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7年的《西北法令》確保西部諸地將分享美國革命的來之不易的好處:它規定新的州應建立在俄亥俄河以北地區,它們在所有法律方面與舊的州相同,但不能實行奴隷制度。 西部諸地將無須經受原先各州的殖民地附屬的制度或競爭擴張的制度。 相反,當它們能取得州的地位時,它們將因有彈性的聯邦制的原則而享有原先十三個州在戰爭和革命中贏得的權利和自由。 這些變化並不象法國革命和俄國革命所帶來的變化那樣廣泛和深刻。 這些較後的革命,特別是俄國革命,促成了較美國革命多得多的社會改革和經濟改革。 然而,美國革命在當時具有深遠的影響。 一個獨立的共和國在美洲的建立,在歐洲被廣泛地解釋為:它意味着啟蒙運動的思想是切實可行的——一個民族有可能建立一個國家,有可能制定一種建立在個人權利的基礎上的切實可行的政體。 美國各州所通過的憲法尤其給當時的歐洲人以深刻印象。 他們向列舉人類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宗教信仰自由、集會自由、出版自由、不受任意扣押的自由——的《人權法案》歡呼。 我們將看到,〈人權和公民權利宣育》的發表形成了法國大革命的高潮,這並非偶然的。 起草該宣言的委員會承認,「這一崇高的思想」產生於美洲。 「在北美洲確立起自由的那些事件中,我們已進行了合作;北美洲向我們表明了我們應將對於自身的保護建立在什麼原則的基礎上。 …」當挪威人和比利時人分別于1814和1830年起草各自的憲法時,美國又充當了一個樣板。 重要的一點是,美國已成為自由和機會的一個象徵。 它作為沒有以往數千年的負擔和積澱的一塊新的土地而受人羡慕。 例如,德國的音樂家和詩人舒伯特宣稱,在美國,十三扇「金色的大門向不容異說和專制政治的受害者們敞開着」。 同樣,傑斐遜的意大利朋友菲利普·馬澤伊寫道,絶大多數意大利人是美國的讚賞者——他們「大聲地稱它為人類的事業,儘管他們生活在專制政府的統治下」。 在愛爾蘭,民族主義領袖亨利·格拉頓因美國革命者的成功而受到鼓舞,他告訴自己的同胞們,「在你們確定當奴隷的可行性以前,請始終朝美國看。 」隨後,他在對英國的一次警告中說:「當美國派遣其大使前往歐洲並向世界表明自己的獨立和政權時,你會想象自己將說服愛爾蘭滿足於一個為它制定法律的英國國會嗎?」 當時的美國政治家埃德蒙·伯克已意識到美國革命的意義,他宣稱: 一場偉大的革命已經發生——這一革命的發生不是由於任何現存國家中的力量的變化,而是由於在世界的一個新地區出現了一個新的種類的新國家。 它已在所有的力量關係、力量均勢和力量趨勢方面引起一個巨大變化,就象一個新行星的出現會在太陽系中引起一個巨大變化一樣。 即使今天,在巨大的變化已改變美國社會、新的更激進的革命運動已控制世界大部分地區時,美國革命對世界歷史進程的影響仍可感覺到。 第十二章 政治革命下 五、法國革命 革命的根源 法國革命在世界歷史舞台上較美國革命或美國革命顯得突出得多。 它比那些較早的大變動引起更多的經濟變化和社會變化,並影響了世界的更大一部分地區。 法國革命不僅標志著資產階級的勝利,而且標志著以往一向蟄伏着的民眾的充分覺醒。 雖然中產階級的自由主義已引人注意,但對各階層的人們有號召力的民族主義也已出現。 這些人以往長期地獃在舞台兩側,這時大踏步地走到舞台前方,此後一直留在那裡。 換句話說,正是在法國,世界首次強烈地、清楚明白地感覺到至今仍在我們腳下隆隆響的地震。 為什麼這一巨大的變化會發生在法國呢?基本原因存在於以下事實中:啟蒙運動的故鄉——法國,直到拿破崙登台後才由一個開明的專制君主統治。 因而,法國是一個極其無能且不公正,以致統治機構吱吱嘎嘎地陷于停頓狀態的國家。 正是這種停頓狀態,使野心勃勃、心懷不滿的資產階級有機會成功地奪得政權。 這一模式從成為革命爆發的直接原因的財政危機中能清楚地覺察出來。 1789年,法國政府的債務几乎達40億裡費爾;其價值大致接近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40億美元。 這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但決不是空前的,也不與當時其他國家的國家債務不一致。 例如,它僅相當於大不列顛的國家債務的一半,若按人頭分配,沉重的程度尚不及後者的五分之一。 然而,法國由於它的兩個特權階級——教士和貴族基本上是免稅的,不能承受這一債務負擔。 法國的舊政權就其組織而言是貴族政權。 所有法國人在法律上屬於某一「等級」即社會階層,這種成員資格決定了他們的法定權利和特權。 第一等級由教士組成,教士在2,450萬的總人口中總共有10萬左右。 第二等級由貴族組成,總數約達4O萬。 第 三等級包括其他所有的人——200O多萬農民、約40O萬城市商人和工匠。 因而,前兩個等級僅占總人口的2%。 但是,他們擁有約35%的土地,並享有政府保護人的大 部 好處。 儘管他們取得這些不相稱的利益,卻被免除几乎所有的稅;實際上,他們認為納稅是有失其身份的。 第25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全球通史》
第251頁