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八十個正在努力於活的劃手。 那對,傑克己擁有一個染房, 在那裡,他僱用了整整四十個男子; 同祥,他還為自己的漂洗機 僱用了整整二十個人。 傑克和其他工業的中間商夥伴一起發展了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和工廠體系。 只需要有節省勞力的動力機械,就可以發動工業革命了。 要為工業革命建造工廠和製造機器,就得籌措資金商業革命也提供了這方面所必需的大量資本。 資本以利潤的形式從世界各地源源流入歐洲。 在西伯利亞,俄羅斯人把鐵罐賣給土著,以換取足以裝淄鐵罐的毛皮。 在北美洲,哈得孫灣公司的商人向印第安人每出售一支步槍,索取的價錢是一支步槍那麼高的一堆海狸皮。 在墨西哥和秘魯,西班牙人利用土著勞動力挖掘出許許多多的銀子。 德雷克在對西班牙人的一次私掠巡航中,獲得了等於其遠航投資額的4,700%的利潤。 伊麗莎白女王為他提供了幾條船,也分得一些股份,淨賺250,000英鎊。 她將其中一部分投資于黎凡特公司,該公司的利潤後又用於創辦為英國贏得印度帝國的東印度公司。 「確實」,約翰·梅納德·凱因斯說,「德雷克用‘金鹿號’船帶回來的掠奪物完全可以看作是英國對外投資的源泉和起源。 」非洲也以有幾十萬奴隷被掠去充當美洲種植園的勞動力的形式為歐洲冒險家提供了巨大利潤。 實際上,布里斯托爾因為是奴隷貿易和蔗糖貿易的中心,才在18世紀的前75年中成為英國的二等城市。 當地有位善於分析者寫道,「這城市中沒有一塊磚不是用奴隷的血凝成的。 豪華的宅第、奢侈的生活、穿特殊制服的僕人都是財富的產物,而這種財富是用被布里斯托爾商人們買賣的奴隷的苦難和呻吟製成的。 」比奴隷貿易本身更有利可圖的是由奴隷勞動力經營的甘蔗種植園。 西印度群島的甘蔗種植園主是當時的巨頭,只有以往在印度發了財的「大富翁」能與他們相比。 這些人揮霍無度、開銷驚人,但是從長遠的觀點看來,更值得注意的是幾個東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黎凡特公司、非洲公司和其他各式各樣的公司如莫斯科公司、哈得孫灣公司以及南北美洲的種種陸上殖民地公司的生利的收益。 正是這一商業革命引起了被稱為資本主義的生氣勃勃的、擴張型的社會。 在這社會中,「要求利潤的慾望成了起推動作用的動機人們通過各種複雜的、往往是間接的方法,將大筆大筆積聚起來的資本用於謀取利潤。 」以往在中世紀期間,一個人若試圖去賺得比保持在他生來就有的生活地位中舒適地生活所必需的更多的錢,會被認為是邪惡的。 但是,隨着商業革命的到來,渴望得到財富的精神出現于經濟事業的各個方面。 在商業上,有着固定價格和固定利潤的商業公會被試圖為其股東獲得可能的最高收益的合股公司所取代。 在工業上,對質量、生產方式和利潤有着許多規定的手藝行會被實行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的中間商所掃除。 在金融上,中世紀教會對高利貸的種種禁令被提供貸款、出售匯票和提供其他許多金融服務的大銀行所忽視。 所有這些現象在中世紀後期是新生的,但是,商業革命大大地促進了它們。 1500年以後,資本主義的各種制度和精神迅速地發展起來。 當然,那些世紀中的資本主義完全不同於今天的資本主義。 由於商業事業比工業或農業更加按照資本主義方式組織起來,這種較早的資本主義形式通常稱為商業資本主義。 然而,不管給16至17世紀期間盛行于歐洲的經濟制度以什麼名稱,重要的一點是,它是生氣勃勃的、富有擴張性的。 資本家在其不斷的、要求利潤的運動中,將其活動範圍擴展到整個世界。 這樣做時,資本家多方面地促進了工業革命的到來,也促進了歐洲的世界經濟霸權的建立。 二、為什麼工業革命會在它實際開始的那個地方開始 工業革命首先開始於英國。 這是個極重要的歷史事實,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19世紀時英國對世界事務起首要作用的原因。 因此,為什麼工業革命會在它實際開始的那個地方開始這一問題遠不僅僅具有學術上的探討價值。 如果排除那些由於某種原因而未能引起工業革命的國家,這問題也許可簡單化。 意大利曾在經濟上居營位,但是,隨着地理大發現、隨着主要的商船航線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它落後了。 西班牙16世紀時在經濟上占優勢,但是,由於前面已提到的種種原因,它後來敗給了西北部國家。 荷蘭在17世紀時享有其黃金時代,但是,它缺乏機器生產所必需的原料、勞動力資源和水力。 中歐和東歐各國沒受到商業革命的什麼影響,因而未發展起工業化所必需的專門技術、貿易市場和資本儲備。 於是,僅剩下法國和英國為可能的領導者;這兩者中,英國具有使它能遠選領先於其對手的某些有利條件。 例如,在商業方面,1763年時這兩個國家大致不相上下,或者,如果有區別的話,法國稍微領先些。 但是,法國擁有三倍于英國的人口。 法國還因1763年時被逐出加拿大和印度而在對外貿易中失利。 此外,獨立戰爭和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艦隊的封鎖使法國的貿易值下降到1788年時的一半左右,這一降低直到1825年才恢復到原有水平。 第23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全球通史》
第2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