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您的大使能親眼看到的那樣,我們擁有一切東西。 我根本不看重奇特或精巧的物品,因而,不需要貴國的產品。 」 歐洲也受到新的全球性經濟的影響,但是,所受到的影響全是積極的。 歐洲人是世界貿易最早的中間人。 他們開闢了新的外洋航線,提供了必需的資本、船舶和專門技術。 當然,他們會從奴隷貿易、甘蔗和煙草種植園以及東方貿易中得益最多。 有些利益慢慢地為歐洲的人民群眾所獲得,茶葉的情況叮表明這一點;茶葉于1650年前後被引進英國時,每磅的價值大約為10英鎊,然而一個世紀後,已成為普通消費品。 比對生活水平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新的全球性貿易對歐洲經濟的促進性影響。 以後將提到,18世紀末葉開始進行的工業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從海外事業中積聚起來的資本和海外市場對歐洲製造品的日漸增長的需要。 因此,正是在這一時期中,歐洲突飛猛進,迅速上升到世界經濟首位。 總的結果是積極的,因為世界分工導致世界生產率的增長。 1763年的世界比1500年的世界富裕,而且,經濟增長已繼續到現在。 但是,從一開始起,西北歐就作為世界創業者,得到大部分利益而損害了其他地區。 從當前的種族鬥爭、富國與窮國間的顯著差異以及農奴制在整個東歐留下的至今依舊可覺察的傷痕中,可清楚地看出這種損害所包含的內容。 四、全球性的政治關係 在直至1763年為止的這一時期中,全球性的政治關係同經濟關係一樣,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西歐人不再被擴張中的伊斯蘭教圍在歐亞大陸西端。 相反,他們已通過贏得對印度洋的控制,從南麵包圍穆斯林世界,而俄羅斯人則已通過征服西伯利亞,從北麵包圍穆斯杯世界。 當時,西歐人還發現了美洲,為經濟開發和殖民開闢了大片大片地區。 在這樣做時,他們蓄積起巨大的資源和力量;這些資源和力量進一步加強了他們同伊斯蘭教面對面的地位,並在下一世紀中證明是越來越起決定性作用的。 所有這一切說明世界均勢已起了一個根本的、重大的變化——一個可與先前人口均衡方面的變化相比較的變化。 以往,穆斯林世界一向是創始力的中心,它向四面八方探查並推進——伸入東南歐、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亞和東南亞。 現在,一個能以全球規模而不僅僅是以歐亞大陸規模起作用的新的中心已崛起。 在這新的中心,先是從伊比利亞半島,以後是從西北眈一條條貿易和政治影響的路線向各方伸展,圍繞整個世界——向西到南北美洲,向南繞過非洲,向東到印度並繞過東南亞。 這並不意味着歐洲人到1763年時已實際控制了所有這些地區。 然而,它的確意味着歐洲人已有效地支配着那些人口稀少的地區——南北美洲、西伯利亞以及後來的澳大利亞——雖然他們以大陸規模進行的實際佔據須等到19世紀才開始。 但是,在非洲和亞洲,除荷蘭人侵入好望角和東印度群島外,西歐人在這一時期中僅獲得一些沿海據點。 在別處,諸土著民族非常強大,且有高度的組織,不允許在南北美洲和西伯利亞發生的情況在他們那裡重演。 例如,在西非,沿海地區的酋長們小心翼翼地保護着他們作為內地部落與歐洲人之間的中間人的有利位置;由於他們的反對和氣候方面的困難,歐洲人對內地的入侵被阻止。 因而,歐洲人只好滿足於設立沿海商站,通過商站從事奴隷貿易以及其他任何也許會產生利潤的商品的貿易。 在印度,在達·伽馬于1498年到達以後的250年中,歐洲人一直被疏遠。 這兩個半世紀裡,他們能在少數港口經商,不過,顯然是經土著統治者勉強同意才得以這樣做的。 例如,1712年,威廉堡的司令官、奧利弗·克倫威爾的外孫約翰·羅索用以下敬辭作為給莫臥兒皇帝的一份請願書的開端:「英國東印度公司總經理約翰·羅素伏地叩首,以奴隷應有的恭敬提出最小的沙粒般的請求。 」直到18世紀末,英國人才強大到足以利用莫臥兒帝國的解體、開始他們對印度領土的征服。 在中國和日本,如同俄羅斯人在進入阿穆爾河流域時所發現的那樣,歐洲人侵略領土的可能是根本不存在的。 由於受到不容挑戰的任意法令的支配,甚雖與遠東的貿易也是很不穩定的。 1763年,即葡萄牙人到達遠東已有兩個多世紀時,西方商人只能在廣州和長崎經商。 即使奧斯曼帝國,已失去的也僅僅是它在多瑙河對岸的邊遠地區,儘管它當時正處于奄奄一息的狀態並易受到歐洲的陸軍強國和海軍強國的侵略。 我們可以得出給論,在政治領域和在經濟領域一樣,1763年的歐洲正行進在半途中。 它不再是歐亞大陸的一個比較孤立、不重要的半島。 它已在海外和陸上擴張,確立起對比較空寂、軍事上軟弱的南北美洲和西伯利亞的控制。 但是,在非洲、中東、南亞和東亞,歐洲人必須等到19世紀時才能宣稱他們的統治。 為了強調這些世紀的過渡性質,應該著重指出,當西歐人正在由海路實現他們從翼側包抄的全球性運動時,穆斯林仍有足夠的推動力從陸上繼續挺進中歐,于1683年圍攻中歐的維也納,並且侵入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東南亞,在那裡贏得新的皈依者。 五、全球性的文化關係 第21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全球通史》
第2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