,在一個緊要關頭,馬梅特庫爾負傷,韃靼軍處於無首領的境地。 雙目失明的古楚絶望地南逃,葉爾馬克佔據了他的首都。 俄羅斯人遂將這都城的名字給予烏拉爾山脈東面的整個地區,這地區開始稱為錫比爾即英語中的西伯利亞。 葉爾馬克把遠征的結果報告斯特羅加諾夫,並直接給沙皇伊凡雷帝寫信,請求寬恕他過去的罪行。 沙皇得知葉爾馬克的成就,非常高興,取消了對他及其手下人的所有判決,而且還示以特殊恩惠,賜予他一張取自自己肩上的昂貴毛皮、兩套裝飾華麗的盔甲、一隻高腳杯和大量金錢,作為禮物。 葉爾馬克這時顯示了一位帝國締造者的遠見,試圖與中亞建立商業關係。 他派出的使團最遠到達古老的布哈拉城。 但是,葉爾馬克注定不能活着完成其野心勃勃的計劃。 南方的老古楚一直在煽動兇猛的遊牧民反對俄羅斯人。 1584年8月6日夜間,他的一支突擊部隊趁葉爾馬克及其同伴在額爾齊斯河岸睡覺之機,向他們發動進攻。 葉爾馬克為保住性命濟死作戰,並試圖游過河去逃走。 據傳說,因沙皇賜予他的盔甲過重,他淹死了。 韃靼人儘管取得這一勝利,卻是在打一場不可能取勝的仗。 他們的敵人過于強大,他們無法把敵人向後推到烏拉爾山脈以西。 甚至古楚最後也意識到作進一步抵抗無濟於事,提出投降。 隨着他的降服,俄羅斯人挺進西伯利亞的第一階段結束。 通向太平洋岸的路打開了。 葉爾馬克的功績給民眾留下的印象反映在描述他冒險活動的一首民歌中。 以下兩節敘述了葉爾馬克在遠征之前對哥薩克們的告誡,還表明了他與沙皇的關係: "哈,兄弟們,我的勇敢的首領們! 為你們自己準備好船隻, 預備下杉木漿架, 預備下松木漿! 靠上帝的幫助,我們將上路,兄弟們; 讓我們翻越陡峭的群山, 讓我們到達異教徒的王國, 讓我們征服西伯利亞王國, 那將使我們的沙皇、我們的主人喜歡。 我要上公正的沙皇那裡, 我將披上黑色斗篷, 我將歸順公正的沙皇。 " "啊!賢明的沙皇,您是我們的希望; 請別下令將我處死,而叫我講出我要說的話, 因為我是葉爾馬克,齊美菲葉的兒子! 我是頓河強盜的首領; 是我,曾渡過藍色的大海, 渡過藍色的大海——裏海; 又是我,曾毀壞許多船隻; 而現在,我們的希望、我們賢明的沙皇, 我給您帶來了我那叛逆的腦袋, 還一起帶來了西伯利亞帝國。 " 賢明的沙皇開口了; 他-一令人敬畏的伊凡·瓦西里維克說: "哈!你是齊莫菲葉的兒子葉爾馬克, 你是頓河勇士們的首領。 我寬恕你和你的那夥人, 我寬恕你,是因為你那忠實的服務, 我將壯麗的、靜靜的頓河作為永恆財產賜予你。 " 四、征服西伯利亞 俄國對西伯利亞的征服是一個非凡成就。 西伯利亞的俄羅斯人同美洲的西班牙人一樣,以小得驚人的力量在短短幾年中贏得一個龐大帝國。 事實證明,古楚的額爾齊斯河流域的汗國僅僅是一個內部沒有堅固實體的薄弱外殼。 一旦外殼刺破。 俄羅斯人便能行進數千哩而遇不到嚴重對抗。 他們的推進速度是令人驚0愕的。 葉爾馬克在1581至1584年間出征。 當時,沃爾特·雷利爵士也于1584年在北卡羅來納的羅厄諾克島登陸。 到1637年,半個世紀內,俄羅斯人已到達太平洋的鄂霍次克海,跨越的距離比美國的太平洋岸至大西洋岸間的距離多一半,而英國殖民者在這期間還沒翻越到阿勒格尼山脈的另一邊。 俄羅斯人推進迅速的原因可用各種因素來說明。 正如我們已知道的那樣,氣候、地形、植被和河流系統均有利於入侵者。 各土著民族由於人數少、武器差、缺乏團結和組織而處于不利地位。 此外,還應考慮到哥薩克的毅力和勇氣;他們跟法屬加拿大的非法獵取毛皮者一樣,在荒原忍受了極大的困苦和危險。 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可概括為一個詞——「毛皮」。 黑貂皮引誘他們從一條河流經過陸上搬運繼續前進到新的河流、如此地不斷東進。 第20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全球通史》
第2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